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芃篙君的第【264.1】篇原创
本文是对旧文的整理更新,适合对软考感兴趣的朋友。大概2500字,阅读需要8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2024年第一次的架构师软考成绩出炉,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看来机考改革后整个机制的运行效率逐渐成熟起来了。
这次成绩出来,应该就是软考系列的终章,在此聊聊结果、经验和感受。
01 结果与本次的考试经验
这里放一下过去几次考试的结果。
年度 | 职称 | 综合知识 | 案例 | 论文 | 结果 |
---|---|---|---|---|---|
2022 | 架构师 | 44 | 58 | 52 | 未通过 |
2023 | 分析师 | 49 | 45 | 45 | 通过 |
2023 | 架构师 | 49 | 37 | 53 | 未通过 |
2024(上) | 架构师 | 54 | 54 | 45 | 通过 |
是的,最后这一次,在没报什么希望的情况下,反而擦边通过了。从玄学角度讲,非常神奇。
这里记录一些这次备考与考试的细节。当然,我是架构师考到第三次的家伙,所以你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参考。
综合知识
从备考角度讲,只使用“芝士架构” APP 刷了最近十年的真题。“红宝书”有草草过了一遍,但是坦白讲,并没有沉下心来记忆背诵。
在考场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既没有感觉到难,也没有感觉到简单。依旧是三波操作:
第一遍,答题。把项目管理、应用数学和英语这些费时间的统一放后面,其他的优先。在答题过程中,把不确定对错的题目标记出来;
第二遍,明确。针对不确定的部分,再分析一遍。能尽量根据逻辑和其他题目相互印证的,哪怕只是去掉更多的错误答案都可以,目的是提高这些不明确的题目的答对概率。这一遍,把完全不会的标记出来,凭感觉或者都选C都可以,这些归属于运气的,后面就不用再管它;
第三遍,检查。针对第一遍确定的部分,也就是确定能拿分的部分,重点检查一遍,能拿到的不能丢,这是原则。还有时间的话,那就再去看看能不确定那一波还能争取的部分。
其实这样过三遍之后,自己心里大概也就有个数了。
当时在现场,感觉是悲观情况下——也就是不明确那部分概率很低的情况——大概拿43分左右;乐观情况下,在48分左右。大概就是做一套新试题的常规状态。
案例
案例的备考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考试前每周一发布的,根据一个案例备考视频的知识点总结系列文章;
第二部分就是,“芝士架构”的红宝书,凯恩标记了案例重点的章节都仔细阅读过。
考试现场,第一题必选,刚好第一题的第三小题,在选择题的题干中出现过,虽然没写到草纸上,但是大概也算是加强了记忆。这一题从最终得分来看,应该是吃到了大肉;
第二题选了时序图那一道。时序图以前经常画,虽然理论上不见得能备的完全,但是总归是能写上一些东西的;
第三题选了MongoDB。对于一个Android开发来说,这道题全靠蒙。第一题按顺序填上,只是因为看起来合乎逻辑,至于其他的两道问答题,根据逻辑、对比,甚至重复题干描述,往上贴一贴就是了。
至于分布式锁和嵌入式的题,看了一遍就丢一边了。没有任何机会。
所以,案例的选题很重要,第一题必选没办法;
其他两道,需要衡量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客观题之前准备过能拿分占比多,那就挑客观题比例大的;反之,就挑主观题比例大的,根据开发经验和备考知识,蒙中一些知识点是有可能的。
所以,回头看,芃篙这样非后端开发出身的选手,经过备考之后,在案例中的狭窄空间里,能不能过可能更加取决于必选题的难度。
去年必选题考了大数据,第一题没有吃到,难基本没指望;今年回到质量属性了,刚好知识点也覆盖到了,那就比较稳。
但是在现场,是没有这种“稳”的感觉的,毕竟两道可选题,都是蒙的居多。
论文
论文其实没有严格意义的备考。
一定要算的话,在公众号收费系列文章中的过往备考论文整理算是一个。通过整理和分析,包括对过去两次架构参考文章的回忆复原,算是有一些不太走心的练习。
还是那句话,三年前芃篙就完成了备考,并且现场从来没有失利过,所以这次没太上心。你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
好在最后是个45,假如这波挂在论文上,大概算是凑齐了每科挂一次的记录了。四道题,对芃篙来说是这样的:
大数据:案例准备的时候了解过一些原理,但是实际没做过。芃篙的论文策略是一定要跟自己搞过的项目结合。所以,关联不上的不碰; 模型驱动开发,不懂 自动化运维,不懂 那么就剩下单元测试了。
虽然是个Android开发,芃篙也是写过单元测试代码的;曾经也研究过TDD的理论,算是有一些实践和理论基础。那就跟准备的项目结合一下,这是当时在现场能想到最适合自己的办法了。
从结果来看,大概是对单元测试的概念理解比较偏颇、结合得比较生硬。幸亏老师高抬贵手,没给我整出个完美的软考遗憾出来。
02 感受
考了四次,才把偏开发方向的两个职称资格打了通关之后,还是有些感受的。如果把所有对软考相关的付出,以及所有从软考相关的收获放在一起,大概有这么几个视角。
首先是,耕耘与收获。
努力和结果有必然的联系吗?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在考试之前的两个月的付出,来对比最后不同人的考试结果来说,恐怕结论并不美好。
有些人勤勤恳恳,没有通过;有些人看了一个礼拜,反而通过了。
但是这不一定是真相,一个是通过的人未见得真的只看了一个礼拜;第二是可能忽略了通过的人过往的积累;最后就是,世界上真的有 运气因素的存在,题目刚好撞到枪口上,巧了。
所以努力不一定有结果,努力的作用的加大拿结果的概率。
然后是,目标与收获。
参加考试目标很简单,就是通过考试。但是在过程中,其实可以持续挖掘出更多价值出来。
芃篙这个公众号,实际上就是从去年分析师考试通过之后出来的想法,软考的总结就是这个号最初内容的一部分,以及后面发展出来的系列文章。
提高了理论认知,也贡献了内容思路。
最后是,心态与收获。
第一次的综合知识,44分,心态有崩过;第二次的案例37分,也失落过。
但是,抱怨题目变难了、或者考试制度发生了变化,没有任何意义。
调整好心态,选好方向继续走,才是正道。正如同之前发的那篇文章中的话,我们是幸存者,不是受害者。
03 终章与新的开始
这次真的来到了一个阶段的终点。后续关于软考,大概只有修修补补的两个动作。
一个是,把论文备考文系列补完。还剩最后一篇;【已经更完】
另一个是,把过往的软考经验类型的文章,做一些更新。因为由于机考改革,不少旧文的经验已经不适用了。【本篇就是更新的第一篇】
软考只是部分软件从业者的一个阶段,在度过了这个阶段后,我们总要找到新的方向,特别是在行业整体不太好的情况下,去努力、去突破。
世界很大,学无止境,愿你我都能在自己的每一段经历中,找到自己的能力增长点、从容的面对世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