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31 周四
史上最惊悚的万圣节装扮...
今天是万圣节。已经看到朋友圈里好多奇形怪状的打扮。有人去了环球度假区,去看挺多惊悚的装扮。
然而,再惊悚,可能也不如下面这一张吧!
---
写作“八爪鱼”
我比较擅长在有一个初稿的基础上写作,哪怕这个初稿多么粗糙都不怕。从0到1的创作不容易。现在语音写作给我的帮助也很大,能够大大降低从0到1的难度。我在这个初稿上修修改改、画龙点睛,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因为喜欢写作,之前积累了很多创作素材,感觉压力也小了许多。以前一想到日更就会感到很大的压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但现在如果没有太多灵感,还能把以前的素材拿过来,作为初稿,重新翻写。
而且我的创作触角也越来越多了。用“触角”这个词形容非常好,就像“八爪鱼”一样。以前我的写作只是单向思考,想出一个点子,从零构思与写作完成一篇文章。现在就像八爪鱼一样,生活中的任何事件、心中掠过的想法、看到的景象,都能信手拈来,写作输出。所以内容创作真感到了如鱼得水,轻松愉快。
---
双盘记录
现在双盘也越来越容易了。早上3点醒过来,我先采用单盘坐了50多分钟,然后把脚放下来揉一揉,轻松一下,躺下继续睡觉,一觉睡到6:30。醒来后先上了一下厕所,然后回到床上,开始双盘。
这次双盘一开始把脚放上去的时候确实还是疼,但我立刻利用了OH的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呼气上,让吸气自然发生,特别是呼气时夸张,甚至发出响声。这样一来,我的注意力就更集中在呼气上,吸气也自然发生,感觉到疼痛降低了很多。
很快地,我就放松下来了,双盘的腿也开始放松,能够稳稳地坐下来。感觉双盘和单盘差不多了。单盘坐久了也会腿麻和腿疼,而双盘一开始脚面会很疼,但通过这个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呼气上,夸张地呼气,让吸气自然发生,几次后,就能感觉到放松。于是我保持双盘姿势,又坐了25分钟。
如果是单盘的话,坐25分钟也会感觉到腿麻或腿疼,但这一次双盘的感觉和单盘一模一样,不会比单盘更费力或更疼。因此,双盘已经成了我每天可以轻松练习的方式。
以前双盘还要做好多热身运动,可能要先做散盘或单盘,坐久一点再慢慢尝试双盘。现在其实只要坐下来稍微定一下、静一静就能直接进入双盘。
我的双盘能保证每天练习10到20分钟。只要坚持下来,我相信很快就能收到奇效,就像李瑾伯老师一样,可以坐着双盘和人聊天、看电视或者看书了。
---
为什么这么多低头族?
现在低头族太多了。我今天早上坐地铁上班,想从8号线到13号线的换乘走廊拍张照片,本来是想拍早晨8点半地铁通道里人很多的景象,结果看到前面所有的人都是低头族,基本上都在低着头看手机。以前没注意到低头族的景象这么壮观,现在看到真是触目惊心。
这说明现在的人只要感觉到无聊就要拿出手机来,没法和自己独处。哪怕是没什么朋友的内向的人,也不是真的在和自己相处,而是在和手机里的信息流相处。人们没有办法独自去享受自己,只能在无聊的时候拿出手机,让信息流淹没自己,使自己体会不到自己的存在。
其实在这种空档里,人是很容易也很方便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体会自己的内心。哪怕仅仅是投入地看看周边的景物,也是很好的。但现在大家都变成了低头族,只要无聊就要拿出手机来看,让信息流淹没自己,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今天通过这张照片,我才看到原来低头族现象这么严重。深层的原因就是人们无法和自己独处,连接不到自己的存在。相反,要靠手机信息流的各种刺激,让自己头脑不断处在动的状态,受刺激的状态,而不能够静静地走着,静静地看着,或者像静坐一样,静静地坐着。
---
日更没有你想得那么难
日更完全没有我以前想的那么困难了。以前感觉日更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哪怕每天写个300字都不一定能完成。那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是存在白纸写作的问题,从白纸开始写作自然很难,而且有“白纸恐惧”,不知道怎么写出东西来;第二是没有把自己的积累用上去。
通过林清玄的教导,我明白了只要看出生活中任何事情的价值,就能写出东西来。吃吃喝喝都有文章可写,吃饭吃得香,睡觉睡得香,每天都有东西可写。林清玄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我也一样。
对于日更的恐惧,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缓冲带”。我记得看过懂懂写日记的心得,他在一年开始时,草稿箱里就存了半年甚至一年的可发表的日记。这意味着他哪怕半年什么都不写,也能完成日更,因为他平时就在积累。只需要点击发送就可以了,就是这么简单。
要有储备,要有缓冲带,缓冲带越厚,日更就越轻松。如果我的缓冲带有一个月的量,那压力就小多了;如果像懂懂一样有半年的量,那简直就像呼吸一样自如。
现在我看朋友圈或订阅号文章,都是带着一种搜索的心态去看,而不是单纯获取知识或消费时间。我在找对我有用的,能成为谷奔日记素材的内容。看到好文章,我会划线圈出来,还要写上几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
在地铁上从芍药居到霍营将近30分钟,可能觉得无聊,许多人就一遍遍刷朋友圈消磨时间。而我也看朋友圈,但会找让我眼前一亮的内容,不管是照片还是文章。好的内容我就划线,转发到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还加上自己的评论。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个"今日文摘"栏目。而且这些摘抄的语句既然打动了我,也能打动其他人,对大家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