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就业,也是拼了。
教育部专门发文,严禁企事业单位校招限定985和211高校。
同时严禁校园招聘信息中含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眼。
1.出发点很好
这事儿怎么说呢?
往大了说,这是要照顾就业公平,维护就业环境。
往小了说,这是要关心弱势群体,实现就业平等。
这事儿绝对情感上支持,但现实中无解。
我们换个角度,从应聘者的出发点去看一看。
也是巧了,这两天夫子正好跟江浙沪的985高校和华南的211高校打交道。
江浙沪的某985高校,刚好招聘了一位从北京某985高校毕业的本硕博连读毕业的学生。
现场我真以为人家是学生,结果人家是老师,只是年轻而已,不到30岁。
华南的211高校,也刚好招聘了一位中山大学还是人民大学毕业的博士生。
夫子认识这位博士,本硕博虽然都不在同一个学校,也都是985。
夫子揶揄他,他现在入职的211高校,仅仅提供员额制,也没有正式编制。
就他这个条件,随便选择哪个普通二本院校,分分钟解决编制问题。
人家嘿嘿一笑,话里话外意思虽然没有正式编,但主要看重的是平台。
2.要落实很难
招聘到底谁说了算?
招聘者是甲方,应聘者是乙方。
只允许乙方挑选甲方,不允许甲方挑选乙方,这个游戏很难玩得转。
作为甲方爸爸,出钱、出人、出时间、出精力,结果招人这事儿说了不算。
你觉得他们还有动力有想法招吗?
如果就非得不限乙方背景进行挑选,那么会不会挑那些跟自己沾亲带故的,或者给自己好处的。
要知道,甲方不光有校招,人家还有社招啊。
想招就招,想不招就不招。横竖自己最有决定权。
当然,为了给政策面子,企事业到底是维护真正的就业公平,还是表面的就业公平。
这事儿真的还两说,大概率是后者。
尤其现在,绝对的甲方市场,好工作的竞争都白热化成啥样了。
有时候,可以出来实地看看山野,而不是老居于庙堂。
3.真正的办法
现在就业市场最本质的矛盾:
是好的有限的就业岗位和源源不断无限的应聘者之间的错配。
要么增加企业数,让企业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作人员。
要么增加岗位数,让应聘者可以拥有更多的选择。
岗位数多了,应聘者的选择面大了,那么谁还在意985、211的机会比例。
选择足够多,应聘者才会心满意足。
不过短期来看,想要改变这个局面真的很难很难。
别管政策方,还是招聘方,应聘方,这条路未来的路,注定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