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芃篙君的第【345】篇原创
本文适合在软件行业发展的朋友。大概20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今天我们来聊第二部分,我们开发的软件产品,以及可能存在的配套的服务。
01
前面我们聊了客户,客户是站在交易的另一端的实体。
再离我们近一些的位置,就是从承载着交易的产品与服务。
能够产生交易的前提是,我们的产品或服务,解决了客户的某个需求,提供了某种超出客户预期的价值。
所以,更懂客户也好,更懂产品与服务也好,都是对我们日常开发的那些软件做更加延伸的了解。
更懂客户,对应的是更懂客户的组织模式、更懂客户的需求痛点。
在这个基础上,更懂产品的服务,大概就能更加理解,我们给出的软件与服务的解决方案,到底能不能解决客户实际的问题。
02
我们日常能够看到不少典型的“程序员”行为。确切的说,是初级工程师视角看起来没啥问题,但是中高级软件工程师视角下,就有点问题的行为。
比如,只对需求是什么感兴趣,对需求为什么是这样的,不感兴趣;
比如,只对自己负责这部分软件感兴趣,对完整的解决方案,不感兴趣;
比如,只对组织要求的职能边界内对应的需求和问题感兴趣,对其他人职责范围内的,不感兴趣。
类似的问题,芃篙在多篇内容中也都提及过。
从个人能力的角度讲,这样的观念,属于典型的执行者思维,会丧失决策权,也可能会无法做出更合理的技术方案;
从个人和组织效能的角度讲,这样的观念,属于典型的局部视野,比较容易让日常工作陷入到效能地狱之中;
从发展空间的角度讲,这样的观念,属于典型的自我封闭,会丢掉提升个人影响力的窗口,会丧失掉机会。
把上述各种角度都丢在一边,单纯看想更加理解产品与服务这个角度来讲,这样的观念明显会阻碍自己理解完整的产品与服务的基本信息、设计逻辑和实际效果。
所以,一切的开端,是打破自己思维里面那堵墙,从自发的希望了解更多信息、并参与其中开始。
03
所以,如何才能“更”懂产品与服务呢?这里也仅仅供你参考。
上面我们聊的是主观状态上愿意去“更”懂,上一个大章节我们是通过“更高效”来解决或者缓解客观上存在的时间上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芃篙认为,首先在于思维上要具备更全的视角,不给自己设限制。这里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去完成产品、甚至商务的工作,而是需要把产品与服务的生产、销售、使用场景、售后运维等各方面的链路了解清楚。
有一本书叫《责任病毒》,讲的是团队管理和协同时,产生协同上的不合理的问题。我们去了解更多信息,并不是去感染责任病毒、主动拦下其他职能岗位头顶上的猴子,而是为了加强自己对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后,更有效地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它们的竞争力。
其次,是想办法去理解产品和服务为什么会发生交易,换句话说,就是客户或者用户为啥会花费时间、精力或者金钱使用你开发的软件。这些内容,一般会出现在需求文档的背景和价值描述部分。但是,真实的情况,最后是从客户订单、用户评价等维护来反馈验证的。
单纯只是接需求、开发需求,属于管杀不管埋。验证需求,不是单纯的完成软件测试,而是要看这个软件是否在使用者手中体现出价值。这样才完成了从用户角度的 ROI 闭环,才能更深入理解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
再进一步,就是更新颖的、或者更成熟的技术,如何能够帮助到产品价值的真正升级。
最后,特别是对于软件产品来说,软件工作人员可以运用数据思维来辅助对业务的理解。在程序员阶段,我们可能更关注埋点、数据缓存与上传优化、大数据云端架构与清洗等技术原理方面的课题。
实际上,我们但凡再往前走一步,延伸到数据分析上,就可以更客观、更直观地透视产品和服务的真实情况。
你可能会说,我平时只负责埋点进去,也没有权限去看那些数据呀。
这个可能确实是大部分人的现状,但是未必没有解法。
比如,你可以跟产品人员有更多相互支持的互动,从而了解相关的数据;
比如,你可以走正常的数据申请通道、找你的老板申请去看这些数据;
比如,你可以在需求评审上,关注这些数据的应用情况,以及在发现没有按照数据思维设计需求时,提出合理的质疑,来侧面了解数据情况;
……
办法毕竟都是想出来的。
我们前面讲更懂客户,可能再懂也没办法比销售更懂,毕竟人家是全职的,并且可以成功让对方掏出真金白银,或者类似的东西。我们只是兼职,属于后方工程技术人员,
同样的道理,对于产品和服务,我们也很难说做到比产品经理更懂。但是这并不是问题,我们更懂产品和服务,并不是要成为产品经理,而是经过这样的提升,更明白自己的技术优势在哪里,应用在哪些地方更加合适,本质上我们的目标是:技术可以更好地支持业务。
关注芃篙君⬇️,每日获取思考与践行的认知更新...
可获取软考备考资料;
亦可加微信探讨开发者、职场与管理、IoT行业等话题;
共同成长,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