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芃篙君的第330篇原创
本文大概2750字,阅读需要9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01
最近跟一个老朋友聊天,他给芃篙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他是一个研发团队的负责人,他们公司根据业务情况,有多个类似他这样的角色。但是,面向客户的项目经理团队是“公用”的。
因为,对客户来说,它可是不管你内部有多少个产品和对应的生产组织方式,它只对你最终的产品感兴趣,它也不是按照你的产品线来组织自己的业务的。
所以,对客户来说,更友好的方式就是,有一个唯一的项目对接人,这个对接人负责把内部的事情搞定。故事,就从这样的基本组织框架下开始。
芃篙的这位朋友,属于典型的崇尚流程标准化的管理者。所以,他基于公司里现有的平台和流程规范,要求所有的客户项目,都按照基本的流程要求走。无非就是,工作量谁来评估、评估原则是啥,项目经理的职责边界在哪里,商务必须收到合同订金才能过来要排期之类的流程规则。
他也知道,在其他的技术团队里,不一定有这样规范的要求。别人怎么做他管不着,但是他这么做,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各方的职责和流程要求都很清晰,项目相关的数据都相对标准,可以定期的基于数据做有效的流程优化。
有一天,他跟另外一个研发团队的主管在茶水间偶遇,聊起项目流程的事情。发现别人正在为这个事儿头疼,因为别人并没有这样的规范意识,连技术团队到底应该如实评估、还是基于商务要求来打折评估,都没有定义明白。对方给他发了一个聊天记录,他赫然发现,在隔壁团队负责对接项目的项目经理,同时也服务于他的团队。
这个家伙的项目在我们这边,各种流程都门清啊,需求该怎么梳理,研发该怎么评估,销售该怎么打折,配合的很好啊。怎么到了另外一个技术团队那边,咋就跟着一起混乱起来了呢?
这个老哥讲到这里,芃篙大概就明白,这是一个欧亨利式的故事:既有点出乎意料,也应该算是情理之中。
02
我们从故事外来看这个故事,其实是带有默认的全局视角的。
我们知道,这家企业有默认的规则、甚至有对应的平台;我们知道在团队 A,有更标准的做法。在团队 B 还处于流程建设的初级阶段;我们知道,有某个公共资源角色的个人,游走在这两个团队中,但是,只是在努力适应各自团队的规则。
上帝视角虽然能在第一时间看清楚一些全局的信息,但是也比较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站在高处,是看不到一些细节的。比如,企业默认的规则和平台,只是工具性质的,有没有强制要求所有团队使用?有没有人监督管理?A 团队是否跟 B 团队有充足的经验交换?A 团队的模式,在 B 团队的业务链路上,是否会有配合上的阻碍?这位公共的项目经理是否有足够的影响力给 B 团队指出一条明路?
问题是有点复杂的,不能简单的定义谁对谁错。
从故事里面来看这个关系,项目经理,其实挺为难的。
坦率的说,项目经理,是个“受气包”的角色。说一句极端一点的话,外有狗屁不通的客户刻意刁难,内有暴躁易怒的研发不通人情。但是,从组织的角度讲,要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不然没有利润养活组织;从业务的角度讲,要让研发们老老实实干活、不能出毛病,否则没办法给客户交代。
所以,当一个项目经理,面向两个技术团队的流程规则时,第一时间的、真实的内心反应,大概应该是:真特么麻烦,老子还要适应你们两个规则。
如果你指望这位项目经理站出来,跟 A 团队讲,你们规则太麻烦了,你看看人家 B 团队,虽然松散不也能做事情吗?或者,跟 B 团队讲,你们规则怎么这么简陋啊,你看看人家 A 团队,谁干啥都写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后面就没那么多废话了。
这多少是有点不现实。除非,这位项目经理具有结构性的势能,来改变技术团队的工作习惯,否则,多半是羊肉吃不到,还惹得一身骚。
03
一个健康的组织,是不能总是指望有一个英雄站出来解决一切问题的。依赖于一个英雄的组织,本身是脆弱的。
结构上的问题,就应该从结构上去解决。当然,问题的解决,可以自上而下,也可以自下而上。都得看具体的场景。
从上面讲的场景来说。至少,依赖于公共的支持方项目经理团队来解决问题,是不靠谱的。
自上而下解决的思路,则是去拷问,为什么公司统一的规则和工具,没有得到所有业务技术团队的认真执行。有能力去追问、去提要求的,大概就是所有团队的上级,那至少也得是 C 某 O 的角色。这个思路的成立,依赖于上级的绝对权威,和下属的坚决执行。说到底,老板得愿意管,下面得配合干。
自下而上解决的思路,则是在技术共性团队之间,应该建立广泛的交流机制。大家虽然在业务消化上是独立的,但是在很多事情上由于位置的相似性带来问题的相似性是必然的。遇到坑的经验,可以互相沟通下;从坑里跳出来的经验,也可以相互沟通下。这个思路的成立,依赖于团队之间的影响力,和学习方的执行力。说到底,有人愿意教,也得有人愿意学。否则就好比,A 团队讲,我们基于这样的流程走,虽然销售会觉得有些麻烦,但是排期和收款是相互独立的,对应的数据也是真实的,内部的问题内部解决,很清晰。但是 B 团队说,你说的没错,但是我担心我们这边的销售不愿意这样做。那事情就白说了。
正确的思路是,要进一步搞清楚,其实流程并没有耽搁什么进度,也没有耽搁销售的业绩,没有啥必然的冲突。一个企业级的流程哪会有啥核心的团队业绩结构性的冲突呢?想到可能需要沟通、可能遇到阻碍就打退堂鼓,那学到了啥经验也是白搭。
以上是组织优化流程的思路。那么,个人呢?
个人的角度,无论是 A 团队的主管,还是 B 团队的主管,还是那位公共的项目经理,他们其实都有机会让事情变得更合理。但是,这确实又不在他们个人职能定义的条条框框之内。干了不一定成,还有风险;不干也能凑合着过,风险也不在自己身上。
对 A 来说,现在的团队内流程是还不错。但是他可以借此机会,影响兄弟团队也走上正轨,他也能获得更多的信任,和未来可能存在的潜在支持;
对于 B 来说,现在的流程是需要优化的,他可以借鉴更好的流程,在业务范畴内坚定的、有方法的推广起来,让自己这边的项目消化更加顺畅。这样他在业务组之内,也会有更稳健的地位;
对于项目经理来说,他其实比技术团队更有第三方共性的视野,他知道正确的路在哪里。对下,可以给 B 指一条明路;对上,可以说服他的主管,推进技术团队的流程统一化。但凡有一样能成,那么,他可能收获更多的曝光,以及潜在的支持。
以上,说的都是个人在一个组织中的影响力。
而本职工作中建立的影响力,更多的是专业能力上的影响力;而结构性问题带来的影响力,是综合能力上的影响力。要理解这其中的本质区别。
当个人开始思考解决结构性问题的时候,就是他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的时候。
相关链接
关注芃篙君⬇️,每日获取思考与践行的认知更新...
可获取软考备考资料;
亦可加微信探讨开发者、职场与管理、IoT行业等话题;
共同成长,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