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芃篙君的第【335】篇原创
本文适合软件行业的朋友。大概2300字,阅读需要7分钟。
你好呀,我是芃(péng)篙,一个相信思考和努力能够拿到结果的家伙。
上一篇我们讨论的内容还是比较抽象的,我们在这里尝试做一些具象化分析。
01
或者说上一篇我们做的是通用发展路径,到程序员行业上的连接,以及对应的发展原则。
也就是说:工具价值层面,对应的是软件行业中从初级工程师,到技术专家(这里指技术链路中某一个环节的专家)的角色;
结构价值层面,对应的是商业组织中某个业务单元中技术负责人的角色;或者科技企业中的技术高管;
资源价值层面,对应的是商业组织中的CTO、架构师专家等。
得出来的原则是,我们需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永远对下一个阶段的能力感兴趣,提前储备好,并提高被“运气”发掘的的几率。
这里存在一个巨大的迷惑点,大概是这样的一种状态。问题的核心是现代企业中的严密分工状态。
首先,原则强调做好本职工作是基础,不是做完、是做好。可以理解,因为本职工作是立身之基,如果在本职工作中都只能做完,不能做到头部,那么,也就不用提进一步的事儿了;
对应的,如果我需要在本职之外,关注到下一个阶段的能力,如果这个能力是其他人职责范围的事情,怎么办?我花了更多的精力到别人的职责的事情,会不会搞了半天没有实际进展,别人会觉得我是在越权?会不会精力错投,导致本职工作只能做完、不能做好了?
这个迷惑点如果不解决掉,那就意味着前面我们分析出来的,都只是空洞的道理,讲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寸步难行,这样的话,大概就可以认为是“高认知”穷人的起点了。
02
问题的一部分应该在进一步拆解行动方法中得到解决;另一部分应该在执行过程中,找到对应的优化方法来解决。
我们先来讨论第一部分。
更迷惑的不是在往下一个阶段努力时碰到各种阻碍怎么办的问题,而是下个阶段到底需要哪些能力的问题。
每个不同背景的朋友,可能都有自己分析下个阶段需要什么能力的方法。芃篙之前讨论过三种办法可以参考,个人成长怎么定目标。
单纯从程序员发展、从理论和企业要求的角度来看,芃篙也聊过,从架构师的角度看,反向推理出一个大致的技能树。
这大概是一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把发展路径上需要的能力,以某种技能树的方式,静态呈现出来的方法。
当我们把自己所在行业与软件技术结合,推导出来的技能树呈现出来之后。针对上一节提出来的那个迷惑的问题,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一方面是,如果我们希望把某个技能点加多一些,并不一定是需要触及到其他人的职能。
比如,我们在技能树上发现有“工程化能力”这个点。日常我们碰到过很多诸如打包速度慢、打包经常出问题之类的阻碍点,那就可以花时间去找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支持,把这方面的知识缺口补上。
这只是一个例子,前提是,我们把工程化这部分作为需要提升的一个必要路径,有充分的逻辑说清楚为什么是工程化,以及提升到什么水平。
这个思路上,就会发现,有一部分需要增强的点,是自己职能范围内的,把事情做完,到做好,再到进一步挖掘出更多效率价值和经验价值的努力。这部分不受外物、外人干扰,全看自己的状态。
另一个方面是,确实涉及到了组织定义中的分工能力。比如组织里面有项目经理,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提升项目管理的能力。
这才涉及到了聊过的迷惑点。这时其实需要看具体的切入方法,以项目管理能力为例。
从研发个人能力储备的角度讲,可以学习、协同为主。很多项目上的、人事上的信息差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一部分,学习一项能力并不是喧宾夺主,我们是来协同促成一件事的,不是来抢功劳的。
从个人心态的角度讲,学到东西是预期之中,学到之后并且促成了结果是超出预期的事情。要理解人性和利益的复杂性,不奢求一百分的心态,往往可以更加中正平和的拿个九十分。
从协同的角度来讲,选择哪个方向来做突破、选择什么人做学习和合作的伙伴,都取决于你之前的日常工作上的积累,归属到一起,可以认为是个人影响力积累的一部分。
思路、机会和伙伴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长期以来积累的。别人愿意做超出本职范围内的事情来配合,或者愿意让你介入到人家职责范围之内,前提是你平时给人的观感足够靠谱,你提前赢得了足够多的信任,在某个时间点支取了这些信任。如果事情能够办成,那么信任雪球就会越滚越大。但是,最开始那个小雪块,是需要努力和付出的。
这样整体来看,那个迷惑的问题,或者称之为思维上的阻碍,首先会被弱化——不是所有能力储备方面的想法都在别人的职责之内;然后会被拆解掉,我们的提升预期跟促成项目拿到业绩是分开的;我们需要注意方式方法,拒绝二级化思维;我们需要持续从更早的时间点来经营个人影响力。
03
静态呈现技能树的方法虽然好,但是对于芃篙的内容来说,一个问题是,不同背景的读者,对应的技能树可能是不一样的。或者技能树大体相似,但是需要加多少技能点,就各不相同。
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静态的呈现,对应提升能力的方法的内容,不太具体具体的操作性。特别是对中年程序员而言,比如我们写了十个技能点需要加,也知道该学习啥、怎么努力,但是时间和精力从哪儿来,可能是个大问号。也就是说,理论或许成立,实操基本不行。
所以,我们得找到一个比较综合的,动态呈现内容的框架方法。同时,按照“成事三角形”的思路,把整个逻辑聊清楚,才能够梳理具体的内容。这就是下一篇要讲清楚的内容了。
相关链接
关注芃篙君⬇️,每日获取思考与践行的认知更新...
可获取软考备考资料;
亦可加微信探讨开发者、职场与管理、IoT行业等话题;
共同成长,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