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未来过剩这事儿是明牌。
咱这个号是教育领域的天气预报,发过多次老师职业危机的提示。
不过光知道晴天、下雨没用,你得准备晴天买伞、雨天买鞋。
1.生源暴跌
根据头部师范高校预测:
2035年,按照现行的生师比,小学教师过剩150万,中学教师过剩37万。
高中和大学老师我们可以同比推算,也是过剩。
当然,小学老师将面临阶段性过剩,初中老师将先短缺再过剩。
如果生师比不变,就按照这个持续下降的出生率:
2035年,小学数量将减少一半。
2039年,中学数量将减少一半。
2041年,高中数量将减少一半。
2045年,大学数量将减少一半。
这几年,生育率确实已经出现断崖式下跌。
2023年只有902万新生人口。
1970年前后在5.8左右,
1990年前后在2.3左右,
2000年前后在1.6左右,
2010年前后在1.6左右,
2020年前后在1.3左右,
2023年前后在1.0左右。
我们从1992年开始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1999年开始首次低于1.5,进入超低生育水平。
有人问,2023年的1.0总和生育率到底啥意思?
意思就是平均一对夫妇生孩子的数量是1个。
很明显也很直观,1男1女2个人,平均至少生2个孩子才能保持人口基数不变。
总和生育率是1,那也就意味着平均一代人下来,人口起码减少一半。
2023年韩国以0.72的总和生育率位居世界倒数第一。
很多人调侃,再这样过多少代韩国就彻底没人了。
但上海的总和生育率竟然降到了0.6,个别区甚至低至0.42。我们总和生育率勉强维持再1以上,全靠几个人口大省和不发达地区在强力支撑。这么看起来,高度发达经济下的生活压力确实是最好的避孕药。
2.层层压力
各行各业都受制于人口减少的压力。
房子车子是负累,生儿育女是软肋,医疗养老是命门。
生育减少是各种社会因素运行的结果,不是原因。
很多老师一直将希望寄托于小班制,但这里面有个大问题。
学生减少一半,老师维持现有规模不变,再加上退休老师,不管工资还是养老金,财政必然面临挑战。
学生减少首当其冲的就是全国各地那些跑路的早教机构。
前两天,深圳又有早教机构跑路了。
除了这所Complex儿童成长学苑,还有早先的美吉姆、金宝贝。
套路也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一样:
第一天让家长买课,第二天说装修关门,第三天拉开架势跑路。
还有主打亲子游泳的爱波比,官方坦承机构已不具备任何退费能力。憋屈的家长们申诉无门,但更让家长们愤怒的是:倒闭前机构仍在推销课程。
营销手段激进、师资队伍不稳、机构难以为继、场地运营困难、绕开资金监管、信息披露不全。当我们想占便宜的时候,别人就已经把手伸进了我们的本金。哪怕经济强如魔都,在生源减少的背景下,学校也得遵守市场规律。其中35所幼儿园停办,12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暂停招生。
徐汇区的民办蒂伊幼稚园就因招生困难,面向社会发出停止办园公示。幼儿园在公示里写的清清楚楚,停办的核心原因在于招生困难。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竞争,更在于生源的剧烈减少。我们分析1996年至2023年上海的新出生人口数据。2012年达到历史顶峰的23.96万,之后略有起伏,2016年是历史第二高的21.84万。2023年,上海总出去人口继续下跌至9.8万,跌入10万以内。要知道,上一次的10万以内要追溯至2003年,这一举跌回到20年前。
总之,要么相信外界一定有救世主来帮自己,要么相信未来一定有转机,唯独就是不相信自己。这跟《天道》里,丁元英聊“等靠要”的思想简直如出一辙。“传统观念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所以就只能在精神上跪着。”普通的老师想要为明天做好准备,至少要扒掉自己五层皮。第一层皮,扒掉“等靠要”的弱者思想,树立自立自信的强者观念。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与发展,但人性注定了别人靠不住。把希望系于别人身上,就相当于双手交出了自己所有的主动权。生如芥子,活如尘埃,你在或不在,压根儿都影响不了世界的运转。把自己太当回事,必然就不会太把别人当回事,也就把自己关进了自负的囚笼。第三层皮,扒掉“跪着的精神”,寻找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作为老师,这本就应是我们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和价值取向。放在这里,承上启下,它决定着你是否能超越时代的围墙。不与时俱进,被完全束缚在现状内的既定框架动弹不得。舍弃对躺平的幻想,勇敢地走上一条终身学习的“不归路”。这条道路也许崎岖坎坷,但只有经历过一次次自我革新的阵痛,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