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邻居李阿姨,60多岁,平时身体不错,没什么大病小痛。前阵子,她去医院做了个常规体检,结果拿到报告后,很是紧张,上面写着“脑缺血灶”和“腔隙性梗死灶”。
她立马打电话给我:“医生,我得了脑梗吗?是不是快不行了?”声音里满是焦虑和不安。
我知道李阿姨心里有些紧张,体检报告上一出现点问题,她就开始自己吓自己。我赶紧安抚她:“李阿姨,别着急,报告上的这些字眼,真不一定意味着脑梗。”但她还是有些不解。
“那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得了脑梗呢?我一点症状都没有呀,没头晕、没麻木,怎么就这么吓人?”
我笑着告诉她:“这些术语并不一定表示你现在得了脑梗。影像学的发现只是表明了脑血管的某些改变,跟你的症状不一定直接相关。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情况,重要的是怎么去理解和应对。”
李阿姨看着体检报告上那些陌生的术语,心里充满了疑惑和不安:这就意味着脑梗的前兆吗?
01
“缺血灶”与“腔隙性梗死灶”的含义
李阿姨看到体检报告上的“缺血灶”和“腔隙性梗死灶”,心里彻底慌了。她立马联想到脑梗、脑卒中这些严重的疾病,担心自己会得脑梗。
不少人像李阿姨一样,看到这些术语就开始紧张,甚至以为自己快不行了。但事实上,这些影像学上的发现,真不一定意味着急性脑梗或者严重的脑血管疾病。
1.“缺血灶”并非脑子真的缺血
很多人看到“缺血灶”这个字眼时,都会直接联想到脑血流不畅,进而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脑梗。
所谓的“缺血灶”并不是指脑袋里真的缺血,而是影像学检查时,脑组织中出现了血液供应不良的“信号”。
这通常表现为脑白质中的高信号区域,常见于老年人群体。这些信号并不代表你马上会中风或发生严重的脑梗,而可能只是因为小血管的慢性损伤造成的轻微改变。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80岁以上的人群中,几乎有90%的人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脑白质高信号,而这一点在老年人中被视作衰老的正常现象。
就像头发变白,额头多了几道皱纹一样,这种变化是自然的生理过程。
2.“腔隙性梗死灶”并非急性脑梗
“腔隙性梗死灶”这个词更容易让人误解为急性脑梗。腔隙性梗死指的是脑部一些小血管堵塞后造成的局部小范围梗死,通常不影响大脑的主要功能。
这些小梗死灶可能早在多年以前就发生了,有些甚至没有明显症状,患者根本没感觉到任何不适。它更多的是一种“陈旧性”的病灶,并不意味着你现在正处于急性脑梗的状态。
据统计,老年人群中,很多人都会发现有腔隙性梗死灶,但其中绝大多数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也不会引发严重的症状。
只有在多次梗死灶积累或原本就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时,才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
3.影像发现是否意味着需要立即用药?
大多数情况下,“缺血灶”或“腔隙性梗死灶”的出现,并不需要立刻采取药物治疗,特别是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
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其他影响脑血管健康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如果这些风险因素控制不好,才可能导致脑梗或中风的发生。
据《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指出,单纯的腔隙性梗死灶,如果没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是不需要马上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
不过,如果你存在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那么医生会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来评估是否需要服药,帮助预防卒中发生。
02
预防缺血灶和腔隙性梗死灶的恶化?
即便“缺血灶”和“腔隙性梗死灶”不一定马上引发脑梗,做好预防仍然至关重要。
毕竟,这些影像学改变可能是未来脑梗或脑卒中的警示信号,特别是当它们伴随其他危险因素时。
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很多风险因素是可以控制的,进而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降低脑血管病的风险,下面是几条重要的建议:
1.合理饮食:饮食尽量低盐低脂,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多油腻食物。摄入高纤维的食物有助于降血脂,减少血管负担。
2.定期运动:保持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等,帮助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
3.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内。体重过重或肥胖会加重血压、血脂和血糖的负担。
4.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引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对预防脑梗十分重要。
5.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如果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应该按时服药,定期检测相关指标,避免病情恶化。
6.避免过度疲劳: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有助于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7.心理健康:保持愉快心情,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大脑健康也非常重要。
李阿姨看到报告上写的“缺血灶”和“腔隙性梗死灶”,虽然有些担心,但也不必过度恐慌。
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控制好血压、血糖等关键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影像学上的发现吓到,而是要从中找到真正的健康信号,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让自己的脑血管更健康。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