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丝瓜

文摘   2024-09-03 07:30   江苏  

进入夏季,丝瓜几乎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家里隔三差五都要买上两根回来当菜,或清炒,或烧汤,从小到大丝瓜成了百吃不厌的美食。犹记得小时候的农村,每到夏季,村里家家户户的围墙上、竹架上、杂树上,甚至屋顶上都爬满了一蓬蓬碧绿的丝瓜藤,那嫩绿的藤蔓下面“拖拽”着一根根长长短短的丝瓜,仿佛村姑们那长长的辫子,很是迷人。

丝瓜一直以来就是村里人家种植最多,也是最容易成活、最容易结果的一种瓜果类蔬菜。每年“种瓜点豆”的时节,每家每户都会在房前屋后的自留地里辟一小块地来,翻土整地,施足基肥,点下种子,开始培育丝瓜秧苗。由于早春时节气温较低,丝瓜发芽较慢。所以,基本都要用两根竹爿和一块塑料薄膜专门给它搭建一个小棚子(类似于温室),以确保其能够正常发芽长苗。不过也有人家直接就在围墙边埋下几粒种子,然后把水浇足,让其自然生长的,这个做法就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了。

一场春雨之后,栽下的丝瓜秧便会长叶吐絮,每天早晚浇浇水,时间不长就开始铺藤了。“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丝瓜不像西瓜、南瓜、冬瓜那样着地铺藤,必须让它向高处生长,才能多开花多结瓜。那时候自己家里的丝瓜大多是种在围墙边和猪圈屋的墙根下的,一来可以省去搭架子的麻烦,二来也便于浇水管理。村上人多的家庭,除了上面这些地方外,还要专门在房前屋的自留地里种上一部分,用竹竿搭上架子,在树与树之间拉上绳子,以方便丝瓜牵藤攀爬。几番阳光雨露之后,那墨绿色类似于弹簧卷式的藤蔓就带着小孩子手掌般的嫩叶恣意地向上疯长着,攀爬着,密密麻麻,像一道道绿色的瀑布挂在墙壁上,长在竹架上。即便用绳子在院子里随意拉上几道,丝瓜的藤蔓也能在绳子的引导下随意地生长,给庭院带来一片绿荫。有的藤蔓还试探着爬出墙头,探望外面更为精彩的世界。   

一不留神,那万绿丛中渐渐开出了一朵朵黄色的小花,这花更像是绣在绿毯上面的点点装饰。绿色的叶子,黄色的小花,身后挂着一根根嫩嫩的丝瓜,把整面围墙点缀得油画般艳丽。那挂在空中、荡在竹架上的丝瓜,头上顶着黄花,身子悬在瓜藤下,像极了一个个坐在秋千上的孩子,在空中快乐地飘荡着。走近它们,远远飘来的都是淡淡的丝瓜清香。

成熟的丝瓜有粗有细,就像一根根绿色的棍子般挂满整个围墙。采摘丝瓜倒不像在西瓜地里采瓜,一掐一按就能把瓜捧在手上,丝瓜藤相对西瓜藤来说更有韧性,既不便手掐,更不可硬拽。一般都要用镰刀或剪刀,顺着藤蔓割(剪)下。结在高处的丝瓜还得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去把它们一一摘下。农家的围墙大都是为邻居与邻居间物理隔离而用,爬在围墙上的瓜藤是没有“边界”意识的,把果子结在邻居一边是常有的事。当隔壁邻居见到有别家丝瓜结在了他家一边,也都会及时提醒“有丝瓜结在我家这边啦,记得来采啊!”更多的时候会及时采下送到你家里。但丝瓜的主人,却并不会在意几根结在墙外的丝瓜,每每总会让隔壁邻居自己采下吃掉。丝瓜结多了,自己家里一下子难以消化,也会主动给邻居送上几根,小小丝瓜也成了邻里亲情的“互联网”、助推器。

丝瓜浑身都是宝,既可食用和药用,还可用来擦洗污渍。明代朱橚在《救荒本草》这样描述丝瓜:“结瓜形如黄瓜而大,色青,嫩时可食,老则去皮肉,有丝缕,可以擦洗油腻器皿。味微甜,采嫩瓜,切碎,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旧时,农家人种丝瓜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食用,鲜嫩丝瓜去皮可以与各种肉类、蛋类炒食,也可烧汤,味道鲜美至极。

丝瓜蛋汤是一道家常汤类,村里稍大点的孩子都会做。将丝瓜刨皮,用清水洗净、切片,油锅烧热下锅翻炒,倒入开水烧开,打两个鸡蛋搅碎倒进锅里,加入盐、味精调味,烧开后出锅。吃上两口饭,喝上一口汤,别提多爽。除此之外,丝瓜炒鸡蛋、丝瓜炒咸菜也是家里常做的下饭菜,到现在为止家里做(吃)得最多的还是毛豆子炒丝瓜。丝瓜刨皮,洗净,切成滚刀块,用淡盐水浸泡一刻钟,取出沥干水分,毛豆子焯水沥干水分,热锅热油倒入丝瓜毛豆稍加煸炒,加少量盐、鸡精翻炒几下,一碟醇香扑鼻的毛豆子炒丝瓜便摆上了餐桌,那纤细嫩绿的丝瓜与饱满的毛豆相互交织,鲜艳的色彩犹如一幅绿色的画卷,让人心旷神怡、馋涎欲滴。每当这个季节,丝瓜独特的清香不时溢满了灶间餐桌,那源于大自然的味道怎不令人陶醉。   

传统中医认为丝瓜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果实、叶、根均可入药。元代朱震亨《本草衍义补遗》记载:“丝瓜主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甚妙。”《中药大辞典》将丝瓜的药用为“清热化痰、凉血、解毒” ,当丝瓜老熟后,采摘,晒干,去皮和种子后,切段后可入药。那时,乡下生活水平很低,医疗条件更是有限。村民有个头疼脑热,咳嗽痰喘,痈疽疮疡,无名肿痛等,丝瓜就成了治病疗伤的天然“良药”,既不花钱,又省精力。小时候,自己因为身亏体弱也经常发烧咳嗽,母亲的办法就是摘上一根新鲜的丝瓜,烧上一大碗丝瓜汤,趁热喝下,第二天早晨起来,那病症居然减轻了不少。后来,在媒体上看到介绍,因为丝瓜汁中含有比较多的维生素B和C,不但能治病,还能用来美容。可那个时候条件差,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又能有多少人会用它来化妆美容呢?

丝瓜是随性的。它对土壤、水肥等条件要求不高。只需找一块空地,哪怕只有巴掌大小,播下种子,无需过多操心,它就会生根发芽,盛夏时节就会收获满满。立秋过后,当其它各种瓜果开始陆续下市,丝瓜仍生长旺盛,一碗美味的丝瓜汤持续为处暑中酷热难耐的人们送来清爽。

丝瓜是乐观的。它擅长攀爬,只要触到哪里,就可以爬到哪里。种下瓜秧,几日再见,准会给你带来惊喜,原来小的苗,一下子就长出了长长的藤蔓,大大的叶子,开满了黄花,结出了瓜果。即便是偶尔掉在地里的瓜子,第二年也会生根发芽,长苗结果。

中秋过后,气温慢慢走低。渐渐老去的丝瓜,被风吹得浑身斑斑驳驳,粗壮的叶茎也逐渐变得干枯,丝瓜连同牵着它的藤蔓一起进入了“暮年”,变老之后的丝瓜整体产生了纤维化,其内部变成了絮状的网格瓤。这个时候,家里就会抽空用镰(剪)刀把那些挂在藤上的老瓜一只只割(剪)下来,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晒干之后,将那层脆脆的外壳剥掉,倒出里面的瓜籽,并挑出部分饱满健壮的瓜籽作为来年的种子。那看起来十分粗壮并富有弹性的丝瓜瓤(乡下称为丝瓜筋)是纯天然的洗刷工具。用它来清洗锅碗瓢盆既节约又环保,清洁效果非常的好,而且还不沾油,特别好用。如果还有多余的则用绳子捆好,趁络上(赶集)时,带到街上的药店里卖掉,换些油盐酱醋。除了作为清洁工具,或换些零用钱之外,其实丝瓜筋还被许多人家用来搓澡,因为它是属于纯天然植物,不会对皮肤产生伤害,而且效果绝不比现在人家用的尼龙搓澡网差。再后来,丝瓜筋还被做成了鞋垫出售,不仅柔软舒适透气性好,关键还可以重复使用。

小时候觉得处理丝瓜筋还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周身长满老皮皱纹的丝瓜只需稍稍用手一捏,薄脆的表皮上就会出现一个个窟窿。抓在手里如泡沫塑料棒般轻盈,轻轻一摇里面就会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如果用一只手抓着丝瓜,很有节奏地击打着另一只手的手掌,“沙沙、沙沙”,那声音很像打击乐器沙锤所发出的轻柔而连续的声响,既沉稳有力,又激荡人心。

每当夏秋两季,村里的家家户户,墙里墙外,都已结上了满藤的丝瓜。每每回到村里,总要站在村头田间,细细看一看那一墙墙、一架架、一树树,长短不一的丝瓜,以及在瓜藤下忙碌的乡邻,脑海里不时浮现出旧时岁月里种丝瓜、采丝瓜、吃丝瓜、剥丝瓜筋的情景,尤其是母亲那辛勤劳作的身影。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这样描写过丝瓜“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没有想到它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它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三楼。

看不够的老宅村景,闻不够的丝瓜清香,吃不够的儿时味道。在夏天,在农家,只要有满墙的丝瓜藤,就有了满心的绿荫凉意,就有了满目的诗情画意;在农家的餐桌上有了丝瓜,心中就有了清凉,有了喜悦。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