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记不清楚最早认识马六甲,是在上学时的课本里,还是后来读过的世界战争史。但每次看到或听到有关南洋,特别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都会对这一曾经的兵家必争、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充满了好奇和向往。2025年初的首次旅行就来到了马六甲,终于一睹她的芳容。
历经飞机、汽车的奔波,在半夜时分入住位于马六甲海边的一家酒店。清晨,拉开窗帘,柔和的阳光如轻纱般洒落在海边的椰林丛中,椰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椰叶沙沙作响,仿佛在演奏着大自然的晨曲。海水好像一匹宽阔无边的蓝绸,一直铺到了天边,朦胧中把水天相接下的马六甲那古老而又独特的韵味渲染了出来。
说到马六甲肯定是离不开马六甲海峡的。这是一条位于亚洲东南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一条美丽的海峡。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七次带领船队下西洋时,曾经五次登临了马六甲,伟大航海家将我们的历史认知与马六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那庞大的船队,曾浩浩荡荡驶向马六甲海峡,又浩浩荡荡从这里驶向远方。东西方文明在扬起的风帆与翻滚的波浪里相遇、相识,并不断绽放出绚丽夺目的火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游览马六甲的第一站,是位于马六甲老城中心,与中国相关的三宝山。三宝山也被称为中国山,面积一零六英亩,高一千零九英尺,山虽不高,地势毓秀,山峰连绵起伏,植被茂密。一条并不宽阔的马路引导着我们的汽车缓缓驶入三宝山地界。一眼望去,山坡上遍布着难以计数的灰黑色的坟墓。据介绍,那里埋葬着千百位自明朝以来的华人先祖,是华人数百年来落地生根、辛勤开垦的见证。当年郑和航行到马六甲海峡时,船舰曾因触礁而破了一个大洞,有一条鱼为了救船而以身体堵住破洞,使船舶免于了灭顶之灾。这条鱼后来被人们称为“三保鱼”。郑和七下西洋中就有五次以此为中转站,并经常在山上散步而得名“三保山”,后改称为三宝山。
最令人动容的,还是位于三宝山西南山麓的三宝庙和三宝井。三宝庙,百分之百的中式风格,飞檐斗拱,屋顶刻有精美的动物图案,红柱、白墙、黛瓦,大门两侧装饰着大红绸布,门上方的黑色牌匾上是“宝山亭”3个字。据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由国内运来。宝山亭的飞檐上刻着彩龙戏珠,与黛瓦、红柱、白墙相配,象征着三保公驾飞舟破白浪,扬帆远航的壮观景象。在宝山亭院内一侧,立着一座郑和的石像,身着官服的郑和器宇轩昂,栩栩如生。从1406年郑和奉永乐帝之命,下西洋宣播国威,到访马六甲,到1460年,明朝皇帝将女儿汉丽宝许配马六甲苏丹满速莎,三宝山就逐步成为了公主五百随从以及他们后裔的定居之地,这些中国后裔定居马六甲后,有些人与当地土著妇女通婚,生下的孩子便形成了马来半岛独有的族群——峇峇娘惹。三宝庙里还留存着一口古老的三宝井,又称丽宝井,它是马六甲的苏丹满速沙为来自中国的公主、也是其妻子汉丽宝而挖掘的,数百年来从不曾干枯过。传说喝了井内取出的水,还能够消灾祛病。此刻,炽热阳光正热情地照耀着这方山水、寺庙和庭院,仿佛是想把它们从沉睡中一一唤醒,告诉人们那一段段充满人间悲欢的故事。
三宝庙西侧,立有一块民国时期为纪念马六甲抗日华人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碑文“忠贞足式”由蒋中正所题,以表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侵占马六甲期间,抗日殉难的一千多位华人志士,以及出资支持中国抗日的南洋华侨。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要数曾积极支持辛亥革命、筹款救济国内灾民,帮助稳定局势,在抗日战争时期,又积极组织捐款捐物帮助国内抵御外辱的陈嘉庚,此后他还一手创办了集美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高校,为振兴国家而培育人才。
远洋船队带来瓷器、丝绸、茶叶的同时,也带了来了人群,带来了文化。漫步在马六甲街头。随处可见具有中国元素的建筑、寺庙、商店、学校,以及难以计数的华人面孔、华夏风情、华文标识等等。街道两旁多为与广东、福建等南方城市类似的两层“骑”楼,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为人行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的楼层。后来得知,其实骑楼就起源于南洋,后来才被逐渐引入国内。而这里的骑楼都有了百年以上历史,那门楣上嵌着的“同发”、“丰顺”、“丰捷”等字样,都是先辈遗留下来的印迹。福建会馆、广东会馆,这些传承至今的建筑、名号,让我们身在异国他乡,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娘惹菜融合了中国菜系和马来菜系的烹饪技法和食材,并兼具中国菜的鲜香咸甜和马来菜的酸辣辛香。食材及配料使用了很多的香料以及菠萝、椰浆、黑果等当地特产。一个叫“娘惹村”一家饭店里,店员们即兴与来自各地的游客们跳舞、拍照,感受不同地域文化带来的非凡魅力。
灯光辉映下的小城,风景别具一格。那些古朴传统的中式建筑里也夹杂着许多颇具西洋风味的建筑,色彩绚烂,多元文化的融合产生出了别样韵味。葡式的、荷式的、英式的、印度式的、马来式的各种建筑物斑驳陆离,那些被烈日晒褪色的旧砖老屋,墙缝里还嵌着火炮的碎屑,古老教堂的断壁残垣上,苔藓正一寸寸吞噬着历史的印迹。
马六甲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贸易港口,吸引着来自中国、中东、印度等国的商人来此进行贸易活动。马六甲海峡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贸易活动,曾几度引起西方列强的注意。枪炮轰鸣,硝烟弥漫,美丽的海峡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挣扎。自1511 年,葡萄牙首先攻占马六甲,开启殖民历史,它先后经历了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殖民和侵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长期的斗争,马来西亚最终才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和 60 年代初逐步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圣保罗大教堂是欧洲人在东南亚修建的最古老教堂。教堂建在马六甲老城中心的一个小山坡上,站在教堂门前的平台上能够俯瞰大半个马六甲。1511年8月,葡萄牙人用八艘战船征服了马六甲后,用铁矿石在马六甲码头旁建起非常坚固的圣地亚哥炮台,用以防御海上的来犯之敌。这个堡垒之坚固,以至于后来的荷兰人用炸药花费了8个月的时间,想要拆除这个堡垒,也没能够完全拆除干净,无奈地把葡萄牙骨子里固有的侵略殖民的劣性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马六甲,因其处于热带无风带,垂直气流扰动明显。即便是中国国内的隆冬时节,这里依然是阳光不减,炎热难挡,气温基本维持在24-32度之间,云量较少,阳光更是直射无阻,只要在太阳底下稍站上一会,就觉燥热难耐。但在马六甲老城街头,还是能见到不少头包着头巾的穆斯林女子,不时从身边走过的浅棕肤色的马来亚人。数百年来,他们与不远处红屋广场上那耀眼的红色教堂,一起见证着基督教、穆斯林教、天主教等不同教派对这块土地的影响。
1641年,荷兰人在柔佛苏丹的帮助下,击败葡萄牙人占领了马六甲。随后便在马六甲码头附近修建起教堂和红屋。红屋曾是荷兰总督及随员的政治机构所在地 ,厚重的硬木、铁链、石墙使它显得非常坚实朴素。而于1753年修建的基督教堂同样也见证了马六甲270多年的近代历史。那教堂对面的钟楼虽然也是荷兰风格的红砖墙建筑,却是由新加坡华侨慈善家陈若锦先生出资建造的。因此,这座钟楼便以其父亲的名字冠名,被称作“马六甲陈明水大钟楼”,这也是全马来西亚为数不多的以华人名字命名的钟楼。如今,红屋广场已成为马六甲最著名的一个游览胜地,吸引着无数的外来旅行者前来打卡。基督教堂、荷兰总督府、钟楼,以及由后来的英国殖民者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登基60周年而建喷泉,都从不同的角度见证了马六甲的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不大的古城里处处散发着独特的人文气息,犹如一个多情的万花筒般璀璨夺目。然而,就是这样一座颇具多国风情的小城,在二次大战期间也没能逃脱掉日军的铁蹄。八万多英国守军,依然未能抵挡住日军的强势进攻,日本人对马六甲的占领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站在马六甲海峡清真寺的海边极目远眺,一片壮阔的海域瞬间映入眼帘。海面像一块被晒褪色的蓝玻璃,静止得能映出天上每一丝棉絮状的云彩。与先前所见的海浪翻滚,惊涛拍岸的景象不同,这里的海面犹如微风下的湖面般轻柔舒缓,仿若潺潺流水。远处,船影点点,在海面上缓缓驶向未知的远方。每到夏季,这条呈西北-东南走向的海峡,也能把因季风和信风掀起的西南-东北走向的巨浪“调教”得温柔平顺,进而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最为安全的航道之一,受到世界各地船东们的青睐。各国商人们借助着风的力量远航前行,每年两次光临马六甲,在这里换得异国宝贵的商品满载而归。季风在带来的宝藏,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很快使得小城繁荣了起来。
一条海峡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见证了无数的人间传奇,每一个故事都充满着岁月的沧桑与辉煌。咸涩的海风裹着榴莲那浓郁的果香扑面而来,独特的味道中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仿佛又让人清晰地看到了世界前进的浪潮,听到了和平发展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