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效率:管理突发性,就是管理预期

文摘   2024-10-18 11:50   浙江  

这是芃篙君的第【341】篇原创

本文适合在软件行业发展的朋友。大概21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今天我们来聊第四象限的问题,突发性的独立事务。

跟上一篇一样,这一篇其实关注的是突发性和计划性之间的转变。是三、四象限,往二、一方向走的思路。

实际上,这一篇和上一篇的内容,在讲效能地狱那一篇中,都有涉及 。

01

从突发性到计划性的管理,其实就是在管理预期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事情本来就是突发的,怎么可能往计划方向去转变呢。这种困惑其实来源于没有把问题分类、没有细化去探究突发问题的情况。

我们可以从人和事两个方向来考虑这个问题。

在人的方向,我们需要明白,人的预期是可以管理的。

比如,有些人会给自己的企业微信签名上写这么一句话,“某某项目攻坚中,问题统一在下午五点回复”。这就是一种管理找他咨询问题的人的预期——我在忙,我大概在下午五点才能回复。

如果你是提问者,你对他什么时候回复你就有了预期。假如问题特别紧急,那你就别留言了,直接找到人或者语音更合适;如果不紧急,那么耐心等回复就好。他也不一定非要等到下午五点才回复你,一旦他提前回复你,你会有一种超出预期的满足。

比如,大部分人碰到突发的客户问题第一个反应是产生抵触情绪——已经很忙了,怎么又来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但有些人会先跟反馈的人简单沟通下客户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情况,看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晚一些来解决。

问题的核心在于,作为解决问题的人,我们得知道客户的预期是什么,这样才好做出更合理的安排。你替对方默认定义的预期,不一定就是对方真实的预期。

同样的道理,当你接到老板一个临时安排的活儿,一定要确认下老板对这个任务的完成时间和完成情况的预期。

从事情的角度看,我们需要明白,事情的发展预期是可以被管理的。

比如,突发事件可以通过复盘,来考虑同类事务是否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预知。对于某些故障来说,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突发事件某种程度上就是常规推进事务中风险的爆发,那么,防范突发事务,某种程度上就是对风险的管理。

人也好,事也好,不断通过沟通和复盘,持续优化对预期的共识程度,就是管理突发性的合理思路。

02

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件事,其实跟之前聊过一个“上医治未病 ”的话题有点像。

要做扁鹊,还是做扁鹊的大哥

扁鹊的大哥让病患刚刚有苗头的时候解决问题,成本低、收效大,当然,病人本身可能没有什么感觉。

这个思路跟重要紧急四象限的理念有几分相似之处。

因为,很多时候 ,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发生,是因为平时没有搞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导致的。

比如,没有好好做灰度测试,导致一个可以在灰度期间发现的问题,流入到线上才暴露出来;

比如,由于缺少沟通,你的老板对你现在的工作负担完全没有概念,所以他隔三岔五会给你安排一个探索性质的任务,让你苦不堪言;

比如,开发一个 SDK,文档和 Demo 总是没有时间来精简完善。导致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开发者的问题咨询流入到研发团队。

遵守流程规则进行灰度测试,重要不紧急,或者可能没有倒逼上线的时间点紧急;

定期跟老板沟通做预期管理,重要不紧急,或者总会觉得跟老板沟通有心理障碍;

写文档和 Demo,重要不紧急,至少看起来没有完成其他功能需求开发的任务紧急;

但是,它们都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重要且紧急的事务。整体效率上是得不偿失的。不仅如此,重要紧急的事务会进一步耗光你的时间,让你越来越没有时间去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这大概算是一个效能螺旋下降的典型场景了。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这里面的本质是:如何做更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从而减少重要紧急事情的爆发,让效能进入上行螺旋

03

作为一个软件行业中人,我们需要有这样的意识,遇事多思考,尽量找更多的思路去做效能上的提升。

也就是说,对于重要且紧急的事务,发生过一次后,一定要思考如果给它“降级”。至少,后续类似的事务,能好一些、就尽量好一些。

我们在效率这部分的开始,提到了 6-4-2 理论。某种程度而言,提高生产效率的事情,可以认为是“4”中的一部分,如果对效能的提高上升到团队范围,那么这件事的价值就更大。

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时间,放到做重要且不紧急的事务上。那么,时间从哪儿来?

大概可能来源于三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是额外的时间。这年头鼓励加班似乎是一种政治不正确。然而,实现良好的个人经营,让自己从依赖于一个组织生存,过渡成依赖于自己的能力生存,不付出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对普通人而言,是不可能的。

第二部分,可以是来源于我们之前提过的各种对突发性、协同性事务的提效技巧。原本突发的事情、重协同的事情,通过一定的管理与沟通技巧,节约出的时间。

第三部分,可以是由我们的专业经验带来的效率提升,本身同样的需求在你工作三年与工作五年时,处理的效率应该是不一样的。同时,配合以 AI 工具,建立类似外脑或编程助手的私人 Agent,可以进一步提高效能,这样就多出一些时间。

说到底,效能提升可以来自于方方面面,但根源上,是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好每个环节的提升。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觉得有收获,不妨给点鼓励,点赞、关注、加加星标;转发、在看、多多益善~ 谢谢~

   END    

  关注芃篙君⬇️,每日获取思考与践行的认知更新...

  可获取软考备考资料;

  亦可加微信探讨开发者、职场与管理、IoT行业等话题;

  共同成长,穿越周期!


芃篙君
专注于认知成长、一线管理、物联网解决方案。坚持学习与实践,每天提升一点点,等风来,拿结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