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年历片

文摘   2024-12-24 07:31   广西  

每到年底,专做床垫的慕思公司总会给老客户们寄上一份新年礼物,毛巾、杯子、筷子……其中更多的是台(年)历。每当慕思新年礼物送达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那本精美的台历将要翻过最后一页,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不禁使人联想起小时候那张令乡下孩子视如珍宝的年历片来。 

说起年历片,对于现在已经习惯于看手机、看日(台)历来确定日期的人来说,似乎已经是个遥远的话题,而对于大多数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对于乡下的年轻人,特别是正在读书的孩子们来说,却是一件比书本还要珍贵的东西。 旧时的年历片,扑克牌大小,彩色胶印,夹杂着油墨的清香。正面大都为彩色图案,内容包含英雄人物、明星剧照、名胜古迹、卡通漫画等等,有点类似于缩小版的年画。背面则密密麻麻地印着全年12个月的日历,有公历和农历的对照,有的还印有24个节气,星期天还专门用加粗的红色字体标示出来(1995年之前没有双休),那显示日子的字迹仿若一件微雕作品,只有眼神好的人才能看得清楚。  


年历片在国内的兴起大概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每到年末,一张小小年历片,就成为了不少年轻人最想得到,亲朋好友间互赠的珍贵礼物。彼时,如果有人送你一张或者一套年历片,那绝对是一份硕大的人情。小小年历片,不仅承载着人情、亲情、友情,更显示了主人的慷慨大气,胜友如云。因为,那时的年历片,虽无明码标价,确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    

最早看到年历片似乎是在小学快毕业那年的春节,一邻居家孩子从城里的亲戚家回来,手里拿着一张仍散发着墨香的花纸片,在村里的一群孩子面前神气活现地展示着。起初站在一边的我感觉十分奇怪,一张扑克牌似乎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待传到我手里一看方知,它并不是一张普通的扑克牌,而是一张从未见过,且注满日期的年历片。是时,那张小小的花纸片在几个人手中反复传了差不多两三个来回,大家都被那别致的构图、精美的装桢吸引住了,翻来复去地观赏着,小主人害怕被弄坏了,急得在一旁“好咧哇,好咧哇!”地直叫。


打那以后,每逢岁末,我也与伙伴们一样都在千方百计地想要得到这种新年礼物。后来,这张小小的纸片也一度成为了当年身居城乡的亲朋好友间相互赠送、珍藏的时髦礼品。直到多年以后,当各式各样的日历、台历、挂历的陆续登场,年历片那方小小的身影才黯然退场。资料显示,年历片最早是出现在19世纪的意大利。当年的航海家因为成年累月地漂泊在海上,时间一长,就难以记得清楚今霄为何日。所以,就发明了用年历来确定日期的办法。直到20世纪初,年历片才被英国烟草商作为一种促销手段引入中国,那时的年历片上大多印着明星人物、境外风情和产品广告,用以吸引中国民众的眼球,以最大限度地宣传和推销其烟草产品。


印象中,最初的时候年历片在商店里是没有卖的,基本都是靠别人赠送。从年历片底下的落款看,送出的基本都是出版社、画报社等文化事业单位。一面是固定的月历,另一面的图案则带着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符号。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样板戏、英雄模范。改革开放初期的影视明星、动漫绘画、花卉体育等。到了八十年代,内容就更为丰富,风景名胜、名著人物、世界名画、国际巨星等应有尽有。与此同时,商业广告也被相继植入其中,小小的年历片成为了一种广告载体被相关单位定制后免费赠送给了客户。那上面除了日期和图画,还有本公司的产品推介,企业名称及联系电话。别看那时的人挣钱不多,许多年轻人皮夹子正面的透明塑料窗口里总会夹着一张花里胡哨的年历片。 

  

大约是1975年初,自己终于从城里的亲戚处得到了一张梦寐已久的年历片,那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晰地记得那是一张以摄影作品《月夜哨兵》为主题的年历片。一轮明月下,战士手握钢枪埋伏在毛草丛中,目光迥然地注视着前方,银色月光洒落在闪闪发光的刺刀上,闪烁着凛冽的寒光,仿佛一把随时准备出鞘的利刃。那个年代里,军人在年轻人,特别是少年儿童心中的形象是崇高而神圣的。“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等歌曲,也都表达了人们对军人的崇敬和信任。军人们勇敢、坚韧、忠诚和牺牲精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后来,与时政相关的《大海航行靠舵手》、与课文相关的《狼牙山五壮士》、与戏剧相关的《红灯记》、与民族相关的《五朵金花》等一批批印制精良、题材丰富的年历片不断涌现。每到过年,村里的不少孩子,也都会得到一张(套),甚至多张年历片,把自己喜欢的留作珍藏,其余的则被作为礼物赠送给自己最要好的伙伴。


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年历片,呈现在眼前的是各种色彩的民族风情、戏曲镜头、人物形象、厂矿工地、丰收场景等等,可谓各行各业,百花齐放。他们满心欢喜地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图片,有的挑选出自己喜欢的那一张压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有的则塞进皮夹的透明“窗”中以便随时欣赏查阅。每每拿到手中都会迫不及待地查找起年历中哪天过年(春节),哪天是端阳、八月半,指望着过年过节时能够吃上几顿像模像样的饭菜,品尝那充满着乡情乡味的传统点心。那个时候每当看到与课文相关的年历片时,就会想起在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课文内容,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情景。有一年,村里的一位小女生不知从哪得到了一张以《草原英雄小姐妹》为题的年历片,正在一起跳着橡皮筋的几位女生看到后异常激动,便异口同声地背诵起了曾经学过的课文:“……中午时分,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突然逼近了。狂风、暴雪铺天盖地,似乎要吞没这片广袤草原。气温降至零下37摄氏度,西北风越刮越猛,羊群开始顺风狂奔。姐妹俩急忙拦住羊群往回赶,但是暴风雪却挡住了归路。怎么办?她们想起了阿爸的话:‘羊是集体的财产,是集体的命根子,一只也不能丢!’……姐妹俩的生命保住了,但是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造成终身残疾。而她们放牧的384只羊,仅有3只被冻死,其余的安然无恙。” 

   

再到后来,年历片也从单张发展成形式多样的折叠卡、请柬卡、书签卡、礼品卡等等,或单张或几张一组成套地发行,此时的年历片也不再是单一的赠品,而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产品在新华书店,甚至基层的代销店里公开出售。内容也随着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从最初的保守呆板,逐渐趋于开放活泼,当红明星,爱情友情等曾经“辣眼”的内容也大量出现。它们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融书法、绘画、摄影、篆刻艺术于一图,形状也从单一的长方形,拓展为正方形、椭圆形、圆形、扇形等等。加上压膜、凹凸、异形、连环、立体等先进工艺的相继应用,使得小小卡片更俱观赏性和收藏的价值。但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它们都真实地记录了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痕迹与风尚,不仅留存了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烙印,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经济和人文发展的历史。年历片的出现不仅给城乡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也给单调乏味的精神生活增添了不少的色彩。


时间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制作更加精良、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台历、挂历,以及贺年卡的陆续登场。曾经风光一时的年历片已是盛年难再,很快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每每想起当年的那一幕幕情景却依旧怀有一份深深的思念。一张张小小的年历片,不仅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更是一种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同样纪录着青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片片段段,以及乡村里的那人、那事、那情……  


  注:图片来自网络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