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扇子

文摘   2024-08-13 07:30   江苏  

连续的高温天气,空气异常闷热,让人有一种缺氧窒息的感觉。夫人参加同学聚会带回来一把用小芭蕉叶做成的扇子,扇面不大却用红绿两色彩纸糊成了两面,夸张的颜色,娇小的身材,红绿相眏,美当其时,为炎炎夏日送来一丝丝清凉。

在过去,轻便风大的扇子是人们普遍用来扇风纳凉的常见工具。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村里人家不要说没有空调,就是电风扇也是稀罕物,人们在避暑乘凉时,最常见的就是扇子。一扇在手,轻轻摇动,清风徐来,无疑是酷暑里一种令人惬意的感受。那时农家所用的扇子主要有芭蕉扇和蒲扇两种,有的地方把这两种扇子统称为蒲扇。这与后来陆续见到的纸扇、折扇、绢扇、檀香扇、广告(塑料)扇相比,虽显得简陋粗糙,但由于它价廉、耐用、风力大,所以大家都比较喜欢用,一般家庭有个二、三把,或四把、五把,亦或人手一把也是常有的事。

旧时农村人家大都很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芭蕉扇虽然不是很贵,但也不舍得多买。只有等到实在需要时才会趁赶集(乡下称络上)时去街上买,有从供销社商场买的,但大部分是从外地来赶集的商贩手里买的,商贩手里的扇子不仅用料新鲜,而且便宜。记得当年的芭蕉扇每把也就一两角钱左右,而蒲扇是用蒲草所做,工艺也相对复杂,好像要稍贵上几分钱一把。芭蕉扇扇面比蒲扇要大,质地也轻,扇起来的风也比蒲扇大。所以,一般人家基本上都是买的芭蕉扇。   

其实芭蕉扇并不是用芭蕉叶做的,而是用天然生长的葵树叶子做成的,叶面有大有小,人们自然更喜欢买扇面大些的。那新买回家的芭蕉扇,不仅光鲜整洁,而且清香扑鼻,抓在手里都不太愿意放下。不过,用新叶子做成的扇子,因为水分挥发的原因,其扇面都会有点卷曲。所以买回家后还需再简单加工一下,才能扁平成型,方便使用。那时候,家里总要把刚买来的芭蕉扇,先用热水擦洗干净,然后将有些“弓背”状的扇子放在桌面上,用重物(或者是放在被子底下)压平,然后再进行一番装饰。方法是,用裁缝做衣服时剪剩下的花布条把扇子周边全部包上,那宽窄均匀,针脚细密的包边,既好看又耐用,成了家人(尤其是孩子)纷纷争抢的香饽饽。讲究一点的人家,还会在扇柄下面挂上一根红带(绳)子或者蝴蝶结,弄得有点像那古装戏里丫鬟手中拿着的宫扇似的。夏用冬藏,这样的扇子一般都能用上三年五载,甚至更长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扇叶呈古铜色,其边缘完全散脱,甚至扇柄折断难以握住之后,方才舍得丢弃,添置新扇。

每当夏日,左邻右舍都会走出家门,或坐在门口摇扇乘凉,或拿着扇子走东家串西家地拉家常议农事,手中的扇子有大有小、有旧有新,但“长相”大差不差,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弄错。为了让自己的那把扇子做到“专人专用”,或物归其主,人们想了许多办法,除了用不同花式的布条包边,有的还在扇面上做起了文章。在扇面上“熏”字,是过去常用的方法之一。当年村里人家大都使用灯盏照明,那煤油燃烧时灯焰上方会产生非常浓烈的黑烟。简单一点的是利用点灯时产生的黑烟在扇面上“熏”上记号,如王家的就熏上“王”字、张家的就熏上“张”字,当然也有干脆把自家的尊姓大名熏上的。稍有点艺术细胞的,还会在上面熏上一些好看的图案,如“心”形、“五角星”之类的,水平再高一点的则先用纸张将图文刻好,然后将纸附在扇子的表面,再用烟熏出一幅虚实结合的美图。用烟熏上去的图案、文字,一旦干了之后是很难擦掉的。当然,也有人家是直接用毛笔,或者钢笔、原珠笔在上面写写画画的,但这些都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琴楠是当年村里文化程度很高的一位老姑娘,因为家庭成分和身体的原因,一直没有出嫁。不善劳作的她只能凭借其独有的书法绘画技艺,在家中给常州“非遗”——梳篦上写字作画,以赚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活,偶尔应熟人要求,也会给村民的扇子上写写画画。那个年代里在扇子上写字作画的主题无非都是些花鸟虫鱼之类,受过“革命”思想“洗礼”的她是万万不敢把《红楼梦》《西厢记》等反映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画面呈现在扇面上的。  

“六月天气热,扇子离不得,朋友不能借,你热我也热。”大伏天里扇子是村民们防暑降温最好的陪伴,每当酷暑难耐时,人们总是与它形影难离,不断地摇动,让那阵阵微风驱散着夏日的炎热。除了下地干活,洗衣、做饭、喂猪等家务,扇子总是不离家人左右,那扇子仿佛成了夏日里的救星。午饭时,一只手摇篮着扇子,一只手拿着筷子搛菜吃饭。午睡时,拉一张竹凉席或搁一张竹床(门板)在堂屋的过道口躺下,摇着扇子慢慢睡去。

夏日的傍晚往往是一天中最为闷热的时段,家门口的场地上还是火烧火燎的烫。为了降温,各家的男主人们都会挑来几担河(井)水泼在场地上,以降低地面上的温度。随后,家家户户搬出桌椅板凳,端出主食、小菜,准备开始吃晚饭。女主人则差使孩子去屋里把家里的扇子拿来,一把把分发给家人。老老少少围坐在一起,边扇着扇子,边吃着晚饭,边交流着一天的心得。那一家挨着一家,一片接着一片轻摇着扇子的场景,就像现在城里临街而设的夜霄摊点,说不上有多少壮观,却也十分的闹忙。懂事一点的孩子知道大人一天劳动下来很是辛苦,就会很快吃完,拿着扇子站到大人身后为他们扇风降温,好让大人定心下来慢慢享用碗中的餐食,邻居每每看到这一情景都会夸赞“噶格小佬有亲头得!(这个小孩很懂事)”,那听到表扬的孩子,手中的扇子便扇得更加有劲。心疼孩子边吃饭、边流汗、还要挨蚊虫叮咬,年长的爷爷奶奶们,也会让孩子坐到自己的身边,边吃着饭边用扇子为孩子扇风降温,驱赶蚊虫。   

随着女主人们撤走碗筷,一家人轮流洗好了浴,真正意义上的“乘风凉”方才正式开始,这个时候也才是扇子真正的主场。赤膊或穿着背心汗衫的男人搬出躺椅竹榻,拿出铺板长凳(没有条件的人家直接从门口撢一扇门板搁在凳上),家家门前都会搭起一张简易床铺,人人手里几乎都摇着一把扇子。有的闭目养神地躺着,有的围坐在一起嚼嚼白趣、谈谈老空(唠嗑)。年轻的妈妈们边摇着扇子边与“坐车(摇篮)”(一种专为宝宝制作的座椅)里坐(躺)着的婴(幼)儿咿咿呀呀地交流着。趁着空闲,有的主妇还得搬出针头线脑,再做些缝缝补补的细活,感觉身上发热冒汗了便停下来用扇子扇上几下,再继续手中的活计。乘凉的时候,那些半大不小的孩子们最愿意拿着扇子聚拢在长辈身旁,边为老人扇着扇子,边听他讲着“山海经”“鬼故事”,长辈们虽然文化不高,有的故事听起来也颇觉得老调,其中却蕴含着许多为人做事的道理。听到入神处的孩子忘记了手中摇动的扇子,老人便故意卖个关子停了下来,孩子不知何故,还不停地追问“后来呢,后来呢?”那老者特意看了看孩子手中的扇子,很有深意地眨眨眼睛,孩子这才明白过来,赶紧摇起手中的扇子给老人使劲地扇风,这有趣的故事才继续有了下文。

小时候只知道扇子能够带来凉爽,带来舒适,给长辈扇扇风还能带来许多动听的故事。从来没有想到过那用来扇风纳凉用的扇子,居然还蕴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寓意象征。在古代,扇子是文人墨客的必备之物,他们常常在扇面上题诗作画,展示自己的才情与品味。从江南四大才子人手一把扇子中展现出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到近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将书画扇面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耀眼的“别体之作”,扇子与文学,与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既多姿多彩,又独具特色的中国扇子文化。苏东坡在杭州时曾处理过一起因扇子滞销而无法偿还绫绢钱而被人起诉的案件。他先“百姓之忧而忧”,让店主取来白夹绢二十扇,就用判案的毛笔在扇面上写字作画,店主被感动得“抱扇泣谢而出”,一出府门,就有不少人争相抢购,“以千钱取一扇”,那困扰店主多时的债务终于得以还清。   

文学作品中,扇子也常常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戏说乾隆中,皇帝手中总有一把四季不曾离手的折扇,高兴时打开,边扇边诗性大发,发怒时收拢,抓在手里颐指气使。《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和铁扇公主分别持有阴阳两把芭蕉扇。太上老君的芭蕉扇属阳,其扇出的六丁神火是炼丹炉的动力来源,而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属阴,其水气可熄灭火焰山的大火,两把扇子相生相克,不断演绎出经典传神的历史故事。《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在扇子上互赠诗词,用诗词对话,既是爱情的表达,也是彼此心灵的交流。扇子成为了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承载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在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里,如果你把扇子与文学、与爱情相关联,那似乎就扯得有点远了,那些日子里扇子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就是它最为原始的扇风纳凉的功能。除此之外,生炉子时扇风、闲聊时驱虫,午睡时遮脸等等,也多是基本功能之外的拓展。

小的时候,也曾跟着他人用纸、用麦秸,甚至用鸡毛试着做过扇子,既不雅致也不中用,但那些过程却永远地留在了记忆之中。尽管现在早已是空调的天下,但家中仍旧保留着芭蕉扇、纸折扇、绢扇、檀香扇等多种扇子,天热了偶尔还会拿出来重温一下,这么做与其说是扇风纳凉,还不如说是留恋怀旧来得更为确切。

注:部分图片网络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