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效率:最高效的协同是不需要协同

文摘   2024-10-11 21:30   浙江  

这是芃篙君的第【339】篇原创

本文适合在软件行业发展的朋友。大概1700字,阅读需要6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今天我们把视线从第三象限上移,到第二象限。

第二和第三象限,聊的都是需要协同完成的事务。只不过第三象限的协同具备更多的突然性,第二象限比较温和,具备更多的计划性。

01

就协同本身而言,之前聊过不少相关的话题。

协同这件“小”事

协同上碰到一个“烂人”,该怎么办

当团队间协同发生了分歧怎么办

如何保证内外部协同下的软件质量

芃篙之前把这篇内容命名为“清理协同齿轮中的沙砾”,后来想想,这个描述其实是对上面几篇文章的总结,并不是今天要聊的要点。

过去讲的更多的是如何在第二、三象限中把协同这个动作做得更好,并没有象限之间迁移的意思,甚至规避了迁移的可能性。

站在第二象限,排除优化协同能力本身不提的话,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事务往第一象限推。也就是说,效率最高的协同是不需要协同。

02

所以,这是一个把有计划的协同性工作,变成有计划的独立工作的过程。

但也不用不着走极端,如果所有事情都一个人干得完,对这个人的要求也太高了。当然,未来 AI 如果可以替代一部分角色的工作,或许是另外一个局面。

目前来看,从第二到第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尽量减少协同人数的思路。并不一定是要把一些协同工作变成一个独立完成的工作。

我们日常遇到最多的计划性协同型工作就是项目开发了,以此为例的话,如何才能减少项目开发的协同人数呢?

大概有几个思路。

其一是,在技术方案的设计上,做协同成本上的考虑。在保证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降低协同交点的方案。

比如,内外部联调能规避就规避,不能规避就尽量降低交点的范围;涉及到多端协同的,尽量做好端侧之间的能力分配,规避不必要的联调。

沿着这个思路走,其实就是康威定律的体现了——软件的架构演进,一定跟组织结构成正向的关系。

其二是,在技术选型与组织发展节奏上做合适的努力

这一点在客户端开发的角度比较容易举例。你的 APP 要不要走跨端的路线,如何选择技术栈,技术如何支持未来的业务发展,这些问题都会决定协同的复杂度和后续长期视角下的生产效率。

其三是,组织结构的设计,加入协同成本的因素

还是以 APP 开发举例,组织结构设计成 iOS 团队+Android 团队合适;还是按照业务划分,每个业务中既包含 Android 开发,也包含 iOS 开发合适。这需要跟技术支持业务长期发展的基础决策之下,配合执行。

写到这里,就发现,看起来有三个思路,其实就只有一个思路——从各个角度来适应康威定律

03

第二象限还有其他典型的事务吗?当然有。

比如,之前聊过的,从第三象限优化到第二象限的、需要协同解决的客户问题;

比如,需要定期召开的会议、面谈、汇报;

比如,周期性的规划制定和绩效考核;

再抽象精细一点,我们每天都会进行线上群聊沟通,那么线上群聊沟通是否也存在一定的优化技巧……

相对来说,这些事务更加不具备“行业特色”。软件行业才会涉及到软件项目开发,但是几乎所有行业都需要开会、考核、解决客户问题。

所以,这些事务的“不需要协同”的优化更具备通用性,但是又比较零散。这里不做展开。

尤其需要注意是的是,咱们聊尽量消除协同,并不是“反协同”

消除协同只是在执行层面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交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减少自己对其他人的链接。

消除协同,消除的是不必要的协同,让效率优先,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协同成本优先。

协同是必然存在的,现代社会就是标准的分工协同社会。所以,对外的链接是需要持续加强的。

换句话说,就是强化自己在更广泛产研运营销售链路上的影响是重中之重。

链接到更多的人和资源,你才能从更高视角看到更多的方案上的可能性;

链接到更多的人和资源,你才有更多协同选择方向的可选空间;

链接到更多的人和资源,你才能不断提高个人影响力,提高自己组织资源、把事情做成的概率。


相关链接

理解康威定律有什么用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觉得有收获,不妨给点鼓励,点赞、关注、加加星标;转发、在看、多多益善~ 谢谢~

   END    

  关注芃篙君⬇️,每日获取思考与践行的认知更新...

  可获取软考备考资料;

  亦可加微信探讨开发者、职场与管理、IoT行业等话题;

  共同成长,穿越周期!


芃篙君
专注于认知成长、一线管理、物联网解决方案。坚持学习与实践,每天提升一点点,等风来,拿结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