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农历七月,早已时过立秋,天气依然如烧烤般炎热,连续数天气温直逼40℃,酷暑难耐。这些日子家里几乎天天都要买回一些瓜果菜肴,或防暑降温,或消暑解腻,不由想起过去夏日里的吃瓜故事来。
“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记忆里,夏天的味道既是热辣滚烫,又是清新凉爽的。熟悉的夏天里有知了声声,有小鸟歌唱,有蛙声一片,还有吃不完的瓜果蔬菜。夏天是吃瓜的季节,西瓜、黄金瓜、青皮绿肉瓜,黄瓜、丝瓜、水菜瓜,应季瓜果琳琅满目,夏日的清凉甘甜,这一口就已满足。
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的自留地里,都会种上几样不同品种的瓜果。清明前后,村民们就要开始在地里“种瓜点豆”。那时,母亲总是会在自留地里种上长豇豆、四季豆、乌豇豆,然后再栽上菜椒、茄子、番茄。剩下的地则大半是用来种瓜了,主要是种植用来当蔬菜吃的黄瓜、冬瓜、水菜瓜,以及可以用来充饥当饭的南瓜等几个品种,偶尔也会种上几棵黄金(香)瓜、青皮绿肉瓜,至于西瓜因为对土壤和管理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则从来没有种过。
点豆要比种瓜来得简单。点豆只要把豆种直接埋到土里,并视情浇水、杀虫、除草就行了,但种瓜却要复杂许多,除了选种、催芽、撒种,育苗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也比较高,有的还要用竹爿和薄膜搭起帐篷(温室),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待小苗长出3-4片叶子后,才可以进行移栽种植。所以,那个时候村里人家所栽的瓜秧一般都是在街上买现成的秧苗回来种植的。
一旦瓜秧种到了地里,那么自留地里几乎每天早晚都会见到人们忙碌的身影。除了松土、浇水、除草等日常的田间管理,压瓜苗、盘瓜秧、捋瓜藤、掐瓜头、点花粉……直到初夏,那碧绿的藤蔓趁着充沛的雨水和阳光,恣意地向四周蔓延,蓬蓬勃勃地覆盖了整片土地,或爬满了整个架子。绿如翡翠的叶蔓间渐渐绽放出一朵朵小小的黄花,像小喇叭一样朝天开放,鲜艳夺目。不久,那慢慢蔫去的花朵下面就会悄悄地探出一个个婴儿脑袋般的嫩瓜,在墨绿的瓜叶下时隐时现。
到了盛夏季节,各种瓜果陆续成熟,正是人们品尝劳动果实的甜美时光。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夏天消暑,往往都是从一块西瓜开始的。炎炎夏日,望不尽的暑热、流不完的汗水。在乡下最能够替代大麦粥、胖(炒米)茶用来消暑解渴的水果,无疑就是西瓜了。那时,生产队里偶尔也会种上两块地的西瓜作为副业,或出售,或分给社员作为夏天的“福利”。西瓜从栽种到成熟大概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每年4月下旬开始育苗种植,到6月中下旬就能成熟。记忆中,因为本地的土质并不适合种西瓜,加上“土郎中上马”管理水平有限,所以那个时候本地种出来的西瓜产量和品质似乎都不怎么好,如果遇上过长的黄梅雨季更是长不出好的瓜来。这种“靠天吃饭”的种植方式自然无法与现代的塑料大棚、规模化种植条件下,产量高、品相好、口味佳的西瓜相媲美,但无论如何还是给炎炎夏日里渴望消暑解渴的村民们提供了难以替代的食物。
从地里挑选一个成熟西瓜是有着不少“诀窍”的,其中“听”是最为经典的方法之一。用手掌或者手指在西瓜上拍拍或敲敲,通过声音来判断瓜的成熟程度,如果声音清脆有震动感,那说明西瓜已经成熟。如果声音听起来比较沉闷,混浊不清,那这样的西瓜还不能吃。小时候我却分辨不出清脆与混浊,虽然也有模有样地跟着年长者把西瓜捧在手里拍拍打打,可是每每打开,十有八九都是生的。后来方知,其实除了“听”之外,“看”也是很管用的方法。比如,看西瓜的纹路,凡纹路大而清晰的成熟度和甜度都不错;看瓜蒂,瓜蒂细小而且弯曲的表示西瓜已经成熟且甜度很高;看西瓜的肚脐,凹陷较深且四周饱满的通常是熟瓜等等。
那个时候村里种的西瓜似乎都长不太大,最大的不过十斤左右,不像现在“科学种田”条件下产出的西瓜动辄就是十几斤,甚至几十斤那么大。家里难得分到几个并不太大的西瓜还舍不得一下子吃掉,还要等着哪天天气比较炎热难耐才会捧出一只,先用清水洗洗干净,然后用井水浸泡上个把小时,或者用网兜兜着用绳子挂到井里“冰镇”一下,待一家人全部到齐时才会切开享用。刀下瓜开,随着那鲜红色瓜馕的呈现,一股瓜香扑鼻而来,轻轻咬上一口,瓜肉便迅即在口腔中化为沁人心脾的清凉,身体里原有的那股燥热不安瞬间被抚平治愈。
小的时候想吃个西瓜是没有现在那么方便随意的,除了集体分、亲友送,村里人家大都是不舍得花钱去买的。那时,趁着到瓜田边撨草时“顺藤摸瓜”也是偶有之事。“摸”到西瓜后,几个人便偷偷地躲到河埂上的桑树地里大快朵颐。打开的工具一般都是拳头,一拳下去那雾状的瓜汁扑面而来,然后掰成几块大家分着吃,因为瓜块大小不匀,对于又馋又渴又害怕孩子来说,每吃一次,就相当于用西瓜洗了一次脸,心里虽忐忑不安,嘴里却有滋有味。温饱不足年代里,不仅能很快把瓜瓤吃完,还能把瓜皮啃得干干净净。
夏日里除了西瓜,一定还有被人们统称为甜瓜的香瓜、黄金瓜、青皮绿肉瓜等瓜果。它们多以皮薄、肉脆、汁多、香甜而闻名,虽然个头没有西瓜那么大,却有着独特的香甜口感,是乡下孩子们最喜爱的夏季美食。那时,人还未走进瓜地,空气中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瓜香味道。细细一看,在一片片翠绿色的叶片下,隐藏着一个个小巧可爱的瓜果,白的、黄的、绿的。
香瓜,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香”字,在乡下又被叫作苹果瓜、雪团瓜,形状滴溜滚圆,表皮光滑雪白,油光里泛着玉润,肉质松爽细嫩,含糖度很高。把摘回家的香瓜洗干净切成两半,那稍带点苹果味的瓜香就会在倾刻间渗入你的鼻孔,沁入你的心脾。又因为其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柠檬酸、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并具有清暑热、护肝脏、美容养颜的功效,却又不像哈密瓜那样的甜而发腻,舌尖的满足感恰到好处。所以,颇受人们,尤其是老人和女性们的欢迎。
青皮绿肉瓜与香瓜、黄金瓜类似,都属于瓜类中的小众产品,村里的人家偶尔也会种上几棵。摘上几只洗净、去籽、切开供家人细细品味,不失为乘凉季里的应时甜点。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描述过青皮绿肉瓜:“嫩绿的肉好像上品翡翠。咬一口那嫩绿的肉,水分多,味道甜而鲜,稍稍咀嚼几下,就那么和润地咽下去,仿佛没有什么质料似的。吃过一两块,吃好后不腻的。”
炎热的夏天,大都想吃点清脆爽口、消暑解腻的菜肴。在众多瓜果中水菜瓜就是一种最受村民们欢迎的菜瓜,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上一垄。水菜瓜产量很高,往往一采就能采上一篮。菜瓜甘寒,瓜肉清甜,口感与黄瓜非常相似,但与黄瓜相比其汁更多肉更嫩一些。它既可以生吃,也可以炒食,淡淡的,脆脆的,还带有一点点甜味,是炎炎夏日里,吃得比较多的一种蔬菜。 农忙时节,也是瓜熟的季节,那在大太阳底下辛勤劳作了大半天的家人们,坐下来休憩的时候,顺手从田间地头摘下一个水菜瓜来,用井水洗一洗,坐在阴凉处啃上几口,刮拉崩脆,清凉解渴,恰似一股清泉流入心间,整个人顿感神清气爽,刚刚的燥热转眼间消去了大半,好不快哉。作为炒菜,家里吃得最多的就是清炒水菜瓜。把洗净的水菜瓜切成薄片,油锅烧热,菜瓜下锅,撒盐爆炒数秒即成,这样出锅的菜瓜不仅清脆爽口,而且还能消暑解腻,晚饭时分烧上一锅大麦粥,就着清炒菜瓜,一口气能够吃上两大海碗。除此之外,凉拌水菜瓜,也是夏日里农家人常吃的下饭菜。切成薄片的水菜瓜用盐腌制三五分钟,挤干水分,再放入适量的糖、酱油、醋、麻油等调料,用筷子充分搅拌均匀,那包裹着鲜甜料汁的菜瓜,无疑又是一道脆嫩爽口、清热消暑的佐餐佳品。
儿时的夏天,最不缺少的就是瓜果蔬菜,除了西瓜、香瓜、水菜瓜,还有冬瓜、南瓜、老黄瓜,各式各样的瓜充盈着人们的生活,给清贫淡泊的生活带来了味觉上的享受与愉悦。小时候的农村,哪有那么多水果,地里的瓜就是最好的美味。天热了、口渴了、嘴馋了,到门前屋后的地里采上一个。如今再忆,满满的乡土味道、小时候的味道。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