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读不起了。。。

科技   2024-10-06 18:16   海南  

读研,拼学习,但更得拼经济实力。


年初,夫子写了再这么下去,硕士是真的读不起了。

通过观察学校附近租金上涨,感受直线飙升的读硕压力。


话音未落,这一年不到,各地学校硕士学费纷纷涨价。


一些高校的硕士学费也终于加入到了“学费刺客”的大军。


1.一个字:涨


好多公众号都在传这图,上海某TOP2高校的应统硕士专业学费。


不是一千九,也不是一万九,一年学费十万九。



评论区的高赞回答:


本来还想考研,看到这个价格我就知道这不是我家可以负担得起的,我决定去上班了。


读来无奈又心酸。


不过金融、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硕士(MPAcc)、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等一些专业的学费高企,本就是业内常态。


比如有新生分享的下面这所财经类高校的金融专业,一年11万+。



再比如东南某TOP985高校的硕士学费要14万+,都是常规操作。



再比下面一些顶级学校的非全硕士,只给大家标注出来总学费10万+以上的硕士专业。



这事儿早就见怪不怪,这些专业本来就不是普通人能读的。


不过研究生学费涨价的苗头已经从头部高校向腰部蔓延。


有些机构做过调研,仅以2019至2022年为例,短短三年。


147所双一流高校中,有38所出现学费上涨现象。


某校国际商务专业学费涨幅达888%,从每年8000元涨至每年79000元。


某校新闻与传播专业学费涨幅达525%,从每年8000元涨到每年50000元。


就在写文章的节骨眼儿,有朋友给夫子留言,他们当地某双一流高校也涨了。



不过好在朋友读的早,当初才不足三万块,现在怒省七万多。


很多网友好奇了,学费不就应该亲民的嘛,怎么涨这么离谱。


2.学费为啥涨?


毕竟,事出反常必有妖。


硕士研究生群体有三个大类别:学术硕士、专业硕士、非全日制硕士。


学术硕士学费有文件支撑,每年不得超过8000元。



专业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的学费标准本身就可以依据文件动态调整。


一句话概括就是:学术硕士保障的是大众公平,专业硕士和非全日制硕士则是推向市场竞争。


夫子跟大家以前做过专门分析,高校的收入来源无非三个途径:财政拨款、学费收入、社会捐赠。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变化,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并没有显著增加。



学校面临规模扩大、物价上涨、开支增加等一系列挑战。


学校们也要竞争,也会面临生存问题。


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费收入就成为切实可行的重要办法。


所以就有了以专业硕士、非全硕士、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硕博项目等为依托,适当降低入学门槛,大量吸引氪金玩家。


关键是氪金玩家们是真的愿意也有充裕的经济条件读。


学校有了钱能够更好的发展,老师们的收入和稳定不受影响,学生最终也能获得梦想的学历。


一箭三雕,皆大欢喜。


很多网友好奇,有这钱干嘛不去读个海外的名校硕士。


同样的价格,排名更高,性价比也高。


这么说吧,国内的很多名校MBA,圈子可比学校重要。


另外语言水平、攻读方式、是否工作等各方面因素也制约着攻读人的选择。


看起来研究生的学费分层,并没有特别的受损者。


但天下不存在只有好事没有坏事的事。


3.到底谁买单?


虽然有人读研是为了面子、圈子,但绝大部分人是为了就业。


从总体花费上来说,学硕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但专硕规模比学硕规模大,报考难度也相对较低,注定承载了最多的考研人。


当下,相当一部分高校已经宣布延长了专硕学制。


多学一年是浪费时间和金钱还是更划算,这就见仁见智了。


像下面这个家长说的,除了学费,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等,一个普通的三年制硕士本着20多万的花费就去了。



如果一个普通人,读了两三年出来找的工作整体情况还不如当初的本科。


那大家会集体投票做出自己的选择。


下面是2010年至2023年的考研报录数据。



除了2014年、2015年分别有4万和7.1万的负增长,其他年份都是正增长。


但2024年的报名人数仅有438万,较2023年的474万暴跌了36万,为历年之最。


很多本科读者咨询夫子职业发展,尤其是就业或考公考编考研怎么选。


除非是没得选或一些特殊专业,否则非必要不读研。


当然你个人实力、背景人脉、综合条件等足够能支撑你的除外。


于普通人而言,就业形势不佳的情况下,就业永远都是最优选。


永远别忘记,读书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你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手段。

酱油哥张夫子
意识觉醒,身体先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