苛政猛于虎!九问房屋养老金制度
文摘
2024-08-26 17:09
北京
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列主题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提及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三项制度,尤其是房屋养老金制度的试点,将在上海等22个城市铺开。此言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舆论纷然。有人视房屋养老金为解决老旧房屋问题的良方,也有人担忧这是变相的房产税,甚至有人调侃这是针对“老破小”的又一轮收割。中国人买房子,本来想让房屋来养老的,现在反倒要给房屋养老,这是时代之需,抑或新瓶装旧酒?关于房屋养老金的九个问题,不得不细细思量。房屋养老金制度,初衷虽好,旨在保障房屋安全、延长使用寿命。但是如今财政紧张,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可能成为利益博弈的焦点。因此,如何让公众相信房屋养老金的纯粹性,成为制度推广的首要难题。房屋维修基金与房屋养老金,听起来像是孪生兄弟,实则是否真有血缘之亲?而且公众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在已经缴纳了维修基金的基础上,再增加一项房屋养老金,无疑加重了业主的经济负担。因此,如何避免重复缴纳、减轻业主负担,成为制度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在六亿人月入一千的中国,买房已是不易,六个钱包的举家之力,终是换得了一方栖身之所。为了买房,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2021年末已达61.6%。如今再加上房屋养老金这一笔支出,无疑让中低收入家庭本已脆弱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因此,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减免或补贴政策?房屋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七十年产权,五十年质量保证,听起来是铁打的承诺,实则却似那纸糊的风筝,线一断,便不知所踪。在产权期限内出现的质量问题,到底该由谁来承担责任?是业主自认倒霉、还是开发商逃避责任?房屋养老金制度的出现,能否为这一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又或者,它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一剂药方?几万亿,十几万亿,这数字听起来便让人头晕目眩。如此庞大的资金,若是监管不力,岂不是又要上演一出“房地产监管账户”的闹剧?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如何防止腐败与挪用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制度实施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引入第三方审计等措施势在必行。一亿亿元的维修基金,躺在账上睡大觉,每年只用去十分之一。面对庞大的维修基金余额,为何还要急于推出房屋养老金制度?这背后是否是资金利用效率的问题?又或者,是某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而推动的“新瓶装旧酒”?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分钱都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避免资金的浪费与滥用。制度虽好,执行是关键。过往经验中,不乏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沦为形式主义的案例。房屋养老金制度如何确保在各地得到有效、扎实地执行,而非仅仅停留在文件上或表面功夫?如何防止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层层加码、偷梁换柱,将其视为增加收入的手段而非服务民生的举措?这要求有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政策精神真正落地生根。房屋养老金制度直接关系到广大业主的切身利益,因此,公众参与和意见反馈至关重要。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业主能够充分了解政策内容、提出合理建议并参与到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来?是否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平台,定期收集、整理并回应业主的意见和诉求?只有确保公众的声音被听见、被重视,才能增强制度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任何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都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房屋养老金制度作为一项新生事物,其未来走向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优化政策措施。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定期对制度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制度设计?同时,如何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动房屋养老金制度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长期以来,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对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随着房地产市场的逐渐饱和与人口红利的消退,土地财政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从福利分房到商品房市场的兴起,再到如今存量房时代的到来,土地财政已经完整走过了一个周期,接下来,探索新质生产力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势在必行。如果试图将房屋养老金作为开拓税源之举,殊不可取。古语有云:苛政猛于虎,愿上位者慎之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