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年轻貌美的张总就在群里发出求助“群里的哥哥姐姐们,除了网上以外,是否知道常州哪里有卖类似竹篓子的?”“要到乡下的街头上去找。恐怕也难有一模一样的。”“现在家里竹子很多,但愿意做篮子的手艺人很少。”“网上有一家,现货,两天就到。”群里诸友立马响应出招。没过多久“已经搞定,谢谢各位!”其实她说的竹篓子就是我们过去家里常用的竹篮子,她是要用来作为一批货物的外包装出口海外。世事变迁,昨天乡下随处可见的竹篮却摇身变成了今天外国人眼中的“洋装”。
江南多竹,过去的村民家里到处都是竹制品。房子里、屋檐下挂着竹篮,墙壁钉子上勾着的盘篮(竹匾)、筛子,家门口坐人的竹凳,夏天床铺上垫着的竹(篾)席,乘凉时睡人的竹床,晾衣服用的竹(桁)杆,其中用的最多、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那只拎在手里的竹篮。竹篮在我们乡下被简称为篮(子),可以用来装菜、洗衣、盛物等等。
在民间也有一群专门与竹子打交道的手工艺人——篾匠 ,他们用篾刀、刮刀、锏刀等多种工具将竹子劈成各种宽厚不一的篾爿(片),然后用它们编成篮子、筲箕、苗篮、筛子、箩筐等多种生产生活用具。编织竹篮(器),要经历锯、切、劈、刮、编、织、磨等多道工序,而劈篾又是其中最为关键、技术含量极高的一道细活。篾匠师傅手口并用,先将一块块竹片劈成或青或黄的篾爿或篾丝。劈好的篾爿和篾丝,必须粗细均匀,青白分明。青篾柔韧且富有弹性,适合编织篮子、箩筐等细密精致的竹器。黄篾柔韧性稍差,难以劈成极细的篾丝,一般用来编织台罩(一种家用竹器,可将菜碗、饭碗和食物罩在里面,防止灰尘、虫鼠等侵入)、汰头(一种扬谷的筛子)等较大的用具。传统的手工竹篮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大都比较耐用,而且用途广泛、形式多样;筲箕比较精致细密,不容易损坏,是专门用来淘米盛饭的;相对粗糙,体型中等,洞眼较大的篾青篮子,那是盛蔬菜、装草料用的;还有更大号的,是用绳子当提绊,需要用扁担挑着的苗篮,一看就知道那是用来挑重物用的。
当刚学会使用镰刀时,村里的每个孩子基本都会有一只专属于自己的篮子,那篮子是用来去地里撨草、割菜用的。而村里的许多人居然就从拎得起篮子、挥得动镰刀开始把一只篮子一直拎到了考上大学离开农村为止。小的时候拎着篮子去撨草,很少是单独行动的,一般都是两三人一组,三五人一队,多在放学路上事先约好,一为热闹,二为安全。都说撨草是那个时代农家孩子的“家庭作业”,其实并没有人监督,每次一到地里也不见得都能老老实实地把篮子装满就打道回府,很多时候是寓乐于“作业”之中,男孩子爬树摘果、掏鸟窝、削水片,女孩子则跳绳踢毽、捉蜻蜓、采桑梓,有时玩过头了,眼见天色不早,才匆匆忙忙去割一些草,捡些树枝在篮子中间搭个“窠”,上面松散地放上些青草,外表一看割的草很多,实则“外强中干”,为的是回家交差蒙混过关。若在养蚕季节则胡乱采上几大把桑叶塞在篮子底下,也就基本解决了家里山羊、家兔一天的口粮。
每到春天,田野上的小草刚刚泛绿,池塘边、田埂上的马兰、荠菜、野蒜等就急不可耐地伸展出了婀娜的身姿。憋了一冬天的姑娘媳妇们,像出笼的鸟儿般,挎上篮子,呼朋引伴挑野菜去了。老的、少的,提篮的、拿刀的,认真得像是在寻找宝藏一样,一把把嫩绿的野菜让篮子不再孤单,挑回去清洗干净,用开水一烫,加点调料做成凉菜,剁成馅料,鲜香脆嫩、清爽可口,别有风味。
入夏不久,黄梅天接踵而至,梅雨连绵,水声“哗哗”,大小河流里的鱼儿都活跃了起来。刚刚莳过秧苗的水田缺口大开,满沟的雨水,急急流向河塘。闷在家里“听”雨的村民卷起裤管,身披雨衣,拿上鱼网(没有网的拿上只竹篮),趁着水流湍急,在稍窄的沟渠边安下“机关”,再用泥巴压住两边,防止漏网之鱼。人则站在水沟的下游方向,双手扶住网兜(篮子),一旦感觉有震动,准是鱼儿入网(篮),急速提起,一条甚至几条鲜活的鱼儿瞬时成了囊中之物。
夏秋时节,自留地里的蔬菜瓜果长势正旺。挎着篮子去地里采摘收获成了主妇们每天必做的功课。绿的青椒、红的番茄、紫的茄子、黄的香瓜装满了竹篮,鲜嫩的蔬菜瓜果为家人持续补充着内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快过年了,家中的篮子一天也不会闲着。主妇们要趁着络上(赶集),挎上只稍大点的篮子把过年所需的年货一样一样买回。蒸馒头团子,那篮子(筲箕)也会与蒸笼、堂扁、筛子等竹木工具密切配合,把一个个已经冷却了的点心“拥抱”在自己的“怀”里,持续为越冬过节的家人们提供美味的餐食。
生产队里分年货,最为起劲的是家里的孩子。他们拎上家里尚新的篮子,早早来到分货的地方排队,一看时间还早,聪明的他们便将带来的竹篮一个挨着一个地代替自己排起了长队,孩子们则聚在一起边玩着游戏,边等待着那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没过太久便手提着装有年货的篮子出现在了自家的门口,篮中那看似不多的几斤肉、几条鱼却装满了家人一年的收获、一年的期盼。
那个年代,用篮子干重活主要有两个时节。一是每年春季撨草积肥的时候。那时既要完成生产队按人头派给各家的指标,又要应付学校安排的撨草任务。为了尽快交差,不管是晴天雨天,也不管有泥还是有水,每天都要拎上家里最大号的篮子,到田间地头、到河湾沟塘边撨草,每次都要撨得把篮子塞得连手都抻不进拎把方才歇手。那被青草撑得变了形的篮子,只能用双手像搬木桶一样死死地抓着篮子两边的耳绊,并倚靠在一侧的腰间,一步一趄地往家里走去。二是秋季挖山芋、拔萝卜的时候。家里人口虽少,但每年种下的山芋、萝卜不少,那个年代里人的思想普遍比较单纯朴实,多种山芋既是养猪的需要,也是为了弥补家中口粮的不足。多种萝卜那是为了多吃蔬菜,多腌咸菜。看着那从土里挖(拔)出的数百斤大大小小的山芋、萝卜虽是满心欢喜,但那么一大堆实沉的东西要靠家人用篮子一篮一篮背回家中,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一只篮子从左手换到右手,从单手拎换到双手背,连篮子都能累得“吱嘎吱嘎”地叫唤,好不容易把一篮子东西拎回家中,双手已被竹爿勒得发红发麻,身上也早已是汗流浃背。
过去农村人家的房子大多比较低矮潮湿,苍蝇、老鼠、蟑螂、蜘蛛特别多,吃剩下的食物必须放在“安全”的地方才能放心。那时候的农家人连冰箱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贮藏保鲜,家里只能把吃剩余的食物放在筲箕或稍大一点的竹篮子里,用毛巾或布头盖好,挂在那从房梁上垂下的一个个钩子上,有效地避免了害虫的侵袭。
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流走。竹篮用长了,就有了时间印迹,岁月的味道。青色的竹篾,慢慢变成了黄色,再渐变成了褐色、深褐色。并与它的主人们一起见证了耕作、见证了收获、见证了炊烟、见证了喜怒喜乐。
说到竹篮又不由让人联想起“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个耳熟能详的成语。生活中,不少人时常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做着无用功,既浪费了时间,又消耗了精力,到头来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日常生活中,貌似竹篮打水的事情很多,比如读书,总感觉书读了不少,但自己却并没多少长进;比如减肥,已经跑了十天半月,可电子秤上数字的变化还是不大;再比如仕途,看似自己跟别人一样的努力,他人却早已提拔重用,自己仍在原地踏步。在我看来,出现如此感觉的人,不是急于求成,就是目标过于高远,亦或是认知产生了某种障碍。细细想来,许多看似无用的功夫,却让我们在无形中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友谊,得到了充实,比如看书读报、比如唱歌交友、比如打拳健身。事实上只要能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你心中的篮子里装的可能永远都是满满的幸福。
如今在村里,提着篮子割草买菜的年轻人已不多见,但仍会见到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提着篮子到地里忙前忙后。因为在他们眼里一只篮子,盛放的可不仅仅是生活的味道,更有一份对旧时岁月的一种缅怀和传承。好在如今竹篮的应用除了传统的用途之外,还可以作为各种产品的外包装,不仅环保时尚,还能名扬四海,成为许多人增收致富的渠道,妙哉!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