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年味

文摘   2025-01-28 07:30   江苏  

除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贴春联、祭灶神、祭祖先……系列民俗活动,将“年味”推向高潮。空气中,肉的鲜香、糕的清香、墨的醇香聚合成“年”的味道,触动着人们的鼻尖,更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不由得让想起旧时在乡间过年的味道

       记忆中,村子里的过年比其他任何一个节日都要来得重视,来得忙碌,来得热闹。离开过年还有一段时间,村里人家都要为过年而忙碌起来,一场从舌尖到心灵的狂欢徐徐拉开序幕。

乡村里的年味是从准备年货开始的。这年货除了花生、糖果、鞭炮等少数几样需要去集市采购外,剩下的大多是农家人自己生产的。

过年,最重磅的年货是杀年猪。那个年代里,杀年猪对于村民们来说,不仅是喜事,更是大事。杀年猪,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这个“年”字上,过年阖家团圆,欢乐吉祥。因此,杀猪也绝不能像平时那样,随便定个日子,叫一个人来杀了就行的。大过年的,杀猪必须要杀出来年的好运气好兆头才行。要选一个好日子,送猪上路,讲究一刀毙命。刀子捅下去,要正中要害,猪血要喷涌而出,图的是来年养猪,万事顺意,来年发财。杀猪的当天主家都要预先做好准备,猪也无需喂饱,但猪圈必须打扫得干干净净。杀完猪,主人先要把那还冒着热气的猪肉、猪血、猪杂等分出一部分来送给曾经帮助过自家的亲戚朋友,以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关心关爱除了过年吃肉,杀年猪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腌咸肉。肉是农家人一年到头最重要的食,能及时给家人补充营养增强体质,还能在其他节日或重要场合使用,是一种传承至今的饮食文化。  

过年,最独特的传统是做豆腐。做豆腐选的都自家地里收获的黄豆,那黄豆色泽均匀颗粒饱满,放在今天的超市里绝对算得上是品级别的每到腊月廿五左右,村里人家就要开始泡黄豆,做豆腐。那时的豆腐都是到邻村的豆腐坊加工的,最开始靠牛拉石磨来磨豆腐浆再后来,一台电动磨浆机替代了原地打转的老牛拉磨。老豆腐、嫩豆腐,水豆腐、豆腐干、百叶,豆腐的品种、老或嫩,完全根据客户的要求下料。在农家,豆腐有着很多种吃法,凉拌豆腐、红烧豆腐、雪里蕻笃豆腐、豆腐煨蚌肉、百叶结煨肉、冻豆腐笃咸肉……不管哪种做法,都是人间美味。

       过年,最忙碌的要数蒸点心这个环节。记得每年距离过年还有半个月左右,家里就要开始筹划着蒸点心了。到街上的粮管所换上上等的面粉,去电灌站把糯米轧成米粉。接下来便是紧锣密鼓地准备包点心的各种馅料,萝卜丝肉末、咸菜肉末、青菜豆腐干、油屑、豆沙这5种馅料是必不可少的。正式蒸点心的那一天,可谓是全家总动员,左邻右舍齐上阵。揉面、搓坯、包馅、成型,上笼、烧火、撢(tàn)蒸(把已经烹熟的那笼点心从灶上取下)、点红,馒头、团子、米糕相继出笼,火红的场面将年味烘托得愈加的浓烈。 

      过年,最正确的打开方式是喝酒。快要过年的那段时间,村子里就开始弥漫起浓郁的酒香味道。那个时候乡亲们喝的酒大多是自家酿的糯米白酒(甜白酒,村里人简称为白酒)。按比例把酒曲拌入烧熟的糯米饭里,放入盃头里压实,中间按一个小窝,再在表面撒上少许酒曲,盖上盖子,保温存放1至2天后,那软软的糯米就成了芳香扑鼻的米酒。那米酒酒液晶莹剔透,酒糟柔润爽口,喝起来香香甜甜,回味无穷。不过后劲十足,忍不住多喝几口,难免就会“酒不醉人人自醉”了。酒糟与五花肉的完美结合——酒糟扣肉,也是过年待客时必备的一道硬菜。那混合了米酒醇香的酒糟扣肉色泽酱红,肥而不腻,一口下去,酒香与肉香瞬时间在唇齿间绽放,传统的味道,成了家人心底里最温暖的抚慰。元宵节,在煮糖圆(元宵)的锅子里,加入适量的酒糟,再加入一点桂花。受热后的酒酿凸显出了淡淡的酸甜,酸酸甜甜中夹杂着一丝桂花的香味,一碗下去,让人从胃里一直暖到心里。

过年,最热闹的是街上的集市。从腊月十几开始,四邻八乡的村民们就要准备赶集购买年货。天还没亮透,通往街镇的马路上就满是赶路的人影。糖果、糕点、调味品,日历、对联、日用品,柜台、摊位前挤满了前来采购的人们。吆喝声、询问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卖的精明,买的憨厚,那秤杆上晃荡着的秤砣,像一把小锤不停捣动着买者的心窝,忐忑的心里反复惦量着口袋里那不多的几张票子是否能够买全所需的年货。卖鞭炮的摊子是最吸引孩子们的地方。一挂挂鞭炮被捆绑成扎,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那红红的纸头在寒风中十分地显眼。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大人则谨慎地挑选着,毕竟这是过年增添喜气必不可少的东西,但也不敢多买,一怕口袋里的钱不够,二怕孩子玩多了闯祸。几张陈旧的长桌上,满满当当地铺着各式各样的日历和对(春)联。那时,农家人的新年都是从一本厚厚的日历开始的。三百六十五页,加上封面和底页,年、月、日,公历、农历、黄历,虽排版简单,印制粗糙简陋,但一目了然,使用方便。一天撕去一页,那日子仿佛太阳每天有升有落,不紧不慢地过着。而对联则是摊位上的主角,它们一排排整齐地挂(铺)着,红得耀眼,那黑色的墨字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在红色的海洋里肆意舒展,笔墨间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祈盼。人们精心地挑选着比划着,想象着把它们贴上自家门楣下的样子,小小的摊位前,弥漫着浓浓的年意与人情的味道。

    过年,最盼望的年味就是做新衣、穿新鞋。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那衣服就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因此,过年的时候,人们无论穷富里里外外都要穿得新新堂堂干干净净。于是,每当腊月开始,家里都要尽可能地请来裁缝为家里的大人小孩做上一身新衣服,棉袄棉裤、罩衫衬衣,棉布、粗(土)布,视情而定,因人而异。那一双双舒适温暖的布鞋也已在初冬的时节备好。每到吃过年夜饭,母亲们就会早早地把新衣服从衣橱里取出放到孩子们的枕边,那带着棉布质朴清香的新衣仿佛是一阵欢快的新年钟声,让孩子们兴奋得难以入睡。

过年,最庄重的仪式是祭祖。祭祖,乡下称之为“炯仰”。祭祖通常在吃年夜饭前进行,以示对先人的尊重。端上烧好的“三荤三素”,摆上供品,点上香烛,营造出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氛围。祭祀开始前先要由家里辈分最高的人开门迎请先人进屋入座,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往酒盅里斟上些许黄酒,其间家里人从长到幼有序地给先人磕头上香并默默许愿,女主人还要不停地念念有词,说一些请求先人谅解保佑之类的话语。眼看头香烧得剩下半支,就要给先人上饭,饭也必须要盛得满满的,待一炷香烧得差不多,“炯仰”活动也近于尾声。撤酒、动凳,打开大门轻语相送,并嘱咐小辈到门口燃烧纸钱,以确保先人们口袋丰盈来年衣食无忧。

过年,最固定的节目是除夕夜里的那顿年夜饭。昏黄的灯光下,那张老旧却擦拭得干干净净的八仙桌上摆满了大碗的荤蔬菜肴。那浓郁的肉香混合着清淡的菜香,光是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年夜饭的菜品也在最早的“三荤三素”(其实就是“炯仰”用过的菜肴)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冷菜热炒,有汤有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互相祝福着新年快乐,小小的房间里,满是团圆、幸福的氛围。年夜饭的香气弥漫在小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也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那是旧时光里最温暖、最美好的年味。

过年,最开心的是拜年。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要穿新衣戴新帽着新鞋,吃象征着圆满、团圆和步步高升的馒头、团子和年糕。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们则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用一张红纸头包好分发给前来拜年的小辈,左邻右舍互道“新年大吉,恭喜发财!”。从年初二开始到年初五六是拜年的重头戏。年初二一般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从初三至初六,则主要是到七大姑八大姨家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拜年期间亲友相聚,肯定是少不了吃喝的。大鱼大肉,美酒珍馐,不仅色香味俱佳,还融入了饱含手足之情的仪式感。半个月后的元宵节,又把过年的喜庆氛围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那一碗碗糖圆(元宵),把农家人过节时的欢乐和对新年的希冀也都全部融在了这象征着甜蜜圆满的糖圆里了。

人人有家乡,岁岁有佳节。过年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祝福,一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乡村的年味里,有着最浓郁的人间烟火,有着最传统的习俗延续,有着永远无法化开的亲情与乡情。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