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雁门关

文摘   2024-10-08 07:30   江苏  

金秋时节,秋风送爽。如期来到晋豫之行的重要站点——雁门关。“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自古以来,雁门关作为中国北方地区一个重要的边防要塞,一直牵动着历代中原王朝最敏感的神经。秦击匈奴、唐阻突厥、宋御契丹、明防瓦剌……烽火狼烟几乎从秦朝一直燃烧到近代。

从景区大门进入,公路左侧一座高大的紫红色名人浮雕墙首先映入眼帘,左面镌刻着老人家的塑像和他亲笔题写的“雁门关”三个雄浑有力的大字及国家5A级景区的标志,右侧的石壁上镌刻着曾经登临过雁门关的23位帝王、4位公主、30多位历史名将及部分古代著名诗人、学者的雕像。入口处的广场两边,依次树立着镇守关卡数十年,“浩气英风留古塞”的杨家将石雕像群,雕像高4.5米,均由花岗岩雕塑而成。右边是杨业率领的10位男将,左边是佘太君率领的12位女将。望着眼前这些杨家将的群像,不禁使人联想起人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的故事。在镇守关隘的岁月里,他们多次重创南侵的外族军队,直至外敌见到杨家旗号,就会闻风而逃。一排威风凛凛的英雄雕塑好似一面坚不可的嶊铜墙铁壁,镇守在巍峨的雁门关口,又像是一座无形的丰碑耸立在人们的心中。

沿着平缓的坡道,一步步朝着雄关走去。脚下的青石板路面早已被悠长的历史碾出了深深的烙印,仿佛在印证着那段久远的岁月。作为雄关入口的“明月楼”是一座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门楼身组成,正中上方嵌有“雁门寨”的石匾,面阔五间,楼身为砖木结构,雄伟壮观,为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据说,当年王昭君就是沿着这条路,走出雁门关走向了漠北草原的。

走出“明月楼”,再经过一段水泥铺成的上坡路,就到达了雁门关的所在地——雁门关村。据介绍,这里也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曾经是杨家将养马屯兵的地方。从外观看,其房屋大都由石头垒砌而成,现在基本都被改造为客栈、餐厅和超市。路旁的雁门长城登山步道的入口处有一口被称为“豹突泉”(济南的应该是趵突泉)的古井。据说在古代的时候,有一股泉水像豹子一样从地下突然喷涌而出。于是,人们顺势而为,在这里建起了水井。从此当地旱不涸涝不溢,肥沃的土地滋养了一代代戍边将士和当地百姓。拾级而上是一条类似于小商品市场的“边贸街”,从雁门村口直达瓮城城门,里面经营着当地的各类土特产品、特色小吃、旅游纪念品等。不知这一市场始于何时,但从古时的边关既承担防御守护的职责,也兼有商贸交易的功能可以想象,这座连接着中原与外族的关口也许不会例外。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成熟规范的商品交易或许就印证了一代代晋商的成就之路。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其中关城城墙高10米,石座砖身,内充夯土,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上方均镶嵌了石匾,垣上筑有垛口,两扇高大的木门足有半尺多厚,四周还包裹着厚厚的铁条,那比碗口还粗的门栓矗立在墙边,仿佛所向无敌的卫士。雁门关的城门分东、西、北三面,凡是从这里出入的人们都要有官文盖官印,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的出入境签证。史料记载,从战国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蒙恬将军率30万大军从雁门出关,把匈奴赶至阴山以北,有力遏制匈奴南侵;从汉代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在这里和匈奴大战,大获全胜,威震塞外,到唐代郭子仪出雁门平定安史之乱;从薛仁贵镇守雁门防御突厥人,到杨家将在此抗辽杀敌,几出雁门大破辽兵。烽火硝烟中,一代代骁勇善战的将士们在此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瓮城门为北门,屹立在两座山谷之间,呈一夫当关之势。虽没有像其他城门一样建有城楼,但其均有大块的砖石垒砌而成,显得特别的坚固。与其他关口不同的是,它门额上方的“雁门关”三个大字是凹刻进去的(俗称阴文),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书画艺术家傅山所书,大门两侧书有“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石刻对联。门洞上的块块城砖伤痕累累, 青石路上残留着数十道紊乱且深线不一的车辙。透过这些,人们仿佛看到了车毂交错、横刀立马的战争场面,听到了风号雨泣、惊心动魄的号角声声。城门的右前方设有马场和练兵场。门洞右侧建有一座关帝庙,左侧是为纪念赫赫有名的杨六郎而建的宁边楼,现为雁门关古代军事博物馆。

离西门不远是高为12.5米的东门,门额上刻着唐代女皇武则天题写的“天险”两字。门楼上建有雁门关楼,又名雁楼,四角悬挂着风铃,并设有牌匾,最上层挂有“中华第一关”的蓝色牌匾。下方的门洞内与其它门洞一样铺着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两道深深的车辙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沧桑、悲壮与辉煌。穿过天险门,便来到了关内。这里面向中原,是出关到塞外之前的最后一站。向东是一条被雨水冲刷得坑洼不平的下陡坡古道,几架木制的老式马车被摆放在路边,向游人展示着曾经的兴盛。

东门右侧的高坡上是自1506年(明正德元年)开始,为纪念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而建的靖边祠。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当年,他长驻雁门,采取坚壁清野、养精蓄锐、伺机反击的斗争策略,使匈奴掳掠一无所获,而赵军的战斗力却得以大大增强。并屡次巧设奇阵,诱敌深入,重创敌军,“大破匈奴十余万骑。”体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在雁门关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相反的是,到了清代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辱国求荣的慈禧,却拉上无能的光绪,急急忙忙跑到雁门关,在靖边寺小憩后,仓皇南逃而去。

位于镇边祠南侧的雁门关驿站是一座建有11孔窑洞的僻静小院。窑洞呈L形排列,古朴大气,美观整洁,并分别设有公主洞、将军洞等。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著名的“昭君出塞”便是出自于此。公主洞里除了接待过王昭君,还有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成安公主、太和公主等5位出塞公主。将军洞里曾路宿过李牧、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靖、薛仁贵等22位将相。汉高祖、隋炀帝、唐太宗、宋徽宗、明武宗、慈禧、光绪等22位历代帝王也都曾在此下过足迹。1948年,毛泽东在率中共中央机关赴西柏坡途中也曾在此短暂停留,并亲笔题写了“雁门关”三个大字。

“朔风吹叶雁门秋,万里烟尘昏成楼。征马长思青海北,胡笳夜听陇山头。”缓步登上雁门关城楼,举目望去,天险门、地利门、校场、关道、镇边祠、驿站等尽收眼底,蜿蜒的城墙随着山势缓缓向前伸展,最后消失在群山之中。城墙的两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沿着山脊一直延伸到谷底形成合围之势,每个合围结点都建有城门。古老的北长城将丛山峻岭联结在了一起,好似一条巨龙盘旋在山梁之上。城墙上8门火炮昂首指向关外,上面注有大将军嘉靖十七年的字样,投石车,三弓床弩等远程攻击武器摆放在左右两侧。坐落于过雁峰上的“雁塔”是古时作战时使用的瞭望塔,主要用于观察敌情、传递情报,类似于长城上的烽火台。雁塔下建有七层阶梯状分布的碑林,共有石碑200多块。雁塔、城楼与绵延的城墙一起,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正好扼守在沟通南北的山谷之中,有着“一夫当头万夫莫开”的宏大气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群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欣赏美景、体味历史,景区特地在每座城楼的四角安放了四面牛皮大鼓,几乎每个上去的游客都会上去体验一把击鼓的庄严与神圣。楼上的风很大,吹动着旌旗猎猎作响,游客即兴抡起鼓槌,那一阵阵急促的鼓点声,使人又仿佛置身于那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鼓角阵阵、烽火狼烟的战场。嘶烈的战马、奔跑的战车、猎猎作响的战旗构成了一幅“气吞万里如虎”的壮烈图景。   

“都说长城两边是故乡,你知道长城有多长,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走下长城,继续车行三晋大地,雁门关在身后越来越远。望着车窗外一一闪过的蓝天、群山、松林翠柏,胸中突然涌起一种无以言状的震撼与感动。一座古老的关隘,用它的坚毅与信念,让我们明白,无论光阴如何变迁,平安与幸福才是广大百姓永恒不变的内心期盼与现实追求。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