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走在小区的道路上,忽听得头顶上方响起了一阵“嗡嗡”的电钻声,抬头一看,原来住在楼上的一户居民正在阳台外侧安装金属晾衣架。已经习惯了在阳台上晾晒的我们,一时难以理解,既然住进高楼为什么还要在室外晾晒衣物,一不安全,二不雅观,也有侵犯其他住户权益之嫌。究其根本,可能还是传统晾晒方式作祟,在他们眼里,或许只有暴露在阳光下才算晒过衣服。又忽然想起在乡下时利用竹竿晾晒衣物的日子。艳阳下,一根修长的竹竿,一头搭在高高的围墙上,一头搁在由三根竹竿扎起的三角架上,微风吹过,衣衫飘逸,充满着家的味道,阳光的味道,大自然的味道。
晾衣(竹)竿在我们乡下被称作桁(héng)竿。个人猜想,大概是因为这种竿子相对于其它竹竿来说较长也粗,可与砌房造屋用的木梁(乡下称之为桁条)相媲美,故被称为桁竿。小时候,村里好多人家都拥有一片大小不等的竹园,园里种植的多为燕竹,燕竹竿长体瘦用途并不广泛,其笋期较早,一般都作为早春时节炒菜尝鲜之用。而农家人用作桁竿的竹子,既不同于自家竹园里的燕竹那般瘦弱,也不同于江南山间种植的毛竹那样粗壮,其形态比较特别,一是竹竿笔直材质坚硬;二是表面光滑质感较好,被俗称为刚竹。当年村里人家用作桁竿的刚竹大都是在络上(赶集)时,从街上买来,或者是到种有刚竹的亲友家取来的。据介绍,刚竹除了用于制作晾衣的桁竿外,还可以用来做帐篷、篱笆,以及各种农具柄,亦可作为绿化竹种植。
过去,走进村里人家的堂屋,一抬头总会看见靠墙的一侧有几根长长的竹竿,细的一头搭在隔墙的横梁上,粗的一头穿在墙角的绳套里。一根根淡黄色的老竹相依相偎,与那倚靠在墙角里的竹制三角架(乡下称为“三尖架”)一起,静候着主人的使唤。它们也都从“年轻”苍绿走来,历经四季变迁、风吹雨打,记录着人世间“那些沧海桑田的变化”。那用久了的桁竿,摸起来表面光滑细腻,贴着闻有一股淡淡的竹香味道。只要天气好,它们几乎天天都会随着主人“早出晚归”。
早晨,勤劳的主妇们从门前的河边端回洗好的一大盆衣物,然后从屋里取出桁竿将它(们)一头搭在院墙上面,一头搁在“三尖架”上,用干净的抹布将竿子仔细擦拭干净,而后把衣物一件件对称地挂在桁竿上,如果衣物不多竿子有余,也会将其一件件穿在上面,衣服通常只穿一条袖子,裤子穿上一条裤腿。有时也会将两只衣袖都穿上竿子,那样子好似一个人的上半身被平铺着悬挂在竹竿上一样。如果是宽大的被面(单),展开平挂后则需要用夹子夹住(当年家用的夹子也都是用毛竹或木头制成的)。有时为了稳固,还会找来砖头或石块,用绳子系牢垂直地挂在“三尖架”的中央,以保证“三尖架”不会轻易滑倒,即使风大也很难将其吹翻。
当金色的阳光洒满整个村落,家家户户的桁竿上面早已披红挂绿,各式衣物随风起舞,上面荡着的或是洗得发白的衬衣罩裤、或是补丁各异的旧衣烂衫。春夏之交,尤其是黄梅过后,家里都要把一年四季的衣物统统拿出来,挂在桁竿上晒上几个太阳,以防发霉蛀坏。有时衣物多了,就要同时用上几根桁竿,连续晒上好几天。那个年代里,衣服虽然破旧,但晒起来还是着有许多讲究的。比如,晾上竹竿前,要把衣服再用力拧一拧,防止滴水打湿衣裤,影响他人走路,把衣服使劲抖一抖再穿上桁竿,并用手将衣服扯扯平,同时把领口和袖子也都整理一下,以确保衣物晒干后没折痕不走形;晾晒时通常会把裤子晾在行人碰不到的里侧,上衣等则晾在外侧,并叮嘱自家的孩子,不要在晾晒的裤子底下跑来跑去,以免沾上䀲气影响长个。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人站在太阳下时间长了都能烤出油来,这时候晾晒可以说是最爽的。趁太阳刚刚升起,把一件件衣服挂在桁竿上,即使绞得不是太干,也不用担心,用不了多长时间,那湿漉漉的夏衣就能晒干,洁净干爽,衣服上还会留有一股太阳的气味。其实,夏日里最适合曝晒的应该是越冬的棉质衣物。趁着暑期,把带有霉点或潮味的衣物拿出来挂在桁竿上晾晒,利用紫外线消杀衣物上的霉菌,可有效避免和减少衣物的发霉、发蛀和产生异味。不过,冬天穿的纯棉织物在太阳底下曝晒后是不能直接收进橱柜的,一般都要在曝晒的过程中定时翻身,并用手或木棒轻轻拍打,一来可以有效减少灰尘杂物附着,二来可以增大纤维之间的间隙,有利去除衣物内部的潮气,使衣物变得蓬松透气,即使收进屋后也一定要等到温度降下来以后才能收纳存放。
寒冬腊月,阳光稀少,人们大都会选择在室内或被子里窝着,洗衣晾衣实在是件不得而为之的日常家务。天寒地冻,特别是遇着下雨下雪,湿漉漉的厚衣薄衫,只能晾在室内或者屋檐下架着的桁竿上,不一会儿那处于风口里的衣裳已经与屋檐下那垂下的冰凌(乡下称之为亭独)一般僵硬。好不容易等到出了太阳,家人一起再将桁竿移到太阳底下,趁着阳光正好将衣物慢慢晒干。所以,那个时候村里人家洗被子、床单等大件时,都要挑选阳光充足、天气暖和的日子,晾晒时还要尽量将衣物里的水分拧得很干。彼时都要喊来臂粗力大的人一起上阵,张开双脚,叉着步,弓着腰,两人配合着紧攥被单两头,用力向反方向绞动,直至里面再也挤不出水滴方才作罢,然后把拧干的被单甩一甩扯扯平,搭在桁竿上晾晒。
桁竿可以用来晾晒成套的衣物,也可以用来晾晒被面、床单等大件物品。但碰上小鞋子、袜子、手绢等小零碎就难有用武之地。不用担心,村民们自有智慧。他们从自家竹园里砍来一根稍大点的燕竹,截去下面较粗的部分,留下一米多长的一段竹梢(乡下称竹梢枝),每个竹节上的竹枝在摘去竹叶后也留个十公分左右长的枝叉(丫枝),用根布条系住稍细的一头,晴天随桁竿一起挂在支撑桁竿的“三尖架”上,阴雨天则挂在室内或屋檐下一个能避风雨的角落里。家里那些洗过的鞋袜、手巾、手绢,尤其是有新生儿的家庭那些尿布尿片尽可挂在上面晾晒,不仅可以晾得多,而且收挂也十分的方便。
在乡下桁竿的作用也不仅限于晾晒,在村民们手中,它的作用可以说已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腌菜季里,人们为了被腌的大青菜、雪里蕻等能够快速脱水,都会将拣净的蔬菜一棵棵叉开菜叶,倒挂在直直的桁竿上晾晒,这样做不仅能使晾晒的时间缩短,而且还能避开泥地上那些虫子或污秽的侵扰;腌萝卜干时,桁竿还会被临时用来与其它竹(木)料配合搭成晾晒床架,上面铺上芦箯,趁着太阳高照将腌过的萝卜片从缸中捞出,倒在芦箯上利用风和日照使萝卜薄片大量脱水。那个季节里,村里的房前屋后,乃至自留地里用凳子、木桩,以及桁竿架起的成排晾架上,晒满了红皮白瓤的萝卜片,红白世界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去井里取水用的吊桶时间一长,吊绳难免也会磨(烂)断掉入井中。也不用太过着急,回家拿上一根稍长一点的桁竿,在一头用绳子捆上铁钩,稍稍花一点时间,就可以把吊桶打捞上来;“一年秋意浓,十里桂花香。”桂花开放的日子,每天醒来后的第一口呼吸,便是那随着清冽晨风飘来的桂花香味。每当此时,拥有桂花树的主家自然比乡邻们更为高兴,纷纷喊上家人,邀来邻居,一起参与打桂花。在地上铺满旧被单,扛上长长短短的桁(竹)竿,轻轻地拍打着枝桠,那鲜嫩的桂花就如落雨般飘落下来;每年腊月廿四敬过“灶家菩萨”,家家户户就要开始“掸檐尘”。那负责“掸檐尘”的家人,都会戴上草帽、系上围巾、套上护袖,拿上一根足够长的桁竿,并在桁竿头上绑上一根鸡毛掸帚。然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甚至檐梁、墙壁上的陈年灰垢都要彻底地掸得干干净净,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的到来。
现如今,洗衣晾衣仍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功课”。一阵“叮铃咚隆”的提示音过后,打开洗衣机门,摇下那在阳台上悬着的晾衣架,将洗净的衣物一件件晾晒在衣架上,傍晚时分,再将已经晾干的衣服一件件取下叠好。在村里,家家户户门口或院内那横挂着的桁竿也渐渐被铝合金或不锈钢的晾晒架,甚至全自动衣架所替代,那能上能下,能伸能缩的金属衣架,着实为居家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不过,总归也是有得有失,人们在得到了舒适惬意,轻松自在的同时,却又失去了风的气息、阳光的韵味。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