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陈岛

文摘   2024-10-22 07:30   江苏  

十月的浙东海岸,即便已时过仲秋,仍然感觉不到浓浓的秋色秋韵。尽管不久前连续经历过几场狂风暴雨,但依然是晴空万里,骄阳似火,湿热难耐。按照“浙东沿海行”的计划,如期踏访慕名已久的传奇海岛——大陈岛。

离开船尚有一个多小时,我们便来到了位于椒江七号码头附近的台州海上客运中心,不大的临时候船厅里不断涌来四面八方的游客。随着人流挤进庆达9号轮那宽阔的船舱,透过窗户向外望去,太阳无力地穿越着灰蒙蒙的天空,与江海汇合处那片混浊不清的海水融成了一体,两岸的景色在茫茫雾色中只剩下淡淡的轮廓。沿岸停泊着的远洋货轮,以及它身旁的巨型龙门塔吊也只剩下了模糊的身影。游轮穿过两座跨海大桥,再经过十几分钟的航行,窗外的灰雾方才渐渐退去,并慢慢有了大海的感觉,海天相连碧蓝如洗,翻滚的海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耀眼的浪花,让人沉醉其中。

大陈岛,位于台州市椒江区东南约29海里的东海洋面上,行政上隶属于台州市椒江区。该岛由“上大陈岛”和“下大陈岛”,以及其它若干个小岛组成,面积11.89平方公里。该岛向来以奇山异石海天一色闻名,是一座极富传奇色彩的岛屿,并有着“东海明珠、垦荒精神、思归之岛”的标签。走进它,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海景风光,了解渔家人的生活,更能品味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时速23节的游轮,经过近90分钟的快速行驶,准时停靠在了下大陈岛码头。随着人流走出船舱,再经过一段Z字形的铸铁楼梯,便登上了码头平台,一座写有“大陈岛”三个大字的特色牌楼矗立在码头中央。虽不是节日双休,码头平台上依然是人流如织,下船的、迎客的、推销民宿出租车的占满了整个平台。觉得合适,没有过多的讨价还价,便坐上了一辆由当地人运营的载客面包车。司机是一位健壮且健谈的男子,黝黑的脸庞很难看出其实际的年龄,操着一口浓浓的台州本地“普通话”,言谈中显得特别的诚实可信。岛上的道路大多比较狭窄,且蜿蜒曲折高低起伏,有的地方只能由一辆车勉强通过。但车子在他手中却是那么的游刃有余,每个路段的高低起伏,每个弯道和岔路都烂熟于心,显得异常的自信和笃定,让刚刚自驾“惊历”过168公里“东海岸一号公路”的我们心安神定了不少。

司机给我们介绍了位于小岛“营部”山腰间一家颇具特色的民宿(该地曾是驻军营部的所在地)。一个仅有三间门面的二层小楼,老板将它改建成了民宿,电视空调热水休闲庭院一应俱全,一批人刚刚退房离开,又迎来了新的一批住客。从民宿西面的楼梯走廊向下看去,下大陈岛最为热闹的核心区——梅花湾尽收眼底。梅花湾是下大陈岛上的一个海湾,因形如梅花而得名,岛上的居民大多聚居于此。湾畔店铺林立,住宿、餐饮、娱乐、购物应有尽有。夜幕降临,潮水澎湃,渔舟唱晚。漫步于梅花湾畔,感受着海风的吹拂,颇有一番“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的意境。

位于梅花湾东侧山坡明珠街上的“蒋经国故居”是大陈岛上最早最豪华的居民建筑之一。1953年8月,蒋经国冒着盛夏烈日,踏上了大陈岛码头,径直走到了这里。故居是一座石砌的三层小洋楼,木门木窗,门前有两棵大大的橘树,房前的地面都由石板铺成,门楣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大门已经被人用一根木棍拴死,从外表看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对外开放了。景点介绍牌显示,蒋经国其实只是这座小洋楼的一位住客,它真正的主人是一位名叫王相义的“海上豪客”(当地富豪)。站在故居门前的高处仔细向下观察发现,岛上的建筑可大体分为两种格式,一种是像这座故居一样远离海湾,建在高处,既安静又隐蔽,大概都为有权有势者所建。另一种则是面朝大海,依山而建,既方便出海捕捞又方便生活卖货,大概多为底层靠劳力生存之人。但这些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墙体由石头筑成,屋顶虽都盖着瓦片,却也都用石块压牢,多半是为防止台风将瓦片吹飞所为。

本来的印象中,海水每天会都有一次潮起潮落。其实不然,大陈岛因地处东海海域,属于半日潮型。所以,一般一天有着两次的涨潮和落潮。第一次涨潮为凌晨到正午,退潮时间一般为涨潮后6小时,一日循环两次,只不过早中晚时间段不同而已。也难怪我们上午到达时,梅花湾的内滴水不剩渔船搁浅,中午一过即开始涨潮,半天过后又一次退潮。坐在梅花湾畔一家海鲜排档门前的餐桌上,一边品尝当地海鲜美食,一边聆听海浪拍岸,全身心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无疑是一次味蕾与心灵的双重享受。

位于下大陈岛东南侧的甲午岩是岛上最负盛名的景点,也是岛上唯一收取门票的地方。穿过一片幽幽的针松林带,再七拐八弯地走过几条石头铺成的小路,两块屹立于惊涛骇浪中的黄褐色巨型礁石蓦然映入眼帘。巨石各长15米、宽10米左右,最高点海拔35米,巍然挺拔,任凭海浪扑击“我自岿然不动”。甲午岩岩壁如削,犹如神斧劈就,桔黄色的基岩海岸与碧绿葱郁的密林相映成趣。爬过一道陡坡,刚一拐弯,忽见两片峭削的壁石之间,形成了一道宽不过丈余,深不可见底的峡谷。岸边海风劲吹,渊底海水激荡,声如雷鸣,令人不敢长久俯视。

没有进岛之前,总以为甲午岩会与甲午战争有着什么联系,恕不知却与“天干地支”扯上了关系。“甲午”是天干地支中的历数,甲谐音夹,是天干首位,午是地支中的中央数,意思是夹在中央。之所以称它为甲午岩,是因为从前科举时,凡得中举人后,就允许在家宅与祠堂前竖立旗杆,竖旗杆要用石料做基础,这两坑石料(两边一对)就是甲午石。又因过去海上的帆船,动力全靠帆篷,挂风篷要有桅杆,在船舱中竖桅杆,也要用两坑夹板,这夹板就叫甲午板。而这座岩石又恰好从中间裂开,分成两片,好像船上的甲午板,陆上的旗杆石一样。于是,渔民们就形象地把它称之为甲午岩。

正对着甲午岩的一块山崖上,还有一座名为“思归亭”的凉亭。站在亭内,面对烟波浩渺的东海,颇有亭柱上楹联所书“望海觅岩云曾听波涛澎湃,飘蓬归故里来寻根本枝蔓。”之境界。国民党占据时期,甲午岩海岸为炮兵阵地,战壕交叉,工事林立。1954年5月8日,蒋介石也曾率其属僚在此观景。如今,碉堡、坑道等依然有迹可循。那座位于甲午岩最凸出部位的白色航标灯塔,也是每个游客必到的打卡之地。

垦荒精神在大陈岛建设发展史上占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60多年前,随着岛上1.8万居民随蒋军迁徙台湾,人去岛空,满目疮痍。数月以后,数百名来自,温州、台州等地的青年们响应国家号召,背井离乡陆续来到这里垦荒开发,建设海岛。他们战天斗海,以岛为家,把曾经千疮百孔的“死亡之岛”变成了充满希望的“青春之岛”。漫步岛上,垦荒纪念碑、青垦社区、青垦文化旧址公园历历在目,一处处地标纪念的是同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座由解放一江山岛战役前线总指挥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的垦荒纪念碑就矗立在下大陈岛的制高点上,另一面则镌刻着前总书记胡耀邦的手迹“艰苦创业,奋发图强”。如今,纪念碑所在山头已被整修成一座纪念公园,纪念碑位于一片五角星形高台的正中央,成为了这座岛屿的红色心脏,同样也成为了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最受欢迎的去处之一。

在上大陈岛,依山傍海的乌沙头景区跟甲午岩完全是两派气势。悬崖峭壁间,临渊而建长度约2500米的悬崖栈道,犹如一条素雅的飘带蜿蜒曲折直入大海。台阶栈道、镂空栈道、玻璃栈道、带顶棚的休闲栈道,给人以凌空踏浪之感,是整个景区中最有震撼力、最具观赏性和体验度最高的景点。海浪从海平线上滚滚而来,银白色的波涛推涌追逐,由远而近,越近越高,越高越响,宛如千军万马裹挟着雷鸣一般的巨响奔腾而至,无不展示着“灵、雄、险、奇”的地貌奇观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出“一号坑道”群,远眺南坡原守备部队营房旧址。来到位于上大陈岛大岙里的胡宗南指挥部遗址。这里山青林茂,极为隐蔽,半山腰处的指挥部遗址保存完好。暗道、碉堡、防空洞、篮球场、钓鱼池、水井、司令部,以及胡宗南当年亲手栽种的树木等遗迹基本完好。面对如此静谧平和的渔村,让人很难想象近70年前这座岛屿曾经历过一次怎样的劫难。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风大浪又高……”回程的游船依然快速地行驶在宽阔的洋面上,时而起伏,时而平稳,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耳畔悠然响起一首上学时曾唱过无数遍的军旅歌曲《战士第二故乡》。海岛专业,无缘守岛,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缺憾。如今,有机会走进海岛,欣赏海景,亲近海浪,多少也算是一种拾遗补缺的有益方式。而大陈岛从屯兵岛到生态旅游岛的历史,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