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过八月半

文摘   2024-09-17 07:30   江苏  

在乡下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一流一把汗,全靠端阳八月半。”意思是说,在农村一年忙到头很是辛苦,除了过年,端阳(午)节和八月半(中秋节)是村民最为重视、最为热闹,也最为开心的日子。在这两个节日里村民们除了有短暂的休息调整之外,还有围绕着粽子和“明月”展开的一系列传统活动,最关键的还可以吃到平时难以吃到的美食。

“吃过了吗?”,这样的问候语反映出的是在那温饱尚未解决的年代里,人们把吃饭填饱肚子当作本能,当作生存的第一需要。因此,历史上所立的许多节日,包括江南一带每到春天季节里的作节(节场),除了蕴含着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吃或者说改善生活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说到八月半,人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庆团圆、赏明月、吃月饼。香港美心、广州酒家、北京稻香村、上海杏花楼……在经历过许多个热闹程度不一的中秋,尝过了天南地北多种口味的月饼之后,还是觉得旧时那种朴实无华的氛围,那口传统的乡土味道更值得回味。

 旧时,城乡民间盛传着《后羿射日》、《嫦嫦奔月》、《唐明皇游月宫》等有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人们也把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称之为“月亮生日”。在乡下,过八月半也是有着满满的仪式感的。过节前,亲友间(特别是小辈)要向长辈和老人馈赠月饼,以示孝敬,谓之“张八月半”。中秋节的当天,通常要比平时吃得好一点,早上有吃团子的,也有吃糖芋头的,寓有团圆和遇到好人之意;中午时分,家人相聚,吃上一桌丰盛的团圆宴;晚上,则是吃饼、赏月、“拜嬷嬷”,祈祷月宫娘娘降福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过八月半,最能体现人间亲情的活动莫过于“张八月半”这个环节。“张八月半”与“张端阳”一样,是江南地区最为流行的一种旧俗。这种“张节”基本就是一年两次,一次上半年的端阳节,另一次便是中秋节。一般都是小辈向长辈,更有代表性的则是女婿携礼物上门探望丈人丈母娘的一种传统礼节。“张八月半”的“张”,实际就是我们当地方言中看望、探望的意思。这“张节”其实最初是已婚的夫妻,为了报答高堂的养育之恩在每年端阳、八月半前回家探望丈人和丈母娘,后来又发展成准女婿,及其他小辈对长辈,寄亲、师徒之间,乃至亲友之间的相互探望赠送礼物。再后来,这一传统习俗更是被“发扬广大”成利益相关者之间,增加感情、加强互动的一种形式。

“张节”探望感恩戴德,自然是不能空着手去的。不过,“张八月半”与“张端阳”还是有所区别的。印象中“张端阳”要相对简单些,一般来讲粽子家家都是自己裹的,很少有乡下人家把粽子送来送去的。端阳节大抵都是送些咸鸭蛋、皮蛋,及其他一些应季的食物之类。不过“张八月半”的礼物要比“张端阳”丰富得多。每当农历中秋节来临之前,村里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回娘家探望父母双亲及部分娘家的至亲长辈。所带的礼物至少要有两卷﹙盒﹚以上的月饼。(那时,主要是苏式月饼,因油多饼酥易碎,都是用油纸卷着包起来的,一卷月饼最少要包5个,最多可以包10个。)外加红枣、百合、菱角等寓意吉利的食物。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女婿,尤其是新女婿,则还要为丈人再准备两条香烟、两瓶白酒等其他礼品。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年“张节”的“小几样”,早就发展成为了如今的“大花样”。现在除了苏式的、广式的,包装时髦的月饼之外,烟酒茶、滋补品、高档水果应有尽有。“做嗲拿拿噶许多东西?勿要哇!”父母双亲(岳父岳母)一边嘴上责怪着女儿女婿“大手大脚”,一边却笑嘻嘻地伸手接过“大包小包”,心里乐得跟开了花似的。在“张八月半”的人群中,要数准女婿们最为积极,出手也最为大方。如此,无非就是想讨未来丈人丈母娘的欢心,能够早日把新人娶回家里,免得夜长梦多,不过这也属人之常情。

过八月半,儿女晚辈们送上一大堆礼物,是孝心的体现、亲情的回馈。但作为长辈自然也不能照单全收,也要给晚辈们留个面子回个礼,这是最起码的礼尚往来之意。那时候,村里人家给女儿女婿的回礼,除了象征性地收上部分月饼、水果等食物以外,比较值钱一点的礼物,是要回给小辈们的。照例还要动手做上一些锅饼(舌尖上的记忆——锅饼)、米粉(屑)饼、阳蓝头(与锅饼一样都是用面粉、豆油等做成的食物)等新鲜食物让女儿女婿带回家去,回敬亲家及其长辈,寓合家团圆之意,以体现妻子娘家的待人礼数。

中秋饼乡土情。过八月半,最能体现乡土情怀的吃,一定是那块藏在几代人记忆里的“月亮饼”,乡下土话“杜做佬的月饼”。那做饼用的面粉、馅料,乃至烘饼用的油料、柴火都是自己地里长的,不仅新鲜绿色,而且口味纯正。月亮饼好吃,靠的全是技术,费的都是工夫。仅蔬菜从长在地里到变成馅料,需要经过收割、清洗、焯水、剁细、拌匀等好几个步骤,更别说还要剁肉末、发面粉等其他工序。儿时,家里做的月亮饼一般都是青菜和韭菜两种馅料,青菜饼鲜,韭菜饼香。那饼要做得好吃,一要靠馅料,二要靠擀面。拌馅时还要舍得多放肉少放菜,油盐、味精等佐料放得也要恰到好处。两者混合,调料一拌,都能“鲜掉眉毛”。揉面擀皮也有讲究,那和面的水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揉出来的面团既要柔软又要劲道。擀皮、包馅,两只手要协调配合,用双手小心翼翼地将面团胚子压扁(后来是用擀面杖),慢慢铺开成大大的圆月形状,皮薄如纸,馅匀不破,一个漂亮的月亮饼就做好了。做好后的月亮饼放入灶上的大铁锅,用家里新榨的豆(菜籽)油烘至两面金黄,咬上一口,薄脆酥香。

除了月亮饼,有的村里人家还会做一种米粉(屑)饼。米粉饼的形状大小跟现在的苏式月饼差不太多,白白的外表上,点缀着黑黑的芝麻,同样代表团圆的寓意,其做法与月亮饼类似。米粉饼,顾名思义其饼皮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口味则根据各家的喜好,青菜馅、芝麻馅、豆沙馅都是可以的。煎好的米粉饼色泽金黄,鲜香诱人。趁热吃,一口下去,外脆里糯,清甜爽口。那垂涎欲滴的孩子,此时似乎不是在用牙齿咬着吃,而是在用从舌头打滚卷着往下吞。   

旧时,除了“张节”之外,一般家庭是不舍得买月饼回家自己吃的,家里吃的月饼大多是亲戚朋友赠送的,哪里还知道这月饼还有苏式、广式之分。小时候乡下所能见到或者吃到的都是苏式月饼。那月饼有素有荦,火腿的、百果的、五仁的、豆沙的、椒盐的。一律用灰黄色的牛皮纸裹成圆柱形状,上面压着一张正方形的红纸,再用细麻绳扎个十字结拎着,看起来很有面子。

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五仁月饼。打开那油光光的包装纸,一股浓甜的焦香味扑鼻而来,稍稍用力一捏,那酥酥的饼皮就“悉悉嗦嗦”地直往下掉,里面更是有杏仁、桃仁、花生仁、芝麻仁、瓜子仁等五种坚果,还有用蔬果干做成的红丝绿丝,一口下去,脆脆的、香香的、甜甜的味道就直冲心底。拿起月饼还发现,每个饼子的表面还附着一张比饼略小的方形白纸,不知其因。后来读史方知,原来这块小小纸头的背后,居然还留有一段关于常州的历史故事。相传宋代咸淳十年(1274)六月,元兵入侵江南。八月中秋前常州失守,遭受屠城之灾,全城仅剩了十八户人家(十八家村),即为后来的“古村”。为了收复常州,南宋进士,任泉州司理的姚訔与好友陈炤商量收复常州,于是借中秋送月饼之际,在月饼的表面纸上设下暗号:“八月十五杀鞑子(元人被称为鞑子)”,号召人们在中秋节这天统一参加起义行动。城外义军夜袭,城内百姓接应,里应外合,直杀得元军弃城逃窜。后来姚訔被招授为常州知州,陈炤为通判。时至今日,月饼底下仍旧留有一张名为“垫子”,实为“起义传单”的象征性纸条。

那个时候,听到关于月饼的故事很多,但真正吃到的月饼却是很少。亲朋好友送来的月饼,除掉留下几块给家里人煞煞馋(尝尝味道),大部分还是要转手送给其他亲戚长辈。八月半那天,拿出两块月饼来,用菜刀横着竖着切成几小块,放在碟子里,一家人一小块一小块地拈着吃,连那留在碟子里的碎屑,也成了孩子们争抢的目标,最后那装饼用的碟子也被用舌头舔得像洗过了的一样干净。

旧时过中秋,除了“张节”、做饼、吃饼,家家户户还有赏月、祭月的习惯,俗称“拜月亮”,土话称作“拜嬷嬷”。相传在远古时代,天上同时出现的十个太阳,炙烤着大地,使得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这时,出现了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箭术非凡,为拯救苍生,其毅然决然地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照耀人间。这一壮举使其深受人们的爱戴,他也因此得到了西王母赐予的长生不老药。于是,就有了后面“嫦娥奔月”的故事。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后羿的做法,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祭拜月亮,祈求嫦娥保佑家人平安、团圆幸福。从此,八月十五赏月、吃饼、祭拜月亮(拜嬷嬷)等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不过,打我记事起村里人家除了做饼、吃饭,拜嬷嬷的礼俗却很少见到。有的则是懵懂时期的我们两人一对三人一组地,找块空地,搬来砖头瓦片,浇水和泥,搭建房子灶头,炒菜烧饭“过日子”,这样的游戏却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拜嬷嬷”。   

如今的八月半,除了品尝各种口味的月饼,吃几顿佳肴美馔,儿时母亲最拿手的美味——月亮饼也总是要温习一下的。联想到小时候站在一旁看着母亲做饼、烘饼,自己狼吞虎咽吃饼的情景,却常常令我泪盈眼眶。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乡居小唱
寻常日子,清欢有味。透过指间的光阴,淡看流年烟火,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