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起,到2019年新冠爆发止,这18年,是上下五千年来唯一的盛世。朋友们,我们度过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未来如何?看赢看输,变数太多,没人看得清。
现在流行时代黑利这个概念,就是说,从经济学的逻辑来看,当某段历史背离经济规律,个人又无力改变,且必然走向失败的阶段。
有些年轻人意识到,当大局已定,无论如何努力,失败都是不可避免的,剩下的只是徒劳挣扎而已。中国经济或许将比日本泡沫经济爆破后的“失去的三十年”时期更为恶劣,年轻人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选择躺平回避现实。
于是,年轻人越发关注公共议题,对于收入、教育和996问题不停共情,对世间不义之事感同身受,愤怒与质疑如巨石压胸,直到“政治性抑郁”。
为何如此?一打开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几乎所有的消息都属于正能量死角,天灾人祸、满目疮痍、世风日下、道德沦丧。当你意识到卑微的自己无法改变这个糟糕的世界时,这种政治性情绪低潮就产生了。
生如蝼蚁,命如草芥。面对这种蜉蝣撼树的思考和波澜壮阔的潮水流向,普通人应该如何自处?其实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一,宏大叙事,一言不发,做沉默的大多数;其二,苟活攒钱,远离奢侈,负债更是大忌;其三,与人为善,消弭戾气,对底层劳动者抱以敬畏之心。如果你能够穿透历史的周期,那么你一定知道这三点的含金量。
历史的教训往往血泪斑斑,那些被宏观焦虑吞噬的凡人,承受着理性觉醒与独立思考的阵痛,是沉默的大多数一种心照不宣的共鸣。而抛开那些你无法消解的情绪,如果普通人需要一些安身立命的真知灼见,那么普通人应对时代的核心其实就八个字——“顺应时代,以史为鉴”。顺应时代,因为你无法忤逆规律,只能等待潮水的方向。而以史为鉴,可以观照未来的时光。
国家政策如何编织着一代人的命运轨迹?这片土地上,1949年至今,每代人的命运各有归属,70年代上山下乡,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改革开放,2008年金融危机,2015年涨价去库存。为什么有人只能在时代下混个温饱,而有人就能踊跃潮头一夜暴富呢?教育、工作、收入、福利等这些跟你息息相关的话题,在不同的时代是如何被规划的?各阶层的命运和机遇是如何被时代和时代中的政策所影响的?
可以说,看得到多远的过去,就看得到多远的未来。在席卷而来的政治性悲观中,人成了一种奇怪又矛盾的生物,既置身事外又深陷其中。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性动物,但棋盘无论怎么落子,我们在主观意志外,又在其局内,人最终要跟自我达成和解,要迷失在应该如何与现实如何里。
看历史,如果有什么感想体悟的话,就是缩小自己的欲望,放大自己的感官,淡化自己的情绪。从宏观上的趋势看细微部的生活,政治性悲观,不如政治性豁达。刘邦在战国纷争和秦朝暴政中如何活下来的?“意豁如也”。
文艺复兴初期的思想家彼特拉克说:“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尽量不要让时代洪流影响自己的小宇宙,每天生活开心一点,比啥都强。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出版过一本非常畅销的书,名叫《定见》,书中主要介绍了11种有助于人们预测未来的方法,也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定见1:大部分的变化都有章可循。
定见2:未来隐藏于现实之中。
定见3:要关注统计数据。
定见4:尽情想象,错又何妨。
定见5:未来不过是一幅拼图。
定见6:愿景不要太超前于时代。
定见7:要变革,先让人们看到好处。
定见8:改变是需要时间的。
定见9:成功靠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利用机会。
定见10: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定见11:科技,始终来源于人性。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的结尾中写道:世界上既无所谓的快乐也无所谓的痛苦;只有一种情况与另⼀种情况的比较,如此而已。只有体验过不幸的人才能体会最大的快乐。所以,我心爱的孩子们,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不要忘记,人类的一切智慧就包含在这四个字里“等待”和“希望”。
等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