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南瓜

文摘   2024-10-01 07:30   江苏  

去点心店买馒头,发现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南瓜发糕。从最初的蒸南瓜、南瓜饼,到后来的南瓜馒头、南瓜发糕,没曾想当年乡下仅用来充饥、喂猪的杂粮却成了花式品种多样的养生美食,受到人们的青睐。

过去一直觉得很是奇怪,这南瓜在我们乡下竟然又被叫作北瓜,一南一北,究竟为何却始终没去探究。后来读书得知,原来北瓜之得名还与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有关。传说,当年唐太宗招募奇人去阴曹地府进献瓜果,有个叫刘全的人为了寻觅爱妻亡魂,情愿冒死一往。他顶着南瓜等物服药自杀,幽灵携带礼品谒见冥府神君,阎王爷大受感动,遂遣他夫妻灵魂双双还阳。而地方说书人觉得这样说着不够过瘾,就自作主张地把南瓜改成了北瓜。理由是:因为南瓜献给了阎王爷,所以从此以后世上就没有南瓜了。又说,因南瓜最初开始种植于北方地区。所以,现如今江苏、安徽,乃至湖南、江西的部分地区仍称南瓜为北瓜,这个说法似乎更可信一些。

小的时候,南瓜作为杂粮的主打品种,每家每户都要种上好几垄。自留地里、沟渠边上、围墙脚下,每到春夏之交随处都能见到南瓜的影子。南瓜与其他瓜果、蔬菜似乎还不太一样,既不用频繁浇水、施肥,也不用经常除草、打药,只需保持一定的湿度它就能够蓬勃生长。栽下的南瓜秧,不出两月,就会开始长叶牵藤,在地面上恣意疯长,碧绿的藤蔓和叶子渐渐遮住了整片土地。不经意间藤蔓上绽放出一朵朵金色的花朵,茎蔓上、花瓣上长满了毛茸茸的小刺。与丝瓜、黄瓜、水菜瓜等小型瓜类相比,南瓜开出的花朵很大,状如喇叭,或直立,或斜卧,颤颤巍巍地沐浴在初夏的阳光里,粉色的蝴蝶、黄色的蜜蜂在花朵间来回穿梭,翩翩起舞。

花开花落,藤蔓上便开始结出了一个个青色的小南瓜,碧绿的脑袋上还顶着金黄色的花朵。刚长出来的小南瓜有大有小,又鲜又嫩,隔天再看,仿佛又是另一番模样。几阵秋风吹过,那宽大的叶片似乎难以盖住夏日的威风,地面上大大小小的南瓜早已排兵布阵,接受主人的检阅。那南瓜鲜嫩脆爽,急于尝鲜的村民就会先摘个下来尝个鲜味。如水菜瓜般切片清炒,再配上一碗大麦粥,或者绿豆粥,无疑又是一道夏秋时节清热消暑的佐餐佳品。

为了改善伙食,调节家人食欲,有一道以南瓜为原料的“美食”——南瓜丝饼,也是村里人家常吃的面点。做南瓜丝饼方法简单,经济实惠。挑新鲜水嫩的南瓜,洗净外表,去籽除囊后刨成细丝,加入适量的面粉、鸡蛋、盐等调匀,用手捏成饼状。冷锅热油,将饼放入锅中煎至两面金黄,一块透着焦香味的南瓜丝饼就做好了。南瓜丝饼吃起来外脆里嫩,油而不腻,是衣单食薄年代里不可多得的家常美食。

那个年代里,南瓜不单是调节食欲的食品,更是家庭餐桌上充饥当饭的主食。每到春夏之交,不少村民家里,尤其是人口较多的家庭都会出现青黄不接,“吃一上顿没下顿”的状况,无奈之下,只能用山芋(干)、南瓜等杂粮来填肚充饥。炒南瓜、蒸南瓜、南瓜粥、南瓜饼……每当揭开锅盖看到锅里盛着的还是南瓜,不禁酸水直流,食欲顿消。一年初秋,村里一户兄弟姐妹较多的人家,已经连续断粮了几顿,真是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无奈之下老大趁着夜深人静之时,摸到生产队的南瓜地里摘了几个南瓜回家。结果不知怎的让村里“觉悟”高的社员发现并报告了队长,“偷”瓜这事在那“革命热情”高涨的年代绝对不是个小事。于是,这位木讷敦厚的村民硬是被要求交出了全部的南瓜,并且还被罚扣了部分工分。在老家周边的一些乡镇,还有把南瓜叫作饭瓜的,其原因与南瓜可以替代粮食填饱肚皮恐怕不无关系。

过去的岁月里,南瓜除了作为粮食的一大补充,另一个功能就是喂猪。在那人的温饱问题都没得到解决的年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养一头猪的确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必须学会精打细算,省吃俭用,才能既保证人能吃饱肚皮,又能解决猪的饲料问题。那时候猪食的主要来源是刷锅洗碗水,细糠,各种植物茎叶、人吃剩下的烂瓜果、烂蔬菜、野猪草等等。夏秋季节里除了这些,主要就是南瓜(藤)和山芋(藤)。当南瓜开始疯长牵藤,在确保其能够正常开花授粉的前提下,几乎每天都要对交叉重叠的南瓜藤进行一番清理。将一部分没有开花结果的藤茎割去,留足其他藤蔓和瓜果生长的空间。那割下的南瓜藤稍作清理,用刀剁碎,放到灶上的大铁锅里,与细糠、麸皮等相伴烧熟后当作饲料喂猪。

等到南瓜成熟,除了留下一部分品质较好的留给人吃以外,其他的无论大小好坏都将作为饲料用来喂猪。不过南瓜虽贱,但浑身是宝,除了肉和馕可供食用,南瓜籽晒干后炒熟更是不错的坚果。所以,每当用南瓜喂猪,其工序要比用南瓜藤喂猪相对复杂些。先要将南瓜切开,掏空瓜馕并分离出瓜子,再将南瓜剁成小块后喂猪。南瓜喂猪既可以生食,也可以与其他饲料混合在锅中煮熟后投喂。生瓜喂猪,肉脆味香,猪比较喜欢吃。熟瓜喂猪,有利于消化吸收,生猪长得更快。

金秋时节,村民家里的堂屋、灶间、猪圈屋内的墙边堆满了大大小小的南瓜。每天都会搬上几只,或蒸炒煎煮当饭吃,或切开剁碎喂猪用。那一把把饱满坚实的南瓜籽,也被同时淘洗得干干净净晾晒在竹匾里。几天之后,那阳光下曝晒过的南瓜籽就会变得脆香四溢,只需轻轻一咬,便能尝到瓜籽的香味,家里每年都有好几斤的收成。

炒南瓜籽是一个需要耐心的过程。用柴草把铁锅炒热,将南瓜籽放入锅中,用小火慢慢地翻炒。随着锅子温度逐步升高,瓜籽开始接连发出噼哩啪啦的爆响,那是它们开始“成熟”的信号,熟透的南瓜籽不仅表面微微发黄,有的还张开了尖尖的嘴巴向你微笑,里面一个胖乎乎的瓜籽仁若隐若现。盛出后放在竹匾或垫车(一种搬运粮食用的箥箕)里稍晾片刻再嗑,香香的,脆脆的,让人欲罢不能。   

有客人上门做客,炒上一盆,去亲友家做客送上一点。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南瓜籽不仅成了农家稀有的美食,更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多少年来一直是城乡人家,老少皆宜的零食之一。

最令人难忘的是大年夜(除夕)晚上。家里照例都要把一年积淀下来的瓜籽、长生果(花生)炒熟,以招待第二天开始来家里拜年的亲朋好友。那时总会自告奋勇地抢着坐到灶窠里,为炒瓜子烧火添柴。待灶上的铁锅里开始冒出微微的热气,母亲从瓮头里倒出存放多时的南瓜籽,放在铁锅里用铲刀反复翻炒着,一家人围拢在灶头边上,那噼噼叭叭不断翻着身子的瓜籽上聚满了家人们期待的目光。柴草燃烧产生的噼啪声,翻炒瓜籽时发出的哗哗声,与那铁铲与铁锅接触时的锵锵声,共同交织成农家人特有的迎春序曲。

春节期间,去亲戚长辈家拜年,迎客的桌子上总也少不了一盆香喷喷的南瓜籽。亲朋好友坐在一起,一边嗑着瓜子,喝着清香的炒米茶,一边聊着过去的故事,展望着来年的美好光景。那瓜籽的香脆和炒米茶的清香,一起激发出家人们轻松愉悦的心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曾几何时,小时候吃厌了的南瓜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餐桌上。因为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等营养物质,以及大量的维生素A和淀粉,且具有降糖、减脂、养胃等功效,越来越受到追求健康饮食人们的欢迎。渐渐地,不同品种、不同吃法的南瓜也相继进入家庭,摆上餐桌。南瓜也从单一的传统南瓜,发展为美食南瓜、观赏南瓜三大类90多个品种,比如我们现在常吃贝贝南瓜、香芋南瓜、金丝南瓜、板栗南瓜等就颇受居民们的喜爱。

而南瓜的吃法也是翻出许多新的花样,除了南瓜馒头、南瓜饼、南瓜粥等传统的蒸、煮、炒、煎的做法。还可以将南瓜切成薄片,搭配着肉片、虾仁和蘑菇,翻炒出一碟色彩丰富、营养均衡的南瓜炒菜。那甜甜的南瓜味,加上菜肴的鲜美,无疑会让人食欲大增。秋风送爽,热爱养生的人们,不妨以南瓜为原料,将南瓜去皮切成小粒,与鸡蛋液一起蒸上一碗清爽可口的南瓜鸡蛋羹;或者把南瓜去皮去籽后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与适量糯米一起煮上一锅醇香扑鼻,营养均衡的南瓜糯米饭;实在不想麻烦那就把南瓜去皮切丁,与小米、红枣或莲子一起煮上一锅营养滋补的南瓜小米粥。

光阴荏苒,现在每每说起南瓜,吃起南瓜,旧时光阴里的“南瓜故事”依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从充饥到美食,温饱到养生,无论如何轮回,在我的记忆里,南瓜还是从前的那个南瓜,从前的那个味道。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