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芃篙君的第【1.2】篇原创
本文是一篇翻新的旧文,是第 1 篇的第 2 个版本。适合在软件行业的朋友。大概2400字,阅读需要8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同时,也作为连续三年参考才拿下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师两门考试的家伙,有一些想法与大家分享。
在决定是否要参加软考之前,大概都会问自己“为什么要参加软考”。
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听说你在准备的同事或者朋友,也会问“为什么要参加软考”。
自己问自己是在拷问投入产出比,毕竟这个考试确实没那么简单;
别人问自己是在考验是否有恒心,别人的看法是否会影响你的计划。
为什么要参加软考?
芃篙决定参加软考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短期内能看到的价值点,其实不太重要。
就是通常软考培训班、公司企业文化宣传、省市人才管理相关单位鼓励提到的那些。
比如:
以考代评,通过了相当于国家认可的副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个人退休养老金增发;企业招投标、资质加分、综合实力提升等; 当年个人所得税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科目,申请3600元免税额度。这些都是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可查的; 结合个人已授权专利,可以申请杭州市E类人才(可能其他市也有类似政策),享受人才相关政策福利。比如买房摇号、购车车牌、子女入学相关、租房补贴等(可能各个市、区政策不一)
当然如果想打退堂鼓,这些好处都可以找理由搪塞过去:
养老还早啊,三十年后养老金政策是啥样都不知道! 三千多块的免税额度能免几个钱? 已经有房不需要,或者没有房,但是目前的市场行情,房和车估计都不需要人才加成吧?子女但凡不是今年入学,后面出生率大概是一年比一年少,你没见有些地方幼儿园都招不到学生了?
我想的比较简单,咱们可以不单纯因为某件事情而一定要考这个证书,而是以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个思路去看待这个事。
前面的理由你说的可能都对,但那大部分是大趋势方面的信息,真的具体到咱们自己所在的地方、场景下,情况是咋样还真不好说。
如果不是前些年顺应公司形势通过了两个专利,有了前期一个条件的积累,那么这场考试也就是拿个副高级职称。有了前面的准备,才有可能进一步看一看人才的事。
而假如有了人才的称号,过了一两年娃要读书,真的所在小区娃都不少的话,多少也能提高一些顺心如意的几率,不至于干瞪眼没办法。
而这一点,最近已经有同事聊到过。他是家里娃要上一年级了,琢磨着要不要换一个好一点的学校,打电话给相关部门,人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有什么符合条件的,比如人才;或者你能在开学前拿到符合条件的资质。
即便是讲大趋势,未来几十年,资源往核心城市集中发展应该也是必然的,城市为了吸引各方面人才,配套政策大概率只会加码不会做减法。有机会冲一把,准不会错。
退一步讲,与其时间留给看小说、刷短视频或者玩游戏,那么还不如考个试。至于考试,参加过高考的谁还不明白考试的精髓?
第二,长期的能力提升,才更加重要
当芃篙进入到备考阶段后,才发现这个事情除了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家庭需要或者政策福利做准备之外,还有更长期维度的价值。
其一,软考代表了软件工程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里都会有讲考过了架构师,并不意味着有架构师的能力;考过了分析师,不见得有分析师的水平。
但是反过来讲,考试大纲与教材,也是这个行当里经过理论化之后的一个知识体系。
在学校里我们学数据库、算法导论、高等数学、自动化原理、数电模电等等,很少有人在大学阶段能够明白大学的课程体系甚至加上之前的十二年教育的科目,那也是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进入工作岗位后,产品线形态的软件和项目制的软件开发直接让我们在实践中摸爬滚打。
虽然大家都在讲学校里学的跟工作中用的是两码事,但也不能不因此无限弱化知识基础体系对实践本身的作用。
工作十年后,除了每年看一些或道或术的技术书籍,软件工程师们还记得要越来越明确自己的软件知识体系应该长什么样么?这里有一个现成的。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相信经过毛邓三熏陶的朋友们都不用多说。至少芃篙在软考中感受到:
软件行业个人发展横向知识全局视角的补充,比如知识产权、项目管理、CIO的成长路线等 软件项目落地纵向知识全局视角的补充,比如可行性评估、架构设计、应用数学、嵌入式技术等 考试大部分题目上都是追着前沿技术的。如果日常缺少相关的了解,全靠死记硬背教材的东西,恐怕会被案例和论文拿捏住
更重要的是,我们大概可以参考这里的技能覆盖面,和企业上看到架构师的要求,分析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能力发展路线。中年程序员发展笔记:路径探索(2)
其二,软考是一种锻炼规划能力和执行力的抓手。
因为目标明确,就是通过考试;有迹可循,就是指定计划针对三个科目去准备。
打定主意自学的话,挑战会更有趣一些。有多少时间,要采集哪些资料,每天计划看哪些东西,每个科目联系到什么程度...
怎么去规划利用业余时间去准备考过一场有难度的考试,是一个不错的练习规划能力的机会。同样,是否按照机会去执行,能坚持下去也是个不错的考验。
这部分除了看自己的耐性,也会涉及到前面讲到的其他人的影响,比如:
你考这个有啥用啊?房子不都买过了吗? 明天再看,一起开黑打局游戏呗。 别卷了,好久没聚了,出来喝两杯。
说这些话的朋友未必是有什么坏心眼儿,想要试一试软考的朋友提前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并且能灵活的处理就好。
谁适合参加软考
关于参加软考的动因,算是聊得差不多了。
针对五年以上经验的软件工程师,我是非常推荐尝试一下,且工作年限越久,越强烈推荐。
因为项目实战足够多之后,是需要体系化的理论知识来重塑对软件行业和个人能力的认知的。芃篙后续的软考内容,也是针对行业老司机的。
在这个思路下,软考不仅是一场几个小时的考试,更重要的是实践多年后的理论吸收和转化,至少也能为日后的实践起个查缺补漏的作用。
当然单纯讲考试是否能通过的话,或许刚毕业的小伙伴更有优势。
关注芃篙君⬇️,每日获取思考与践行的认知更新...
可获取软考备考资料;
亦可加微信探讨开发者、职场与管理、IoT行业等话题;
共同成长,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