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红也是红。
这两天不管发啥,总有人在后台疯狂开喷,夫子心情平静。
夫子不仅不生气,还心存感激。
他们没看内容,就疯狂留言,贡献了流量。
他们看了内容,还疯狂留言,消耗了思想。
这一波,横竖都不亏。
1.易卷的中产
前些天着急忙慌去上海开会,见了交大、同济、复旦的一些同行。
这些老师的家庭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纳入到中产的范畴。
作为全国比较顶尖的高校,这些地方的老师也一样不得不卷。
正好昨天夫子刚看到魔都幼儿园竟然有让人震惊的文理分班。
刚好夫子的娃娃也正在读幼儿园,就不自觉的跟他们聊到了这个话题。
这些高校老师的孩子大部分都在公办幼儿园。
一聊才发现上海公办园的收费远比一些三四线城市都便宜。
考虑在上海读幼儿园,想想就有点废钞票、废房子。
很多老师也想把娃娃们送到项目更多,发展更均衡的私立幼儿园。
上海私立幼儿园收费相对较高,根据特色和等级,每年在3万至30万之间。
不过夫子也劝了,鸡娃这事儿得慎重。幼儿园阶段,每年可以投个十几二十多W打基础。
要是等后期上了小学、中学、高中,甚至出国读,想延续这种培养模式,年投入那就要持续大几十万上百万。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没有足够的财力,后续根本就难以为继。
上海的朋友们怎么破解压力夫子不清楚,但上海的全市生育率直接来到全国最低的0.6。
黄埔、徐汇、静安、长宁、普陀、虹口六个区直接干到0.4出头的水平。
魔都家长们用脚投票,原来不生就是最好的答案。
2.脆弱的中产
中产为啥脆弱?
中产不掌握生产资料,中产本身就是生产资料。
人类学家魏斯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从未中产过》。
书里说中产既是一个不稳固的身份,也是一个伪概念。
中产的焦虑来自于过劳、负债和不安全感。中产的一生都在努力工作,购买保险,储蓄现金,投资房产。
中产阶层的孩子实现阶层跃升,一般只有两种途径:
要么天赋异禀,要么运气爆棚。
大部分中产将寄希望于教育投资,不过这是一种前瞻性的资源,而非创造利润的资产。
如果两种类型都不沾边,能不卷就尽量不卷,昨天已经聊过了,内卷就是普通中产的葵花宝典。
低产和高产都不会陪中产卷。低产是没钱卷不动,高产是选择广泛有点线面。
中产最担心的就是阶层滑落,往高产去的道路无限锁死,向低产去的大门全面打开。
中产尴尬的地方在于两点:
要说钱,没有财务自由;
要说人,没有手眼通天。
中产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所有人都怀揣成为中产的希望。
3.被困的中产
中产,其实是一种牢笼。
夫子观察过身边很多中产的状态和大家所选择的生活方式。
中产往往会将不安全感转化为炫耀式的消费。
包括但不限于买好车,买好房,添购各种博人眼球的工具、器材和装饰等等。
脆弱的个人成功驱使他们花大力气来粉饰门面。
有些中产,努力去提升学历,但文凭换不来一份体面的工作。
有些中产,努力去偿还贷款,但房价早已跌破你支付的金额。
有些中产,努力去拼命工作,但养老金只够困顿的老年生活。
夫子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普通人永远都看不到的社会真相。
你可以把整个社会想象成赌场或者一场游戏。
高产负责设计规则、收割劳动价值,中产和低产负责遵守规则、提供劳动价值。
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好的教育,好的学历,好的工作,好的房子,好的消费来跨越阶级。
然后通过抵押、信用卡、分期付款来提前消费,本身就陷入了规则支配系统下的剥削和循环。
比较吊轨的地方在于,绝大部分中产追求的,是共识让你追求的而不是你自己真正需要追求的。
真正能跳脱出规则束缚的中产百中无一,想跳脱出来你要有自循环。
搭建自己生态系统的方式有很多。
夫子以前跟大家聊过学语言,轻创业,搞副业,降贷款,降负债,降杠杆。
尽量花最少的钱,办最有意义的事。
只有自我意识觉醒,不受既定轨规则约束,然后频繁反思、理性、复盘。
我才能拥有自己的主导权,要不然,一辈子就是中产的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