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最有名的地方自然是克里姆林宫和红场,它们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像我们的故宫、天安门广场一样的神圣。
由高大华丽的教堂群和宫殿、塔楼组成的克里姆林宫是历代沙皇的宫殿,现在仍然是俄罗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莫斯科的象征和标志,也是世界最杰出的古建筑群之一。走进那朱红色的城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76米,塔尖铸有红宝石五角星的圣三一塔楼,这里既是参观克里姆林宫的入口,也克里姆林宫的重要标志之一。从1320年,伊凡一世用橡树原木和石灰石建造宫殿开始到今天700多年过去了,虽历经风雨,城墙和塔楼仍坚固如初,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个民族的坚韧不拔。
走进宫内,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建于1961年,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克里姆林大会堂。与宫内其他建筑相比,这座由白色大理石和茶色玻璃构成外立面的恢宏建筑,颇具现代色彩。据说,这座看起来并不十分高大的建筑其实还有1/3建在地下。会堂有6000余个座位,国家许多的重要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如今除了开会,也会作为歌剧和芭蕾舞剧院使用。
大会堂对面淡黄色的建筑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兵器博物馆之一,它始建于16世纪。这里除了收藏古代作战和阅兵所用的马具、兵器和装备以外。还收藏了大量的金银器皿、珠宝首饰、圣像制品、家居用品,以及许多外国使节向莫斯科敬献的珍贵礼品。其与馆外陈列着的,以火炮为主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兵器相映成趣,彰显出这个国家崇尚武力的个性。
摆放在升天大教堂右方的“炮王”引来了许多观者拍照留念。这门建造于1586年,重40吨,口径达0.92米的大炮,可以同时容下三人爬进爬出。炮前陈列有四个堆在一起的炮弹,每个重达两吨,炮架上铸有精美的浮雕,形似一个庞大的工艺品一般。但它造好后却从来没有使用过一次,主要的功能,就是摆在那里,供大家参观。其“炮王”的声名、“一言未发”的历史与“战斗民族”的称号似乎又是那么的不符。因为从没打响过,所以俄罗斯的男人们也都不愿意与它合影。
相较“炮王”,位于伊凡大帝钟楼广场前的“钟王”的命运也没能好到哪里去。这座铸于1733 -1735年,重达200吨,号称铸造精美的“钟王”,在铸成后的第一次敲击,便出现了裂纹。后来又因发生火灾,泼水救火时发生断裂而碎掉了一块,因此也就成一座真正的哑钟。现在的功能,也和“炮王”一样,仅供大家参观,不禁令人哑然失笑。
进入克里姆林宫,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位于伊凡大帝钟楼左侧,那座黄白相间,楼高四层,名为大克里姆林宫的建筑,自沙皇以来,历代的俄罗斯领导人(主要是总统)都在这里办公。那四方平实的楼体上凸起一个墨绿色的圆顶,上面插着一面白蓝红三色的俄罗斯国旗。据介绍,普京的办公室就在大楼南边正对着广场一面二楼的某一间。有说如果宫殿顶部的俄罗斯国旗在飘扬,说明普京此刻就在楼内办公。而我们参观时正值普京出访朝鲜,就两国关系的发展与“八零后”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如此说法不辩自破。试想,当一个国家的元首办公地点、办公时间,能够如此清晰地让游人知晓,那么这个国家还有多少秘密可保?实际也就是忽悠游客的一种噱头罢了。
一年多前,两架来自域外的无人机竟然能够突破帝国层层叠叠的防空网袭击了那扬着国旗的官邸,让许多人都为此捏了一把冷汗。这起“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袭击事件让人们看到,保密工作和防御系统一样都很重要,马虎不得。
也曾试图寻找那飘扬的国旗下是否留有无人机偷袭时留下的蛛丝马迹,但见那墨绿色圆(楼)顶上飘着的国旗与蔚蓝色的天空有机融合、相互映衬,一切又显得是那么的宁静。
从图上看,克里姆林宫像座三角形的城堡,其中一边与莫斯科河平行,另一边与红墙下的广场——红场相邻。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俄罗斯人的骄傲。想象中,它应该与天安门广场一样宏大气派。但到了现场方知,它的长宽却分别只有695米和130米,面积仅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1/5。不过它的名气似乎要比后者大出许多,原因是每年都会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群众集会和胜利日阅兵,声势浩大引人关注。
广场的地面很独特,全部由1米多长的淡褐色条石垂直于地下铺成,路面仅能看见条石头部的一个个小方块,不仅十分坚固,而且显得特别的古老而神圣。作为莫斯科最古老的广场之一,虽早已被游人的鞋底,被战车的履带磨得光滑而凹凸不平,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模样。而莫斯科、圣比得堡众多的城市广场、公园道路也大多由这种条石铺成,仅此一点可见,其当年的经济实力和建筑理念,与人们所了解的军事力量一样不可小觑。
红场原名“托尔格”,意为“集市”。前身是15 世纪末伊凡三世在城东开拓的“城外工商区”。在俄语中,“红色的”含有“美丽”之意,红场的意思就是“美丽的广场”。步入红场就等于步入了俄罗斯人的精神家园,它的一切同样代表了俄罗斯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红场所有的口子都是可以自由出入的,没有发现预想中的三步一哨五步一岗,也没有发现“朝阳群众”那鹰一般的眼神,诺大的场地上仅见一对游动的“制服”。广场上游人如织,俄罗斯本国民众,穿着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纷纷以周边著名建筑为背景拍照留念,为自己能够来到祖国的心脏,近距离与心目中的神圣殿堂接触、合影感到开心自豪。国外游人则三五成群地围拢在导游身边听着那声情并茂的介绍,并不时拿出手机、照相机对着感兴趣的一切阵阵狂拍,或摆着各种pose与美景合影。
红场南北两端,分别矗立着两个教堂式建筑。坐落在北面的是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统体红色,看起来十分的雄伟壮观。南端那有着九个金色洋葱头状的建筑,则是1560年建成的著名的瓦西里大教堂(现为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分馆)。教堂的正面是为纪念米宁和波扎尔斯基两位俄罗斯英雄,在1612年打败波兰,解放莫斯科后塑立的雕像,英雄们的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着一代代俄罗斯人敬仰英雄、崇尚英雄的良好风尚。
红场西边的克里姆林宫东墙外是有士兵守卫的“伟大导师”列宁之墓。陵墓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石建成,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红墙下排列着一队长长的等待瞻仰仪容的队伍,中间有俄罗斯国民,也有外国游客。在列宁墓上层,修建有检阅台,每年都在见证着俄罗斯的红场大阅兵。站在检阅台前不禁又令人想起,1941年漫天飞雪中那极其悲壮的一幕。是年11月初,正值莫斯科会战的关键时期。180多万德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但为了鼓舞士气,斯大林毅然决定,传统十月革命节阅兵照常举行。全副武装的苏联红军部队,迈着雄健的步伐从红场走过,接受最高统帅的检阅,随后就直接开赴了前线。经过浴血奋战,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于一个月后转入战略反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堪称奇迹的“冬天神话”。如今漫步那战车隆隆驶过的广场,当年那响彻云霄的“乌拉!”声,仿佛还在空中回荡。
红场东边,正对着克里姆林宫的是建成于1893年的,世界十大百货商场之一的莫斯科国立“古姆”百货商场。那商场,与其说是商店,不如说更像宫殿,低调中透着奢华,朴素中透着典雅。那极具欧洲古典风格的米黄色建筑与周边色彩瑰丽的教堂,以及鲜艳夺目的红墙共同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商场内各种百货、美食、奢侈品琳琅满目,每天都吸引着无数人到此购物打卡。更为有趣的是,听说这里有着莫斯科价格最公道、质量最好的冰激凌,所以每个售卖冰淇淋的摊位前几乎都排起了长短不一的队伍。
矗立在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北面的一座人物雕塑,是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时,为前苏联传奇元帅朱可夫专门打造的。整个铜像由青铜铸成,主人公不是骑在马背上,而是站在马蹬上,身板直立,目视前方,威风凛凛。二战时期,朱可夫亲自指挥了包括列宁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在内的许多重大战役,并率领苏军直捣法西斯德国首都柏林,完成了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正是得到朱可夫一句“敌军一架飞机也不可能飞到红场,一发炮弹也不可能落到红场。”的承诺和保证后,斯大林才最终决定举行了那场著名的“红场阅兵”。
建成于1962年的无名烈士墓,位于红场西北侧的克里姆林宫红墙外。深红色大理石陵墓上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墓前有一个凸出的五星形状的火炬,中央喷出的火焰,从建成到现在从未熄灭,象征着烈士精神永放光芒。青色的大理石地面上镌刻着:“你的名字无人知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的铭文。两名神情庄重的持枪哨兵肃立于陵墓的两侧,昼夜为烈士守灵。在这里,最为吸引人的是每小时一次的换岗仪式。两名英俊的青年军人在领班员的带领下迈着正步向哨位走来。不过,那略显飘逸夸张的步伐,与其强悍的战斗精神似乎又难以划上等号。行注目礼、转身落枪、移步哨位……整套动作到也规范利落,表现出了较好的训练素养,引来观者的啧啧称赞。烈士墓前的广场上聚拢着一大批前来观赏的当地民众和游客,人群中一名右手缠着绷带的俄罗斯小男孩激动得举起左手,向着烈士墓,向着他心目中的英雄敬礼,周围的群众见状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足见爱国主义作为人类一种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不分人种民族,不分长幼尊卑的。
克里姆林宫、红场,俄罗斯心脏中的“心脏”。当你真正穿越时光,切身体验这座古老宫殿和广场的宏伟与辉煌,脑海中原有“强悍、庄严、肃穆、淡定”的印象便又更加真实了几分,那饱经风霜的一砖一瓦又无不让人感受到这个国度厚重的历史、曾经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