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俄罗斯(五)

文摘   2024-08-20 07:30   江苏  

圣彼得堡,曾经的俄罗斯首都,一座位于俄西北部,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欧洲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仿佛置身于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画卷之中。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曾这样说过:“彼得堡集欧洲所有城市的精妙于一身”。许多去过俄罗斯的人也都说,如果没到过圣彼得堡就等于没来过俄罗斯。

晚上11点40多,白昼刚刚离去,一行人走出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的莫斯科火车站,尽管已是深夜,但灯火通明的站前广场上依然是车水马龙,人流熙攘,霓虹闪烁,绝对能让人产生奇异的感觉。马路两边那在各式灯光照射下色彩缤纷、风格各异的建筑,无不展现出欧式建筑的优雅与华美。

初到圣彼得堡,街道或者河道两旁的那些建筑看上去显得有些老旧,感觉其只是一座虽干净整洁,但没有高楼大厦、缺乏现代气息的城市。然而,当你真正的走近并细致解读她的前世今生和城市风貌的之后,就会由衷的感到她的确是座魅力之城、品质之城。

1703年,彼得一世在瑞典手中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兔子岛”后,为了牢牢掌控海上霸权,并实现征服整个欧洲的野心,便公布了在芬兰湾入口处的涅瓦河畔建立一座新的帝国都城——圣彼得堡的伟大规划。从把“兔子岛”打造成“彼得保罗要塞”开始,这座“沙滩上的城市”经过200多年的建设最终成为了俄罗斯最为璀璨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并曾经作为俄罗斯的首都数年。行走在圣彼得保的大街小巷,从城内到城外,从里圈到外圈,你能明显地感受城市建筑的层次感、年代感。整个城市的中心基本都是巴洛克、洛可可、拜占庭等古典主义式的建筑,走进这里,仿佛就走进了古典城市之林,走进了历史与艺术的殿堂。可当我们结束一天的行程回到城外的酒店,却又是另外一种景象。酒店是现代化的、超市是现代化的、周边的小区是现代化的,每天几乎都来回于“两极世界”之间。    

在圣彼得堡老城区,你能看到的教堂、宫殿、房舍、广场、雕塑等建筑基本都由石头砌成,其中几乎囊括了十八到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主要是欧洲)及俄罗斯所有的建筑风格,而且没有一幢建筑是雷同的,整个城市就像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馆。不仅牢固经久、隔离性能好,而且极具艺术美感和历史厚重感。这得归功于彼得大帝的远见卓识和宏大气魄。建城初期,因为圣彼得堡都是一片沼泽沙滩,所以彼得大帝就下了一个命令,把全国所有的石头和石匠都集中到圣彼得堡充当地基和参与新城建设。此外,从外地(国)来这里做生意的船只也都要交税,但这税不是钱款,而是随船运来的石头。   

与瑞典争霸战的胜利为俄罗斯带来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以及雄霸欧洲的地位,国家也在彼得大帝带领下走向了极盛与辉煌。而超前规划和建设的理念到了唯一被称为大帝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手中更是被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时期大批的宫殿和教堂都被兴建了起来。如冬宫、伊萨克大教堂等等,无不彰显着对外扩张与膨胀中的帝国气象。

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的冬宫,原为俄国沙皇的皇宫,十月革命后被辟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的一部分。它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

冬宫广场看起来要比红场大上两倍有余,周边的所有建筑物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建筑师用不同的风格建造的。广场中央是为纪念战胜拿破仑而树立的一根高47.5米,直径4米,重达600吨的亚历山大圆柱,它的顶上是一个手持十字架,双脚踩着一条蛇的天使雕像。据说,圆柱为整块花岗石制成,没有任何支撑,只靠自身重量静静地屹立在基座上。许多游客和市民一边悠闲地观赏广场周边的风景,一边等待着冬宫的开门迎客。对面那黄白相间的陆军总部也引起了不少游人的兴趣,纷纷驻足拍照留念。

冬宫最早为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馆,是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设计的古典式建筑。五个殿宇,三层楼房,门面长达 200米。天蓝色的外墙,白色的立柱,金黄色的窗穹和柱衬。屋顶四周是或立、或蹲、或伸、或屈、或俯、或仰的人像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进入冬宫参观游览的安全检查比克里姆林宫来得严格,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严格的安检,并不得携带双肩背包、穿长袖外套,确认无险后方可进入大厅。冬宫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共有1400多个展厅,分八个部分。宫内有藏品300多万件,其中绘画1.5万幅,雕塑1.2万件,线条画60万幅,还有难以计数的钱币、证章、古代家具、瓷器、金银制品、宝石与象牙工艺品等等。藏品中更有许多惊世之作,如法国雕塑家乌东创作的,被誉为雕塑史上最杰出的肖像雕刻《伏尔泰坐像》,著名画家达·芬奇的名画《圣母与圣婴》,毕加索的名画《牵狗的少年》,距今已有300年历史,由于其超高的工艺,至今仍然可以使用,且运转良好的金孔雀钟等一大批镇馆之宝。数万件画作中,意大利画家安东尼•奥卡那里的作品《法国大使在威尼斯的接见》 尤为令人称奇,这幅画居然能随着观众视角的移动,呈现出明显的场景变化。

展区里那些上了年纪的工作人员,有的也穿戴成过去贵族的模样,真是集归属感与穿越感于一身。浮光掠影式的浏览实在来不及细细欣赏、慢慢品味,但其给人带来的震撼足以令人印象深刻,心生敬畏。 

位于圣彼得堡西南约30公里一处森林中的夏宫,是披得大帝时期修建的郊外避暑离宫(皇家园林),也是圣彼得堡早期的建筑之一。它俯瞰芬兰湾,总占地面积约800公顷,宫殿前面有64个喷泉和250多尊金铜像组成的梯级大瀑布,因建筑豪华壮丽而被人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  

整个夏宫依山而建,呈南高北低之势,长约300米,横卧东西的大宫殿作为建筑中心将整个园区分为上花园和下花两个部分。上花园主要是园林设计,修建整齐的树木、草坪,形态各异的雕塑、喷泉等等。下花园占地约102公顷,依傍着大宫殿呈扇形面向芬兰湾展开,并以宫殿通往大海的水渠分为东西对称的两个部分。里面共有37座金色塑像、29座浅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两座梯形瀑布。而夏宫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举世无双的喷泉艺术。大宫殿前是被称作大梯形瀑布的喷泉群,大瀑布分左右两边,从七层台阶上奔流而下,流入通海水道,再进入波罗的海。为令人叹服是,这个喷泉群不是依靠动力机械抽水制造景观,而是充分利用了夏宫地势落差较大的特点,在上花园设置一蓄水池,通过夏宫台阶连接下花园,在台阶不同高度设置景观水池和雕塑喷头,定时蓄水放水,巧妙利用落差的压力完成整个喷泉内水的循环,既能使喷泉喷得很高,又大大节约了能耗,前人的智慧同样不容小觑。那金色的喷泉造型,伴随着音乐喷射而出的水柱,场面壮观,令人震撼。  

沿着水渠边特意留下的沙石路,穿过碧绿的森林,一眼便能看见芬兰湾那深蓝色的波罗的海,蔚蓝的海水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蓝天清澈,海水蔚蓝,天鹅翱翔,犹如油画一般。远眺那海天相接的海湾,身后那由湖水、喷泉、花草树木,以及豪华宫殿组合而成的绝美风景,与数百年前这片土地上那撼天动地的厮杀场景是多么的格格不入。

可以说参观叶卡捷琳娜宫的游人大多是奔着那著名的琥珀宫而去的。这座圣彼得堡以南约30公里的豪华宫殿,当天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宫外游人如织,宫内摩肩接踵,这一天与其说是在参观游览,不如说是在走马观花。

据介绍,最早叶卡捷琳娜宫是彼得大帝为爱妻叶卡捷琳娜一世修建的一处避暑别墅,而真正辉煌是在被人称为女大帝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手上。从外部看,宫殿采用洋葱头式的金顶设计,墙面依旧采用了女皇最爱的白、蓝、黄为主的色调。走进殿内,踏上纯白色的大理石楼梯,走进那著名的金色大厅,令人眩晕的金色和纸醉金迷的味道便会扑面而来,墙面、柱子、门窗的框子全都是金色的,就连荧荧烛光里也能摇曳出金色的光芒。据说这间仅860平方米的大厅,足足用了8公斤的金箔来进行装饰。精巧的黄金雕饰,别具一格的摆设,加上墙面巨型镜子的反射效果,使大厅在奢华中尽显豪气。   

沿着金色大厅往前,一路穿过阿拉伯大厅、白色主餐厅、红柱厅、绿柱厅、宴会厅和油画厅,你会蓦然发现这些房间串联成了一条“金色走廊”,华贵的地毯,典雅的窗缦,精美的瓷器,精湛的壁炉……目光所及尽是宝物,奢华景象超乎想象。

被称为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琥珀宫(屋),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效仿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奢华生活,用当时比黄金还贵12倍的琥珀所建,建成后的“琥珀屋”总重至少达6吨,装饰总面积达1800平方英尺。后来他为了得到俄国的庇护,忍痛割爱,把这个稀世之宝送给了彼得大帝。但琥珀屋并非一个整体,而是由12块护壁镶板和12个柱脚拼接而成,每块墙板都嵌有琥珀(蜜蜡)、黄金、石英、玛瑙、绿宝石、红宝石等珍稀石料,构成了画框、皇冠、歌唱小天使,还有着象征国徽的单头鹰等图案,可谓光彩夺目、富丽堂皇,堪称世界一绝。

二战时期,随着德军攻入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娜宫被洗劫一空,琥珀屋也没能幸免。纳粹士兵将琥珀屋拆卸下来,装满27个箱子,运回了德国,从此下落不明。如今的琥珀屋,是二战后苏联工匠们按照之前的模样重建的,用了25年之久,耗资高达1100万美元,直到2003年圣彼得堡建城300周年时才重新对外开放。   

当金色的阳光透过乳白色的纱幔照进宫内,折射于满墙的琥珀蜜蜡之上,激发出它们独有的光芒。置身其中,淡淡的松脂芳香沁人心脾,极尽的奢华与馨香,在此融为一体,隐约中让人们仿佛感到,时间在这一刻凝结,如同珍稀的琥珀一般,锁住了千万年的兴盛与衰落。

气势豪横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继位后,便又将叶卡捷琳娜宫的建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宫内,她创造了以莱昂客厅、中式客厅、穹顶餐厅为代表的藤蔓纹饰。在宫外,这一理念又被引入园林艺术,灵动有趣的英式花园替代了刻意呆板的法式花园;蜿蜒的小路替代了笔直的林荫大道;起伏丛生的林地替代了修剪整齐的草坪;飘着蒲草浮萍的水潭替代了方圆规矩的湖面,那湖心小岛上坐落着一栋白色房子,正是女帝与男宠幽会的地点。

圣彼得堡更为人所知的便是纵横交错的涅瓦河水道,因此圣彼得堡也被称为“北方威尼斯”。而这些人工运河的开凿也要归功于叶卡捷琳娜二世,当年她为了缓解芬兰湾倒灌进入圣彼得堡的海水而修建了诸多人工运河。既解决了海水倒灌问题,又为城市提供了便利的水上交通,进而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如今涅瓦河上来往穿梭的游船则给人们提供了快速领略圣彼得堡美景的最佳方式。冬宫、海军总部、彼得堡罗要塞、圣以撒大教堂,涅瓦河畔汇聚了许多著名的古建筑。河道上那大大小小数百座桥梁,特别是每天凌晨时分涅瓦河上一系列开阖式桥梁次第开启,以供大型船只通过的独特“开桥”景观,是人们不能错过的另类风景。

那一炮成名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如今还静静地停靠在涅瓦河边,发出十月革命第一声炮响的炮口还昂首指向着冬宫。想当年,革命导师广泛发动群众,准备以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府,最终设法控制了波罗的海舰队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在沉沉夜幕的掩护下,舰炮向涅瓦河上空发射空包弹,发出了攻打冬宫的信号。霎时,四周的大炮一起怒吼,顷刻间,冬宫成了一片火海,起义队伍迅速占领了冬宫,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从此找到了指引、明确了方向。

圣彼得堡同样是一座文化名城。这里有彼得大帝时代建起的科学院,有圣彼得堡大学、国立技术大学等数十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市内仅博物馆就有50多座。普西金、莱蒙托夫、高尔基、柴可夫斯基等诸多俄国著名诗人、作家和音乐家都曾在此生活和从事创作。俄罗斯国粹之一的芭蕾舞也是诞生于此。如今,古典芭蕾舞代表作《胡桃夹子》、《天鹅湖》等,每天都会在不同的舞台上上演。街头、广场随处可见音乐人、画者们的身影。   

圣彼得堡因地处北纬60度,仲夏时节,每天日照近20个小时,日出与日落之间,只有短暂的若明若暗的间隙,人们无需掌灯,便可在街上看书读报,如此“白夜”也是圣彼得堡的一大奇观。在距离当地“白昼节”来到的前一天晚上近12点钟我们乘机离开时,那颗仿佛永不落幕的太阳,几乎把圣彼得堡渲染成了另外一个世界。

飞机经过滑行,在发动机巨大的推力下离开地面快速向上爬升,这一场景每每都会给我带来强烈的震撼。而机翼下那片土地上的故事给人留下的震撼却不仅于此。一个仅有1.47亿人口的国家,竟然能以如此令人惊叹的方式发展壮大,是我未曾了解,更是没有想到的。我在想,或许是那辽阔的疆土、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底蕴、开放的姿态、霸气的君主、自信的国民、共同的宗教信仰,一起铸就了这个国家独有的魅力,更让人收获了别样的体验和感悟。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