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俄罗斯(四)

文摘   2024-08-06 07:30   江苏  

出门旅行大多离不开交通工具,汽车、火车、飞机、轮船都是人们常常利用的通行载具。这次在俄罗斯的行程自然也不例外,通过乘坐大巴、地铁、高铁,大致体验了这一大个邻邦庞大便捷的交通体系,虽不很现代,节奏也慢,但链条完整,管理有序,诸多细节值得品味。

当地时间下午5:00抵达莫斯科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下飞机、过海关、提行李,直到差不多2个小时后方才坐上接机的大巴开往第一天的驻地——莫斯科奥运村。期间,除了排队、便是等待。入境窗口那姗姗来迟的美女警官,工作到是认真负责,除了辨别护照真伪之外,还得反复核对真人与照片是否为同一人,临盖第二个签章之前,还得再一次确认人照是否相符,一套程序下来,大概3、4分钟就过去了,一队人马全体过关自然不下个把小时,这与中国海关的秒级通关速度实在是大相径庭。初步体悟了领队的提醒,“俄罗斯不是中国,一切都需要有耐心。”

在俄境内的几天行程里几乎都由旅行大巴相伴出行。那贴有YUTONG(宇通)标志、半新不旧的客车,对出了国门,还能坐上国产车的人来说,多少还是有些亲近感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大城市的道路大都比较宽阔规整平坦,路上既能见到奔驰、宝马等高档车辆,也能见到伏尔加、拉达等苏联时期生产的“老爷”级车辆。据说,在俄乌战争开始后,红旗、吉利等中国品牌也在此呈几何级增长。资料显示,人口不到1300万的莫斯科,仅汽车就有900多万辆,而该国又没有强制年检和强制报废的政策。几重因素叠加,堵车就成为了这个城市里的常态,第一天从机场到酒店不足30公里的距离竟开了一个多小时。   

除了堵车,俄罗斯交警工作的“细致”程度也挺令人佩服。他们除了检查司机的任职“资格”、车辆的安全性能,还得仔仔细细地翻阅车驾资料,并用电话进行核实,整个程序不疾不徐,很是认真负责。虽然此前有介绍,在俄国除了服务需要付些小费,警察等公职人员也不能例外,但当天没有亲眼所见,不知司机与交警在车下“磨蹭”的一大段时间里是否有此“意思”,也就不得而知了。

造成莫斯科堵车的原因,除了人多车多,最关键的还是因为其市政规划和基础建设的力度已远远落后于汽车的发展普及,车辆无处可停只能占用地面道路,严重影响正常交通。此外,交警事故处理效率低下、特权车辆橫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堵车问题。数据显示,莫斯科的交通拥堵导致民众平均要多花66%的时间在路上;而在早晨上班高峰期间,则要多花106%的时间;晚上下班高峰期间,平均多花138%的时间,真无愧于天下第一堵城的“美誉”。但即便如此,你在街上、在十字路口却很难见到随意掉头、乱闯红灯的车辆或行人,而在那里几乎都没有监控探头那双“雪亮的眼睛”。    

在城市交通相继进入地铁、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的时代,拖着一条大辫子的有轨电车在国内已不多见,但它在俄罗斯却仍是当地民众出行时不可或缺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街头的一道古老风景。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圣彼得堡诞生第一条有轨马车线路开始,历经40多年,在1907年俄罗斯才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有轨电车。到今天为止,圣彼得堡的瓦西里岛上和海军总部区域内仍然保存着两条最老的电车线路,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数次革命的洗礼,以及多次城市道路改建,这两条线路依然非常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持续为市民出行提供服务,成为古城里另类的浪漫。

清晨,绿树成荫的莫斯科奥运村后的公园里,一列蓝白相间的有轨电车正从密林深处驶来,稳稳地停在了公园一侧的站台上,数十名当地市民有序地登上电车,奔向城市的另一个方向。那电车穿过风景如画的公园,看起来更像是行驶在人迹罕至的森林,让人难以相信这竟然是发生在大都市里的一幕。

地铁是莫斯科最便捷、受众人数最多的一种公共交通方式。今天,当我们许多大中城市都在争先恐后地修建地铁,改善交通状况的时候,莫斯科的第一条地铁线路却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就建成并投入了运营。截止至2020年,莫斯科地铁路线已达15条,为全俄地铁运营路线数量最多、运营里程最长(超过400公里)的城市。不同于国内地铁站的千篇一律,莫斯科地铁的每个车站都由名师打造,造型各异,风格各具,或别致典雅,或大气磅礴,因而被公认为世界上最美的地铁站,享有“地下艺术殿堂”的美称。在莫斯科乘坐地铁,与其说是在坐车,不如说是在参观地下艺术宫殿。据介绍,在莫斯科现有的200多个地铁站里,有44个已被列为了俄罗斯国家文化遗产。    

从凯旋门前熙熙攘攘的城市地面乘电梯进入胜利广场地铁站,电梯速度很快,不一会功夫便抵达位于地下97米的站厅。据说,莫斯科地铁大都在地下50-120米以下,之所以建得这么深,不仅是提升交通效能的需要,更是出于战时防护的需要。当年,德国进攻苏联时,莫斯科地铁就成了居民很好的庇护所。

胜利广场站也曾是世界上最深的地铁站。站厅的设计风格简洁大方,红白两色的大理石装饰着整个车站,虽然简单,但工艺十分精细,圆拱形的天花板和门柱连成一线,颇具现代气息。车站大厅两端各有一幅壁画,分别纪念着两次卫国战争的胜利。一幅是俄法战争中抵抗拿破仑入侵时的场景,另一幅则是纪念苏联攻克柏林时,在战火中抢救出一个小女孩。那壁画时时提醒着人们,胜利来之不易。    

建于1953年的基辅地铁站,又是另外一种风格。中央大厅以多幅壁画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乌克兰民族的风情,壁画衬以豪华厚重的石膏画框,墙壁与圆拱交接处,砌以图案复杂的瓷砖浮雕,大厅吊灯架是复古奢华的古铜色,灯罩则是水晶玻璃。极具特色的壁画、浮雕生动而鲜明地反映了乌克兰的风光、生活和民俗,具有显明的巴洛克风格。尽管乌克兰早已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目前也正在遭受着战争的创伤,但我们在这里丝毫没有感觉到一丝的紧张不安,有的只是惊叹,惊叹苏联(俄罗斯)人早就把生活提升到艺术层面来认知和创造。在莫斯科,在这座城市的地下,收获一场浪漫的视觉盛宴,真可谓不虚此行。

时至今日,寿命已近百年的莫斯科地铁系统仍处于正常运作之中,作为莫斯科最大的交通动脉,这无疑是一个奇迹。然而修建历史久远,设施老旧、相关防护措施不足也是不容置疑的。进站乘车无需安检、站台与轨道之间也无屏蔽防护装置。地铁车辆大多老旧,车厢内部各种设施也较为简陋,空调通风循环系统好像并无作用,行驶起来嘈音很大,有点类似于我们六七十年代蒸汽火车行驶的境况,与舒适、快捷、清爽、噪音小的现代地铁有着天壤之别。但无论如何,完备的地铁系统还是给当地民众及游客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给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铁路是俄罗斯最重要的运输手段之一。在俄罗斯境内目前有两条高铁线路,一条是莫斯科到下诺夫哥罗德,另一条就是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俄罗斯的火车站很有意思,它是用到达站的地名来命名的。比如莫斯科开往圣彼得堡的火车站就叫列宁格勒火车站(圣彼得堡原名列宁格勒),而圣彼得堡开往莫斯科的就叫莫斯科火车站。莫斯科共有9个火车站,即是以开往的9个城市来命名的。因为每个站只负责一条线路的运营,所以火车站都不大,规模跟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差不太多。不过,拥有160多年历史的列宁格勒火车站,外形非常漂亮,宛如艺术宫殿,非常值得一看。

当地时间下午7点多,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火车站,踏上了前往圣彼得堡的高铁列车。俄罗斯高铁采用的是德国技术,其内部设施以及外形和中国的和谐号十分相似,也是子弹头流线造型,二等座的坐位相当于国内的一等座,相对宽大舒服,室内整洁干净。车厢中配有衣架和可存放大件行李的自由空间,车厢内铺有柔软的地毯,走在上面感觉非常舒适,列车也是全列禁烟。因为,俄罗斯高铁和普通列车都是共用的老式轨道。所以,一方面它的运行速度并不太快,最高时速不超过250公里/小时,莫斯科到圣彼得堡670公里的路程差不多用了4个小时。另一方面,行车时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噪音也大,时而也会出现一些颠簸晃荡。不过,车内整洁舒适的环境与车外一一“飞”过的美景,有效平衡了轨道陈旧带来的不适。那车窗外纷纷闪过的是森林、草原,是湖泊、城市,是满眼的绿色,是碧空如洗的蓝天,让人在旅途中感受着俄罗斯的广袤、水墨画般的意境。    

一段时间并不太长的高铁旅程,给人带来几个意想不的体验。一是俄罗斯的铁路虽显陈旧,却也采取了网上售票的现代方式,无需打印纸质车票,凭身份证(护照)就能上车;二是在俄罗斯乘车(包括地铁)没有反复的安检、扫证进站,省去了不少繁文缛节;三是车站大厅可供旅客休息等待的椅子很少,早到的旅客大都只能站着候车;四是火车站不设检票口,旅客只要根据乘车的时间、车站的提示,拖着行李直接走进站台,在每个车厢门口的乘务员,用手持机器(类似手机大小)扫过身份证件,确认信息无误即可上车。五是俄罗斯旅客列车内是没有人大声喧哗、接听电话的,这与国内菜场似的候车厅、饭馆似的车厢截然不同,公序面前高下立判。

有过在国内堵车、乘车拥挤嘈杂的经历,再体验过莫斯科的拥堵,乘车的谦让有序,内心还是会生出许多的感悟。人家车辆虽多老旧,路况也不是很好,但路上、车上的秩序却很是井然,即便在战争的阴影下,人们依然还是那么的安分守己、淡定从容。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