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纠结明年工作要不要进学校。
如果想要进学校,要么选编制的稳定,要么选收入的高薪。
两头都不占,未来很难办,那就需要通盘慎重考虑将来的发展。
1.编外没钱最糟糕
别管公办、民办,老师身份编外、收入微薄最糟糕。
尤其是学校的“四大金刚”:临聘、代课、临时工、劳务派遣。
上面的这些岗位是学校的“解药”,但确实也是老师的“毒药”。
前两天我们聊劳务派遣,被网友们戏谑为“第五大发明”。
不过当前劳务派遣已经成为剥削底层老师们的最重要工具,没有之一。
就拿这个公告来说,招聘的是省会城市的劳务派遣制教师。
收入是多少呢?
工资是当地最低工资的1.8倍,如果再扣除五险一金,到手也就2000多元。
中部某省会城市的劳务派遣教师,第一年人员的待遇,算上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也就每月2120元。
钱少就算了,职称评不了,职务没空间,这上的是啥班?
除了迷失在外人那一声声“XX老师,好”里,短暂体会那虚幻美好的职业荣誉感。
等到发工资,等到求发展,你就只能回到冰冷现实的场面。
没编制、没高薪,非必要不进学校。
不是说学校不好,是这样的背景下你压根儿没法磨炼真正有用的市场化技能。
你要就是暂时求个过渡,那没问题。
有家长质疑:没钱、没身份、没发展、不稳定,那也得对得起老师的职业啊?
您要这么说,那双方可就都赌上了。。。
2.环境大势变不了
形势比人强。
教育这个领域就跟房地产一样,你得选相对能抗风险的。
哪些地方最能抗风险,超一线啊!
北京、上海、深圳三座城市的幼儿园在园人数见顶于2021年。
广州的幼儿园在园人数见顶于2022年。
2021年至2023年短短两年间,北上广深四座城市幼儿园在园人数相继减少:
北京减少5.2万,
上海减少7.6万,
广州减少3.5万,
深圳减少4.3万。
很多网友提意见,很多大V发声音,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老师。
呼吁要同工同酬,要一视同仁。
我们就先不说结论了,先列一列2024年北上广深的小学入学数据。
北京市海淀区小学入学人数2024年较2023年减少约17%。
北京市西城区小学入学人数2024年较2023年减少约20%。
北京的小学在减少,广州的小学也同样在跟上。
广州各区的公办小学班级,除了白云区和花都区逆势增加,其他都在减少。
广州各区的民办小学班级和人数全部都在减少。
先不说公办,尤其是严重依赖生源学费的民办学校。
学费少了,想要现有规模、支出比例不变,也就意味着教师队伍过剩了。
这样的背景下:
民办学校为了生存,要么降薪,要么裁员,但一定不会为爱发电。
公办学校为了应对危机,最好的选择是减少编制内计划,增加编制外招聘。
更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3.假如头铁进学校
虽然临聘,虽然派遣,虽然合同。
真的还是有一批怀抱着教育情怀的教育者毅然决然投身到了这个行业。
当然,有些是真情怀,有些是假情怀。
夫子一年前在一篇文章里见聊过,任何组织任何机构都必然存在圈层。
哪怕在学校,也至少存在四类圈层:
第一层,建立组织圈层,成为组织的掌控者;
第二层,认识组织圈层,成为组织的协助者;
第三层,尊重组织圈层,成为组织的劳动者;
第四层,漠视组织圈层,成为组织的糊涂蛋。
你要对自己在组织圈层内的身份有着清晰的定位。
家庭条件优越情况下无脑进。
对于富一代来说,他们清楚圈层可以传承,但是教育和运气这事儿无法传承。
富一代也深知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身处其中的二代们如果一着不慎,可能渣都不剩。
寒暑双休的学校成了最好选择,虽然你是编外,但事业编的同事们入职审核不可谓不严格。
从学历、出身、体检,到有无犯罪等等,过滤的那叫一个纯净。
虽然不提钱,组织如同保姆一样,关注你的思想健康,关心你的生活成长。
俗了,就这还提什么钱不钱的?
没准儿还能遇见合适的另一半,那就是妥妥的正商联姻。
普通人家慎重地选。
作为普通人家的孩子,没有背景,只有背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一定要清楚自己内心深处要的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稳定,是为了终极的编制,那眼前的临时工作就是过渡、中转站。
你的努力,你的工作,要服务于考编上岸。
如果有野心,想要发展想要钱,那你的目的就是攒技能、攒人脉、攒资源。
那就别被学校的名头迷了眼,真正的市场才是你的星辰大海。
与其一辈子蹉跎青春、消耗热情,不如去选个干实事的地方。
学校你要非得进,要么稳定,要么高薪,要么其他方面你也能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