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俄罗斯(一)

文摘   2024-07-09 07:30   江苏  

过去,对俄罗斯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十月革命”“颜色革命”“俄乌战争”这些举世闻名的事件上。当我们走进这个被称之为“战斗民族”的国度,亲身体察感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方知其个性却远不止“革命”与“战争”那么简单、恐惧,更多的是人们所熟知,并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的地大物博、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安逸。

小时候,我们的课本里是这样描写自己祖国的:“地大物博、幅园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可当真实走进俄罗斯方知,这些修辞远远不够用来描绘它的壮阔、富有和美貌。俄罗斯,这个横跨欧亚大陆,人口仅有1.46亿(约占我国总人口的1/4),而国土面积差不多两倍于我国,位列世界第一。不仅如此,它的森林覆盖率、天然气贮藏量等均位居世界首位,石油、煤炭,以及铁、铝、铀、黄金等主要金属的储量也都稳居全球前五,如此丰富繁多的自然资源,为其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竭动力。

航班降落在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这个为1980 年莫斯科奥运会而建的机场,是莫斯科地区4座机场的中运量最大,也是世界排名前10的机场,距离市中心35 公里。从外观上看起来并不太大,设施也相对简陋的机场,却有着6个航站楼,最远的两座航站楼之间相距10 公里,其范围之广、距离之远,令人惊叹。 

没想到,这次游访莫斯科,住的同样也是40多年前建成的,位于城市西郊的奥运村。奥运村很大,象征着奥运五环的5幢白色大楼,像花瓣一样排列着。5幢大楼是按照希腊字母顺序命名的(Α—阿尔法,Β—贝塔,Γ—伽马,Δ—得尔塔,Ε—伊普西龙),我们所住的为“BETA”(贝塔)大楼。不难理解,这一设计的用意在于向民众表明奥运会起源于希腊。

奥运村虽然建成已45年之久,但其屋内的设施及家居的质量一点也不输现在建成的酒店,客房里的一切都还半新不旧。并不十分宽畅的房间的墙上悬挂着一幅油画,两张虽不很宽,但非常整洁的床铺并列摆放在房内,床上的枕头又大又软。房间的窗户是双层的,屋内非常安静。唯有一台20吋左右的老款电视机显得有些陈旧,不合时宜。水龙头里供应的热水大概率超过了60℃,洗漱用水十分方便。卫生间的马桶上方,有一根粗大的U形不锈钢金属管,一摸很是烫手,大概是专门供晾挂衣服所用,湿衣服挂上去应该很快就能烘干。与国内不同的是俄罗斯宾馆一般都不供应开水,仅在房间提供每人每天一瓶矿泉水供旅客饮用。据说为了照顾外国游客实际需要,宾馆在过道的专门房间里设有电热水炉,但找了几圈还是没有找到。

晚上10点多,或是早上4点多醒来,屋外同样都是阳光明媚。即便是拉上厚厚的窗帘,太阳仍能从窗帘的缝隙中直射进来。拉开窗帘,远处是一大片被淡淡薄雾笼罩着的森林,霞光里的城市仿佛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著名的康斯坦丁电视塔依稀可见。楼下高速公路上奔驰的车流,以及轨道上来回穿梭着的红白灰三色相间的列车,无不折射着这座城市的繁华。行走在朝阳里的奥运村公园,仿佛走进了森林草地,空气清新,气候宜人。

距离莫斯科市区约71公里的谢尔盖耶夫,是以修道院为主的特色小镇。700多年前一个叫做谢尔盖耶夫的善人来到这个荒蛮之地,伐树盖房、行医传教、热心助人。当蒙古人打到这里时,他曾为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军祈祷,结果这位将军旗开得胜,打败了蒙古人,据说这是成吉思汗西征以来很少有的一次失败。从此,谢尔盖耶夫修道院的名声就越来越大,它在东正教信徒心目中的地位就像穆斯林信徒心目中的麦加一样不可替代。

修道院是由许多富丽堂皇的建筑物组成的,它们大都建造于14-18世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居中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它的四个洋葱头蓝圆顶上缀着许多闪亮的金星,当中耸立着一个更大的金光耀眼的大圆顶,其式样完全脱胎于克里姆林宫内的圣母升天大教堂。在它的身边还有一个高达88米的五层钟塔,那绿白相间的楼体层层向上缩小,直至最高的一个小金顶。据说当年建造该钟塔用了整整30年的时间,里面有42个大小不一的铜钟,其中最大的一个重达65吨。  

大院内有一顶荷叶形状的涌泉亭,亭内蓝色的盆子中间立着一个黑色十字架,那圣水从横档的两头汨汨流出,信徒们争先恐后地在喷泉下洗脸洗手喝水,有的还拿个矿泉水瓶在那儿灌水。因为,他们相信这水能洗去秽气、治疗百病。

教堂内,荧荧烛光下唱诗班正在吟颂着圣歌,没有任何伴奏和音响设备,那自然纯净的声音以五声部的形式,非常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余音绕梁,在高大的教堂穹顶下久久回荡,犹如天籁之音。教堂里弥漫着一股凝重而神秘气息,让人们在沉思中寻觅内心的答案。一幅幅彩色的圣像前,善男信女们纷纷弯腰亲吻,用额头抵住玻璃板,口中念念有词,少顷肃然离去。作为游者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的是心灵的陶醉,思想的净化,纷繁的心理空间似乎也清净了许多。

在俄罗斯,最宏伟,最具特色,也是参观得最多的建筑是教堂,据说十月革命前光莫斯科就有着2000来个教堂。俄罗斯约有2/3的人口都信仰东正教,这些教堂风格虽各具特色,但洋葱头顶是其共同的特征。莫斯科城里的克里姆林宫教堂群、救世主基督大教堂,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喀山大教堂等等,个个都是大名鼎鼎,气度不凡,无不显示了东正教特有的色彩。在教堂里,不仅能到看到精美的艺术作品,还能够感受到俄罗斯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也是俄罗斯的一道绝美风景。   

与古典豪华、气势灰宏、金碧辉煌的教堂等古建筑相比,1917年之后,尤其是斯大林时期建筑的气派豪华,更能让人想象得出她昔日的辉煌。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斯大林执政的最后10年。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呈现出了强烈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意识形态特征——高大、雄伟、壮观、布局对称,并对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部分东欧国家,比如国内哈尔滨等地都有一批形态类似的建筑,难怪有人说“去莫斯科不见‘七姐妹’等于没去。”这“七姐妹”指的就是至今仍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的7栋尖顶高层塔楼式的建筑:莫斯科大学、外交部、交通部、乌克兰饭店、列宁格勒饭店、高知楼和艺术家楼。它们都有着完美对称的结构、阶梯式错落有致的裙楼,外墙镶嵌着高级石材、塔顶缀着高耸入云的红星。

位于麻雀山上的莫斯科国立大学主楼是世界最高的大学建筑,最高处达240米,花费了26亿多卢布。据说最初打算在主楼塔尖上安装一尊高约40米的列宁雕像,后因技术条件所限,最终换成一颗重达12吨的五角星,周身环绕着金色麦穗。这一建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的大学建筑,不仅象征着俄罗斯对教育的重视,更彰显了他们对科学的推崇。站在宏大的广场上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树木和花草簇拥下的大楼仍不失往日的风采。抬头仰望那气势恢宏的教学主楼,耳畔又仿佛响起老人家67年前在此发表的那篇著名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高172米,共27层的俄罗斯外交部大楼,位于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广场,大楼的外立面饰有棱状结构,顶部环绕着锯齿状的墙饰,是“七姐妹”中唯一没有五角星加冕的建筑。那空旷的广场、紧闭的大门与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街道马路相比,凸显外交人员沉稳神秘、坚定自信的性格,更让人觉得与近些年来,与该国外交人员在国际舞台上“刚柔相济”的形象是如此之吻合。

劳动模范(艺术家)公寓和文化人公寓分别坐落于克里姆林宫附近的亚乌扎河与莫斯科河交汇处和“起义广场”,两座公寓高度都超过了150米。主楼两边分别排列着层数不一的裙楼,如同众星捧月一般。两座公寓在建造时都创造性地引入了邮局、银行、裁缝铺、商店、按摩院、餐厅、儿童游乐场等一整套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这在当时的莫斯科是绝无仅有的。前者公寓中的住户都是苏联时代的文艺界的顶尖人物,如“芭蕾皇后”乌兰诺娃、“旅途诗人”亚历山大·特瓦尔多夫斯基、作家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等等。后者则主要提供给航空航天领域专家和著名艺术家、科学家居住生活。据说在这两栋大楼里的人,除出生后从医院的产房抱进家门到去世时从家里运至墓地外,几乎不用迈出大门半步就能安稳快乐地度过一生。当年的俄罗斯(苏联)尊重科学、爱惜人才的举措可见一斑,这或许也是当年能够获得与美西方争霸实力的重要基础。   

与世界各国的发展一样,俄罗斯的发展也是历尽了历史的苍凉和辉煌。过去对它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媒体,脑海里原有的信息与现实的情景有着不小的出入。比如,知道俄罗斯很大,没想到大的、多的、漂亮的不仅仅是它的面积,还有城市、公园的大,展览馆博物馆、教堂数量的多,还有天的湛蓝、水的清澈,还有街道的宽敞整洁、民众的温良友善,还有红场、克里姆林宫的庄严神圣与色彩斑斓。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