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芃篙君的第318篇原创
本文适合软件行业的朋友。大概1500字,阅读需要5分钟。
我们上周讨论了一些数据化相关的观点,可能是”杂谈“这个名字没有什么吸引力,阅读量又创新低。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继续在数据化的角度展开更多的讨论。希望”杂谈(二)“,能比它的兄弟篇表现得好一点。
芃篙这两年在数据这方便着实下了一些功夫,致力于把数据相关的信息差抹平,建立一个跨团队的、多维度的数据获取和分析体系,同时挖掘更多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让数据可以支持一些业务决策。对于一个业务团队的技术管理者来说,表面上看,多少是有点”不务正业“。但是,对于一个组织结构比较成熟的团队来说,个人认为,其实没有比这个,更务正业的事情了。
数据的事情折腾得久了,就会发现,数据化应用其实是一种基建操作。这里的基建,并不是单纯指需要开发一个数据获取、分析和呈现的平台。而是基于这些基本的内部软件平台,来做更广泛的数据关联、并得以支持业务决策这类数据应用。
为什么这样讲?通用的数据平台,一般而言只能得到通用的数据。而具体的数据分析场景,往往需要二次整合分析;而场景和场景之间的关联性,在场景积累得足够多之后,就会有一种可复用的趋势。形成一种数据应用层面的基础建设的效果。
数据化平台是一种技术基建,数据化应用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技术基建。技术基建的特点是啥,是从成本投入来讲,更倾向于技术团队本身的成本投入。
讲到成本,这年头就要聊一聊价值。无论是数据化平台还是应用,如果建设了之后没有用,那就完全没有价值。从平台的角度来讲,没有人用,那也无从迭代和优化,渐渐地就走向”仅维护“的状态;从应用的角度来讲,没有实际的场景来共用,那么积累的二次数据分析能力,也会渐渐失效。
所以,任何基建都需要有人用来证明价值。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才能让基建越来越完善、对应的建设成本也就越来越低。也就是说,一旦开启了数据化基建,那么就应该抓到更多的价值点持续做下去,而不是作为一时的绩效方向,拿到好的绩效就放掉,这样的做法是短视的。
从持续性的数据应用建设来讲,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是,数据的全局性。是讲数据可以从更广泛维度去考虑需要的属性有哪些,在更多维度上建立起数据的连接,才能够发掘更多的数据分析价值点。它可能对应的是多团队业务上的连接,也可能对应的是从技术到业务上的连接,也可能是从生产效率到客户响应之间的连接。当数据的全局性逐渐建立起来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的是权限管理和数据安全。因为当庞大的数据网络关联在一起,能够呈现的维度会越来越与企业的商业机密相关,所以需要做好数据可见性的限制。
然后是,数据应用场景的共建性。当数据维度足够丰富时,某种程度上,应用场景是跨团队的。从基建的角度,我们欢迎更多的、更有实际需要的数据分析应用场景出现。因为只有这样,基础的数据分析才会迸发出更大的价值。所以,很关键的点是,不要被康威定律约束。其他团队的数据应用需求,也值得我们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做共建。我们是某种客户和提供客户服务的角色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兄弟团队的关系。
最后是,数据应用建设的持续性。持续性在于需要持续团结更多的力量,持续找到更典型的应用场景,得到持续的数据应用价值。最终形成一个”数据飞轮“的状态,让数据在应用分析维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支持业务决策可以越来越有数据化支持后的章法,间接让业务结果越来越走向正轨。
相关链接
关注芃篙君⬇️,每日获取思考与践行的认知更新...
可获取软考备考资料;
亦可加微信探讨开发者、职场与管理、IoT行业等话题;
共同成长,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