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俄罗斯(三)

文摘   2024-07-23 07:30   江苏  

有资料显示,从15世纪建立莫斯科大公国到上世纪80年代,俄罗斯共进行了近50场战争,其中仅有3场属于自卫。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其共有的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却有着90%以上的时间都在打仗。从建国到彼得大帝时期的400年间,俄罗斯的疆土就扩大了400倍,他们如今坐拥的全世界最广大的领土,都是在不断扩张中获得的。从这个角度上看,称其为“战斗民族”似乎一点都不为过。

行走在莫斯科、圣彼得堡街头,几乎随处可见英雄雕塑、将帅纪念碑(牌),许多街道、地铁站、院校的名称也都与英雄人物、历史事件有关。伏龙芝军事学院、朱可夫大街、库图佐夫大街等等以军事家命名的称谓地名随处可见。克里姆林宫内,一队身着军服、稚气未脱的少年军校学员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炮王”等传统军事装备。他们与常常在军事博物馆等处见到的孩子们一样都在接受着传统教育,力图把每一场战争的荣辱都深深铭刻于孩子们的心底。

说到“战斗”,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彼得大帝这位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统治者。因为他的勇气、决心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不仅扩大了国家的版图,还极大改变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在圣彼得堡圣伊萨大教堂后面的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气势雄伟的彼得大帝雕像。像高5米,彼得大帝骑在马背上,目光炯炯,目视前方,豪气洒脱,自信满满。这个十岁就成为沙皇的年轻人,从小在暴力和阴谋的环境中成长,深刻地造就了他既谨慎,又残忍的独特性格。尤其是前辈们与土耳其交战几十年无果的经历,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仅有陆地、陆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出海口、要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于是,他化装成学徒去西方学习,着力改革行政体制,把教堂的大钟熔化后铸成大炮。由于他的铁腕治理和强军措施的实行,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显著增强,最终击败了当时十分强大的瑞典,夺取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兔子岛”(彼得保罗要塞),打开了俄罗斯第一个“海上之门”。后又赢得了与瑞典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守住了波罗的海出海口,使俄罗斯真正成为了海洋大国。从此,彼得被俄罗斯人尊称为大帝,成为了俄罗斯公认的“帝国国父”。   

几经传递,历史的接力捧交到了号称俄版“武则天”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手中。这位来自德国的女子,经过多年皇族血脉的浸润,从内心衍生出了既热情洋溢、充满激情,又独断专横、冷酷无情的个性。这位崇尚战争,并且靠军事政变上位的女皇,在位的34年里,发动了9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入侵奥斯曼帝国、拿下黑海入口、征服波罗的海霸主瑞典、击败老牌宿敌土耳其,最后还和普鲁士、奥地利一起瓜分了波兰,让俄罗斯的领土足足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也让俄国真正成为了一个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倘若我能活到200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如果不是因为各种战争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使她晚年患上了重病,没准还真能将整个欧洲纳入她的麾下。在圣彼得堡、在叶卡捷琳娜宫,后人们用了极其大幅的篇章,浓墨重彩地展示和颂扬了她使当时的俄罗斯一跃成为欧洲强国的丰功伟绩。    

视线转回到莫斯科,回到坐落于莫斯科市苏维埃军队街上的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该馆是一座建造于1919年,以军事历史为题材的大型军事博物馆,属于俄国防部管辖。馆内有近80万件军事陈列品,包括苏俄各个时期的武器装备、交通工具、单兵装具、荣誉奖章等等。 博物馆分室外和室内两个部分。室外广场上陈列着从一战、二战一直到现在的火炮、战车、飞机、导弹等大批武器装备。在这里我们也仿佛能够从中嗅到其血液中流淌着的战争基因。

博物馆入口高高的台阶上,一辆T34功勋坦克首先引起了游人们的注意。作为二战最著名的坦克之一,T34在当年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军损失惨重的危急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一次又一次引导步兵发起反击,打乱了德军的进攻部署,为苏军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莫斯科保卫战中,T-34坦克更是功勋卓著,面对德军坦克集群欲对布良斯克方面军进行后方迂回的企图,苏军仅靠一个T-34坦克营就成功击毁德军60多辆坦克,取得了突击作战的重大胜利。于是,这一“陆战之王”的名声也是越来越大。  

博物馆外最右侧广场上数量最多的是一战以来苏俄军队曾经使用过的各类火炮,加农炮、滑膛炮、火箭炮、高射炮等等。其中不乏我们熟悉的身影(当年我军许多武器装备都是仿制苏联的)。85毫米加农炮是当年步兵师以下炮兵分队的主力装备。最大射程6666米,直射距离约1000米左右。主要担负摧毁敌前沿和浅近纵深工事、火力点,压制敌炮兵和与敌坦克作战的任务。虽然其口径、射程、毁伤效果都无法与其他大口径火炮相比,但其机动灵活、射速快、单炮火力密度高的特点,却为小范围的战术运用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我军,它先后见证了珍宝岛事件、炮击金门、对越自卫反击战等重要战斗。对我而言,85加农炮也是从军时第一个良好的“合作伙伴”,在一起我们度过了近两年辛苦而充实的时光,在一起我们取得了对运动坦克靶实弹射击5发5中的优异成绩,在一起我们取得了警备区85炮班比武优胜。

在火炮列阵中最为引人注目还有那并列摆放在一起的,两种不同年代的“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炮具有射速快、火力猛、机动性强等特点,可以打击多种目标,是现代陆军的主要火力压制武器之一,被称为战场上的“终结利器”。它自1941年首次投入实战,就给德军造成了惨重伤亡和精神上的巨大震撼。火炮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步兵伴随火炮进行的堑壕战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作战样式,火炮又因此被斯大林誉为“战争之神”。   

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集远程、制导、高机动性等为一体的火箭炮系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战争之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又迎来了新的高峰,伴随着“海马斯”、“达帕”,非瞄准线火炮、电热炮、激光炮等武器的面世,历经百年发展的火炮仍然如朝气蓬勃的青年般驰骋沙场,尽现王者风范。

在这个武器巨阵中有几款装备的名声格外响亮。剑指苍穹的“萨姆—2”型防空导弹,是早年苏联支援给我们的最为先进的防空武器,当年我防空部队,就是使用这款导弹,第一次击落了多次入侵我们领空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成功开创了用导弹击落高空侦察机的先河。

 苏-27战机,苏联当年最先进的“三代半”战机,曾经在巴伦支海上空上演的“空中手术刀”事件,使其名声大震。后来的苏-30、苏-35战机,及我国的歼-11、歼-16也都是从苏-27演变而来。尽管苏-35、歼-20、歼-35等更先进战机已陆续服役,但苏-27,歼-11、歼-16却仍在空中担纲主力,成了战机中的“常青树”。

 在博物馆东门前面的广场上,塑立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纪念雕像。 这一当年世界上最大的核潜艇,因为其强大的战力,曾被誉为“航母终结者”,使多少人心惊胆寒。不幸的是其在2000年8月12日参加巴伦支海军演时,发生了爆炸,舰上100多名官兵全部遇难,令世界都为之惊愕。一个潜艇的事故产生出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其实质并不全在于事故本身,而在于核潜艇带给世界的震撼,因为核潜艇真正显示的是国力、军力、威慑力。   

6月13日,就在俄乌战争进入白日化,北约诸国准备放松其武器射程“管制”之时,一支以“喀山”号核动力潜艇为主力的俄罗斯舰队,出现在了距离美国海岸仅169公里的古巴西北部哈瓦那附近海域,其意义不言而喻。事实上,中国也正是由于先后拥有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才基本奠定了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

 室内展馆里,以历史战争场面油画为背景的各个展厅,真实地再现了苏俄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莫斯科保卫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攻克柏林等经典历史战役和珍贵历史场景,展示了苏俄辉煌的军事史。展厅内陈列着俄军各个时期的军旗、勋章、轻武器、军人服装及战利品,甚至包括了彼得大帝时期的行军床等系列装备。其中二战时期缴获的德军战利品数量最多,轻武器、军刀、十字勋章,攻克柏林时缴获的纳粹国旗、国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二楼展厅中间位置,那面悬挂在帝国大厦上的巨幅苏联红旗。据说,现在每年举行的“胜利日”阅兵,在最前面举着的就是这面旗帜。

莫斯科胜利广场是为纪念第二次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而建的。 广场西侧高达141.8米的胜利女神像,象征了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所经历的艰难而英勇的1418天,纪念碑顶部是胜利女神高举花环,在两位吹着胜利号角天使的陪伴下,向人们传递着胜利的消息。整个广场用了大小不等的2660万块花岗岩方砖铺成,代表了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的2660万死难者。纪念碑下草坪上拼出的“1941-1945”字样,时刻警醒着人们,五年卫国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     

作为今年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9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头戏,广场上正在举办“对乌特别军事行动”战利品装备展,一经开展,便迅速成为民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走进展区,现场观众摩肩接踵,冲突中缴获的武器装备几乎摆满了半个广场。整个展区自西向东共分为历史图片、重型装备,以及轻武器和保障装备三个部分。历史图片展区,主要展示了苏联时期缴获的法西斯德国武器装备的历史。展区东南角是为展示缴获的各类轻武器和保障装备临时搭建的两座帐篷,里面分别展出了俄军在冲突中缴获的枪械、无人机、肩扛式防空导弹,以及通信器材等各类小型装备。

展览的核心区,重点展出了冲突中所缴获的美、英、法、德、瑞典、芬兰、奥地利、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北约盟国,以及乌克兰等国制造的数十台军事装备。每台装备上都贴上了原产国的国旗,属北约国家生产的装备上还特地贴上了“北极星”旗。每台装备前都设置了展板,简要介绍装备的生产列装、技战术参数、战术运用以及被缴获的时间、地点等情况。其中不乏曝光度极高的美制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德制“豹2A6”主战坦克、美制M777榴弹炮、美制“悍马”装甲车,乌制T-72AG坦克等明星装备,每件装备前总会引来一些观者驻足拍照。   

正当游人聚精会神地浏览观看之时,一位戴着墨镜、剃着光头的俄罗斯青年突然纵身跳上了一辆贴有星条旗帜的指挥通信车的引擎盖,旁若无人地撩起裤子对准驾驶室玻璃撒起了尿,这一举动立刻在人群中引来了一阵不小的骚动。不过,倒也没有觉得在现场维持秩序的军警们有什么慌乱不堪,他们不形于色地立在车下等青年撒完后自行爬下车来,貌似严肃地将其带离现场,心中也许极为肯定着这一“伤害性极小,侮辱性极大”的爱国举动。

与胜利广场迎面相对,位于库图佐夫大街中央的凯旋门下,聚拢着不少专程来此打卡的游客。有趣的是,这座凯旋门竟然是与法国那座著名的凯旋门一道,都是为了纪念同一场战争所建。法国是为纪念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于1806年始建,准备迎接拿破仑东征的再次凯旋。俄国则是为庆祝库图佐夫元帅战胜拿破仑,从西欧远征归来,于1816年所建。遗憾的是前者并没有迎来“拿破仑的再次凯旋”,倒是等到了这位法兰西英雄灵柩的通过。而后者却成了俄国第一次“卫国战争”胜利的标志。

离开胜利广场,回望那高耸的胜利女神和凯旋门,车窗外那一幅幅快速闪过的巨幅征兵广告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心中不禁涌出许多的感慨,战争使他们获得大片的土地、大量的资源,可它给民众造成的苦难,带来的创伤也是不可估量的。   

忽然又想起德意志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一句名言“真理永远只在大炮射程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唯有强大才能免遭蹂躏,人生唯有奋斗,方能拥抱美好。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