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胡适之与“自由民主”毛润之

文摘   2024-08-04 17:55   美国  

我们总是喜欢给历史人物贴标签仿佛这样就能把他们装进整齐的抽屉里一目了然。比如说到论持久战”,我们立马就会想到毛润之提起自由民主”,胡适之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然而历史从来不是非此即彼人性也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如果我们翻翻史料就会发现这两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其思想和言论其实都远比大众想象的丰富多彩。

先来看看胡适之。在大众的印象里他是一位倡导自由民主、主张和平的知识分子。但在抗日战争爆发前胡适之曾发表过一篇令人惊讶的论持久战言论。

1935年也就是七七事变前两年胡适之写道:“如果想让日本的发难变成国际大劫中国非得要绝大牺牲的决心,我们试着平心估计这个绝大牺牲的限度,总得先下决心作三年或四年的混战、苦战、失地、毁灭。

他甚至具体列举了中国要做的牺牲

1)沿海口岸与长江下游的全部被侵占毁灭,那就是要敌人海军的大动员。

2)华北的奋斗,以致冀、鲁、察绥、晋、豫沦亡,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陆军的大动员。

3)长江被封锁,财政总崩溃,天津,上海被侵占毁坏,那就是要敌人与欧美直接起利害上的冲突。

4)使世界人士对中国产生同情。

5)使英美感觉到威胁,使中国香港、菲律宾感觉到迫切的威胁,使英美不得不调兵舰保护远东的侨民与利益,使太平洋海战的机会更迫近。

这番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没错这和后来毛润之在《论持久战》中的论述何其相似。

胡适之甚至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日本武士自杀的方法是切腹而武士切腹时还需一名介错。日本今日已走上了全民族切腹的路。上文所述的策略只是八个字日本切腹中国介错。

这番言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汪兆铭就曾反驳说我相当理解胡适所言。但是与日本进行那样三四年的激烈战争中国必定会苏维埃化。汪兆铭的这种恐惧和对未来的预测倒也不无道理。他仿佛预见到了这一点认为中国不能与日本完全决裂如果双方发生全面冲突国民党就有可能丢掉政权。这或许也是他后来选择与日本妥协的原因之一。

有趣的是胡适之的这番论持久战言论不仅在中国引起了反响甚至还传到了日本。日本学者加藤阳子在《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一书中就引用了胡适之的这个比喻还把它放进了第四章的标题里。可见胡适之的见识之广阔、预测之准确确实令人叹服。

不过胡适之并非第一个用切腹来比喻日本的人。美国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早在1934年12月27日的日记中就写道在目前情况下这个国家的军人是完全可以冲破政府的约束抱着错误的爱国观念进而干出近乎民族切腹(National Hara-kiri)这样的事。七年后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一个月格鲁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再次使用了民族切腹这个说法。

胡适在提出“日本切腹、中国介错”论的当天,还连夜写信给王世杰,表达了他对抗日的看法,“总而言之,今日当前大问题只有两项:(一)我们如何可以得着十年的喘气时间,我们应该不顾一切谋得这十年的喘气时间,(二)我们如认定,无论如何屈辱,总得不到这十年的喘气时间,则必须不顾一切苦痛与毁火,准备作三四年的乱战,从那长期痛苦里谋得一个民族翻身的机会。”

这段话其实就是胡适主张对日战与和的总体思路,因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贫弱的中国必须要十年的准备时间,才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此,中国做一些暂时的妥协让步,并无不可;但是,如果日本不给中国充分的准备时间,就抢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那么中国人民也只能与日军血战到底,绝不后退。

胡适之的这番言论显然与我们印象中那个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胡适之大相径庭。他深知国内某些人可能会以中国还没有准备好战争为借口而丧失未来抗日的信心和勇气所以他又深明大义地说我们若要作战必须决心放弃准备好了再打的根本错误心理。我们必须决心打三年的败仗必须不惜牺牲最精最好的军队去打头阵必须不惜牺牲一切工商业中心作战场一切文化中心作鲁文大学。但必须步步战必须虽步步败而步步战必须处处败而处处战。此外别无作战之法

胡适之的担心并非多余。例如,汪兆铭在七七事变后就说:“以我的主张现在还不应该发动抗战。我们有了飞机可以答复敌人的飞机我们有了大炮可以答复敌人的大炮到那时候我们再打。由此可见胡适之是多么有预见性,汪兆铭的那些想法早就被他看穿了。

再来看看毛润之。提起他我们立刻就会想到持久战革命。但这位红太阳在抗战时期曾经对美国的民主制度推崇备至美国被誉为人类社会的成功模式的榜样

19437月4日美国国庆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社论称赞美国是自由世界的核心民主的保护神人民的朋友专制者的敌人。社论还说所有的封建专制统治者都把美国当眼中钉。美国是人类社会的成功模式的榜样。社论还宣称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孙中山的事业已经有了它的继承者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的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乃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过了的工作它一定会得到而且已经得到民主的美国的同情……”这篇社论是由毛润之的政治秘书胡乔木执笔完全符合毛润之当时的思想。

1944年8月毛润之在与美军驻延安观密组谢伟思的谈话中说:“希望美国人多谈论美国的理想每一个在中国或在美国与任何中国官员会晤的美国官员都可以谈谈民主每一个在华的美国士兵都应该是一个民主的活广告。他应该向他遇到的每一个中国人谈论民主。因为说到底我们中国人把你们美国人当做民主的典范。

同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到延安和毛润之等多次商谈。双方签署了一个五点协定其中第三条充分反映出毛润之当时对未来民主的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理念:“联合国民政府应拥护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建立民有民享民治之政府的原则。联合国民政府应实行用以促进进步与民主的政策并确立正义、思想自由、出版自由、言论自由、集会结社自由、向政府请求平反冤抑的权利、人身自由与居住自由。联合国民政府亦应实行用以有效实现下列两项权利即免除威胁的自由和免除贫困的自由之各项政策。

1945年4月13日《新华日报》又发表社论《纪念杰斐逊先生》该文赞扬这位《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权利法案》的倡导者以对人民的无比的信心与坚决的态度在这新世界上的新国家中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社论指出人有天赋的人权人的自由与尊严不该为不公正势力所侵犯和亵渎。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这从十八世纪以来应该早已经是全人类共知公认的常识。这篇文章不只是从制度方面来论证民主而且从普世价值观方面来申明人有天赋的人权”,“人民是政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毛润之赴重庆和蒋介石谈判战后和平和建国问题。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毛润之你们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毛润之答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的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即便到了1946年7月4日那时开始强烈谴责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新华日报》的社论仍然肯定美国的《独立宣言》指出的天赋人权”,“平等、自由、幸福的崇高思想”,肯定提出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的林肯。社论号召美国人民和民主力量发扬《独立宣言》的精神,改变美国现行的政策。并且坚定相信,在美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声援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的国家。

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胡适之还是毛润之他们的思想都远比大众想象的复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他们都曾表现出超出大众固有印象的一面。胡适之有他论持久战的一面毛润之也有他推崇自由民主的时候。

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性每一个人物都有其复杂性。通过胡适之和毛润之这两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巨擘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的复杂面貌。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面对日本的侵略知识分子们不得不思考如何保卫国家面对国民党的统治共产党人不得不寻求更广泛的民主支持。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在争取民心的关键时刻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表现出了更为宽广的视野和更为灵活的思维。

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关头历史和人民需要的是超越个人、党派、意识形态的局限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思考和行动的勇气和智慧。无论是胡适之还是毛润之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气和智慧都值得后人认真回顾和深入思考。

新新青年CLUB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