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年轻人当中有了个很不好的苗头:
认为多生多育是愚昧的标志,少生不生是进步的象征。
除了这种苗头,坊间也有了一种悖论:
凡是积极鼓励的,大家都在悄悄反对;凡是激烈批评的,大家都在默默支持。
风气的悄然变化,那得先从超生罚款这事儿聊起。
1.罚款
夫子有个亲兄弟,90年代初出生,当然了,当年妥妥属于超生。
既然超生,那就得按规矩办,缴纳社会抚养费,但夫子爸拒不缴纳。
虽然没有去拘留所,但也在村部老老实实学习领会了少生优生精神。
据夫子爸回忆,当年被关了一天的小黑屋,缴纳了500块,这事儿才算过去。
夫子从小就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树。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终于找到了。
别管是贫困山区要致富,还是要想富先修路,夫子的脑海里至今依然回荡着“多种树,多种树,一定要多种树。”
夫子身边好多亲戚为了多生孩子远离家乡,往东北跑,往内地钻。
当时年幼的夫子不懂,但深以为耻。
不生多好的事儿啊,你们就为了多生一个娃儿,搞得自己家和亲戚们鸡犬不宁。
街头巷尾都刷着标语,贴着横幅,三令五申不让滥生无辜。
但家长们为什么就是不能理解?偏要生!
尤其是看到村里的墙体、马路标语,一人多生,全村那啥,寻思这帮执着于超生的人实在太坏了。
当时,想到小小年纪就因为他们可能要被结扎,心里那个恨呐。
就当时的背景来说,夫子觉得这么实施的出发点完全没问题。
2.致富
有的时候,人口是负担,有的时候,人口是财富。
是负担的时候,毫无疑问一定要打击,是财富的时候,毋庸置疑一定要鼓励。
比如村头墙上宣传画里聊的那两句:
孩子少,负担小,轻装行,快步跑。
孩子多,资金少,疲奔波,为温饱。
说的就很有道理,夫子身边一个孩子甚至没孩子的家庭,确实能够做到轻装上阵、小步快跑。
两个孩子甚至以上的家庭,往往为了温饱疲于奔波。
家长们尤其纠结于学区房、选学校,愁的一宿一宿睡不着觉。
所以,夫子对于“少生优生,幸福一生”至今深信不疑。
夫子曾立下FLAG,未来严肃考虑生二胎,但有两个大前提:
一是充分尊重老婆的个人意愿,二是收入增加到现在的五倍。
很多人担心,养儿防老是咱们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
不生娃,谁给咱养老?
3.养老
其实,最开始执行的时候,通过奖励就能养老。
至于后期为啥做不到,那是因为发展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养老的良好初衷,完全跟不上时代和经济的发展。
所以就有了,从“能养老”向“帮养老”的转变。
再到后来,人均收入都快赶上初级发达国家,这时候再养,就要牺牲其他年龄段的利益。
于是乎,就有了口号的转变。
当然,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不是所有的儿女都会发自内心赡养父母。
有些子女天生品行不好、不争气,这些不肖子孙就是来专门给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添堵的。
与其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很多年轻人用脚投票追求眼前的确定性。
跳出三贷在,不在五险中。
关于结婚生育这事儿,大家也不用上火,结与不结是年轻人的选择、生与不生事年轻人的自由。
结与不结、生与不生,平常心看待就好。
4.雪崩
前段时间结婚对数创历史新低。
按照结婚才生子的传统,别管今年新生儿多不多,明年一定少。
因为今年,几乎每个季度的结婚对数都在二字头以下。
低产结不起,中产生不起,高产随便结随便生。
关于生娃,低产无畏,高产无惧,只有中产战战兢兢。
大家也不用过渡担心,不婚不育少育优育几乎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标配。
深挖现有人口潜力,比花样鼓励人口生育,效果会更好。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形势政策,跳脱出历史大背景单独看问题,无解……
没有一成不变的“正确”,也没有亘古不变的“不正确”。
夫子一直以来秉承的一个观点就是:
世殊时异,社会不断改变,政策就一定会面临调整,当然政策也有一定的滞后性。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预判形势的变化,然后努力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确定性。
这是底层逻辑和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
所以,新生儿数腰不腰斩,结婚数雪不雪崩,其实不重要。
咱旁观吃瓜,既然不给钱,也不帮忙出力,那就不要像砖家一样添乱。
咱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放下助人情节,尊重社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