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学术   体育   2024-08-21 11:08   江苏  

摘要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关键因素,对于加快我国体育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立足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基础,剖析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审视其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路径。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面临创新技术应用不足、数据要素流通受阻、创新型人才紧缺和创新生态系统失衡等现实困境。基于此,提出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速数据要素流通、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完善创新生态系统等推进路径,为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体育产业链;产业链韧性;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文 | 沈克印,曹庆泽

(《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4期)



当前,随着大国博弈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显著加深、以贸易保护与贸易壁垒为特征的逆全球化持续蔓延等风险因素对产业链循环畅通造成威胁,我国对产业链安全及韧性问题愈发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对新变局、新挑战、新要求,营造具备安全可控、畅通稳定和较强抗击能力的产业链,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实践及现阶段发展格局变动,针对新征程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而提出的重大时代命题。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演进,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一,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已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然而,体育产业链安全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面临巨大挑战,“堵链”“断链”和“缺链”风险不断加剧,体育产业链韧性不足这一现实问题逐渐成为制约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兴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为主要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现代化形式,是我国体育产业链应对外部风险冲击时增强抵御能力与恢复能力的主要途径与关键抓手。据此,本文在界定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链韧性概念的基础上,剖析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审视体育产业链韧性提升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推进路径,旨在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及实践指导。



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基础

  

1.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要求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生产力是生产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财富的能力,包括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所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依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形态变迁的根本动力。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现代化应用与发展,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为引领实现突破的生产力,是一种具备高效能、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新质生产力主要由“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构成,彰显了生产力的新形态和新质态。  

新质生产力作为信息化、数智化社会背景下生产力的高级形态,随着科技创新的提质增速和高端产业的勃兴而显现,具有一系列鲜明特征。  

一是动力来源的转变。新质生产力发展驱动力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转变,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二是发展速度的加快。得益于新一代数字技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智造等领域的突破,极大地缩短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周期,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灵活性。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跳跃式增长,生产力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三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既追求经济效益健康发展,也强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质生产力通过采用新能源、循环经济、绿色技术等方式,使得生产力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消耗型、环境破坏型模式,转变为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是目标旨归的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旨归从单纯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转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更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不断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1.2 体育产业链韧性的内涵特征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目前学界对产业链的定义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所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演进,产业链概念逐渐扩展到体育领域,不同学者对体育产业链概念界定有一定差异:邵桂华提出体育全产业链系统包括主链、辅链和链接因素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与循环运行;马培艳则定义体育产业链为基于一定逻辑关系与时空分布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结构,强调体育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上中下游直线型关系不同,是以体育表演业为核心的发散式结构。综合来看,体育产业链是以体育为核心,通过各类体育产品及服务的产生、流通和消费,连接起从体育人才培养、体育赛事组织到体育媒体传播、体育用品制造等多个环节的价值链,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动态互动、价值增值和跨界融合特征。  

“韧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意为“恢复到原始状态”,表示系统或个体在面临干扰后恢复其原有状态的能力。近年来,韧性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工程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在产业经济学中形成“产业集群韧性”“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等相关概念。具体而言,产业链韧性可定义为在遭遇内外部挑战与风险时,产业链所展现出的系统稳定性、抵御断裂及冲击反应的综合性能。在体育产业方面,体育产业链韧性是指在遭受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环境冲击等外部干扰及内部挑战时,维持自身核心功能和结构稳定,有效防御“脱钩”“断链”风险和快速恢复产业链价值的能力。  

体育产业链韧性区别于其他产业链,呈现出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灵活高效的动态调整能力。体育产业链的运作易受到体育赛事、季节性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影响,体育产业链能够在短时间内重组体育资源并调整赛事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及外部环境改变。第二,高度的情感连接和品牌忠诚度。体育消费者通常对特定的运动项目、队伍或运动员具有深厚的情感连接和品牌忠诚度,这使得体育产业链在面临外部风险时能够快速建立保护机制。第三,多样化的收入来源和创新模式。体育产业链通过体育赛事运营、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旅游等多种方式实现盈利,具有多样化收入来源。此外,体育产业链在数字化方面创新能力较强,虚拟体育赛事、电子竞技等新兴领域的发展为体育产业链韧性增强提供了新动能。第四,广泛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体育产业链能够利用体育在全球范围内独有的社会和文化吸引力吸引国际投资与合作,提高自身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韧性。

1.3 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剖析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链不断遭遇外部风险冲击。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增速明显放缓。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19年,体育产业总规模涨幅达到72.35%,体育产业增加值涨幅达到104.72%,2020年总规模较2019年下降7.2%,增加值下降4.6%。尽管近几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产业总规模增速有所回升,但总体仍未达到预期。在此现实背景下,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助推体育产业复苏回暖、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方面展现出显著效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主导体育产业技术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增强体育产业链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变革的不断加快,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主导体育产业技术升级。譬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于虚拟赛事与互动训练系统,在革新体育赛事转播方式的同时增强观众体验感。另一方面,数字经济驱动体育产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促使体育产业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体育企业能够利用数字工具及数据分析系统监测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减少不确定因素,有效增强体育产业链对外部冲击的抵抗力。

第二,新质生产力通过数据要素加快体育产业信息传递与资源重组,有助于增强体育产业链恢复力。一方面,数字化工具和平台能够加强体育产业链内信息流动性。利用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体育企业能够实时收集大量多样化数据,确保信息时效性和准确性,从而在应对外部干扰时能够迅速作出响应,恢复基本生产和服务。另一方面,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帮助体育产业链精准识别资源配置的优势与不足,在体育产业链受到冲击后快速实现链内资源配置最优化重组。

第三,新质生产力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体育产业知识创新与政策制定,有助于增强体育产业链创新力。一方面,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体。体育产业组织通过完善运动科学、体育管理等领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与体育科研机构、体育高等院校、体育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关系,能够有效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涵盖能够进行创新管理、制度设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高素质人才通过对最新市场趋势的预测研判,能够为体育产业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体育产业政策创新,以更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第四,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体育产业市场拓展与产业融合,有助于增强体育产业链融合力。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催生多元创新主体。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相关产业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形成复合型产业生态,有效提升体育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与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强调合作、开放与共享的创新模式,能够集聚多方力量,推动技术创新和应用,加速体育产业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体育产业通过开放创新平台,吸引更多创新资源与创新人才参与,这有助于构建开放式创新环境,提高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力,进而提升体育产业链创新力。


2 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


新质生产力能够从科技创新主导产业升级、数据要素优化产业资源配置、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增强体育产业链抵抗力、恢复力、创新力与融合力,通过“强链”“固链”“延链”“补链”四项机制达到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效果(图1)。
       


2.1 “强链”:科技创新主导体育产业升级,增强体育产业链抵抗力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其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通过引领科技新范式的深刻变革主导体育产业技术升级,进而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体育产业链抵抗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  

一方面,科技创新助力体育产业技术升级。新质生产力内含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能够补齐体育产业技术“短板”,突破体育产业技术“卡脖子”环节,优化体育产业产品及服务质量,顺应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加快了我国体育产业传统技术升级步伐,不断强化技术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首先,科技创新有助于运动训练技术实现升级。训练团队利用穿戴式设备实时监测运动员生理参数(如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利用健康监测技术预测运动员伤病风险,为运动员提供个性化、科学化训练方案。研究团队通过对运动员技术动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合理优化运动员技术动作,提升运动员训练表现。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赛事管理技术实现升级。赛事组织方能够利用数字化赛事管理系统管理赛程、票务等信息,有效提升赛事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虚拟现实(VR)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观众提供沉浸式观赛体验,增加观众观赛互动感与参与度。最后,科技创新有助于体育市场营销技术实现升级。体育企业能够通过对消费者数据进行分析,精准定位品牌目标市场,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利用搜索引擎营销(SEM)、搜索引擎优化(SEO)、内容营销、社交媒体营销等数字工具提高品牌曝光率。譬如,斐乐(FILA)品牌通过腾讯有数等工具建立消费者数据池,将线上旗舰店粉丝和门店客户数据联动,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和文本分析技术进行综合分析,深度挖掘消费者数据价值,并将其数据分析结果纳入产品决策过程。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主要包含要素数字化、过程数字化以及产出数字化,体现在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全过程中。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加速渗透体育产业领域,推动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供给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体育产业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数据+算法+算力”成为体育产业价值链新高地。首先,要素数字化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技术优化体育产业链资源配置,提高体育产业资源利用效率,利用数字技术全方位改造传统体育企业,推动体育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组织架构数字化转型等。譬如,2022—2023年雪季,新疆泰旅集团通过建设综合管控中台,对滑雪场进行实时数据遥感和大数据分析,集团旗下三大滑雪场相较于上个雪季收入增长73%。其次,过程数字化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撑。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技术对体育服务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供给、销售等业务流程进行智能化改造,有效减弱危机在体育产业链上的传导。过程数字化通过对传统体育产业链的重构与解构,合理优化体育产业链布局。数字技术连接产业链上中下游环节,能够快速应对外部风险对产业链上各环节造成的冲击停摆,增强链上其他环节抵抗风险能力,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提高产业链整体运行效率。最后,产出数字化是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导向。产出数字化体现在体育服务模式创新和体育产品的智能化上,旨在通过数字技术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与商业价值。譬如,浙江省通过自主研发“环浙采集”APP及SAAS数字平台,解决“环浙步道”规划中路名指向、定位编码、标距里程、海拔高程等多项难题,助力户外运动产业发展。


2.2 “固链”:数据要素优化体育产业资源,加强体育产业链恢复力


数据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数据要素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高效融合协同,渗透体育产业生产、流通、分配等多个环节,显著促进体育产业生产资料提质升级,优化体育产业资源配置,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体育产业链恢复力。新质生产力通过发挥数据要素的显著乘数效应和创新引擎作用,提高体育产业链上信息传递速率,提升体育产业链资源重组效率,进而加快体育产业链遭受风险冲击后的恢复速度。 

一方面,数据要素打破生产要素时空限制,提高体育产业链信息传递速率。数据要素成为产业链上各体育企业之间信息与知识交流分享的流通媒介,有效提升体育产业链对外部冲击的响应速度。首先,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多场景维度和多主体复用等特征,数据要素能够突破体育产业传统生产时空限制。借助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数字技术,数据要素能够实现信息、知识等要素的高效共享与传输,打破依赖分工、区域、交易成本的原有体育产业链边界,创造多样化体育产业价值增量。数据要素的商业化开发能够拓宽体育产业生产要素范围,在体育产业领域内形成数据服务、数据产品和数据应用等新兴数字业态。其次,数据要素嵌入体育产业链显著促进链上企业间信息互通。得益于要素信息化和数据化,体育产业链中不同体育企业间产品生产、分配和销售环节能够实现高效连接,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更加便捷、信息传递更为流畅。高效率的数据流通机制能够使企业在遭遇外部冲击时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加强体育产业链的风险应对能力和恢复能力。最后,数据要素降低产业链上企业信息获取成本。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有助于提高体育企业信息获取能力,破除“信息孤岛”。公共数据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帮助体育企业精准制定决策,提高风险应对能力。譬如,阿里巴巴公司利用阿里云最新云端技术为2024年江原道冬青奥会票务系统提供网站搭建、云服务、现场票务运营等全链路票务服务。  

另一方面,数据要素融合协同传统生产要素,提升体育产业链资源重组效率。数据要素具有多元性、依赖性、强渗透性等技术特征,通过渗透融合传统生产要素,优化体育产业生产要素组合结构,提升体育产业产品质量与生产潜能。首先,数据要素融合协同劳动力资源,激发劳动者数据思维,提升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数字化平台能够为从业人员提供时效性强、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保障从业人员能够接触与时俱进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通过建立线上交流平台,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分享工作经验、协作解决问题,提升从业者应对风险能力。其次,数据要素融合协同土地资源,促进体育场馆智能化水平提升。通过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体育场馆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场馆运营管理也可实现数字化。最后,数据要素融合协同资本资源,促进体育产业商业模式升级。数据分析技术为体育产业投资者提供深入的市场洞察和消费者行为分析,帮助体育企业管理层进行更为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投资决策。在面对外部风险冲击时,体育企业能够发挥其特有的粉丝经济效应,利用体育明星的影响力,对粉丝偏好行为进行分析,研发设计粉丝专属商品,开发粉丝社区,进而提升消费者品牌忠诚度。


2.3 “延链”:高素质人才推动体育产业创新,提升体育产业链创新力


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人才不仅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者,也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素质人才通过对前沿科技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应用,推动高技术化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创新,从而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和产业的全面升级。高素质人才具有高水平创变思维、复合思维和技术思维,能够快速适应新一轮技术变革,利用知识技能驱动体育产业升级与技术突破,推动体育产业知识创新。同时,高素质人才不仅是体育产业创新的主体,也是体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参与者,能够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提升体育产业链创新力。  

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推动体育产业知识创新。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者主要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相较于传统劳动者而言,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更先进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首先,高素质人才能够在体育科技领域研发新技术。通过新技术开发新型体育设备和训练工具,提升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和竞技水平,也为运动爱好者提供更优质的体育锻炼服务。譬如,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发团队天翔睿翼运用远距离大范围动捕技术,准确采集运动员训练数据,对苏炳添等国家田径队运动员的精准运动数据进行分析整合,提升运动员训练水平。其次,高素质人才能够拓展体育知识边界并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高素质人才通过开展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不断拓展体育科学的知识边界,创新体育理论与方法论。通过对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经济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为体育产业提供前沿理论指导。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高素质人才将国际先进的体育科学理念引入国内,有效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高体育产业链创新力。最后,高素质人才能够推动体育教育培训和人才培养进程。高素质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培训行业中,通过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高体育教育培训质量。同时,高素质人才通过传授自身专业知识,培养新一代体育产业劳动者,持续为体育产业链发展输送关键人才。  

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推动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体育产业相关政策能为体育产业链创新发展提供方向指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励体育产业各类主体加快创新,促进体育产业链创新升级。首先,高素质劳动者深入研究政策需求,为政策制定提出建议。高素质人才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深入研判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需要政策干预的相关领域,最大化规避体育产业外部风险,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同时,高素质人才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具有前瞻性与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解决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其次,高素质人才通过对经济、社会、科技等多维度因素的深度挖掘,评估体育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为体育产业政策调整优化提供现实依据,确保政策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高素质人才在体育产业政策执行和监管过程中,可以及时提出政策执行策略、优化监管流程,利用新技术手段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和精准度,确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2.4 “补链”: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体育产业融合,提高体育产业链融合力


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将体育产业的资源要素流转、多元利益主体、拟合形成的平台项目和产业集群视为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与自然种群,以维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运转为目标,实现体育产业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催生多元创新主体,推动技术创新方式逐步向网络化、共享化、协同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促进虚拟与实体创新主体间的有效连接,为体育产业构建一个开放、协同、共生的创新环境,提升体育产业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能力,推动体育产业市场的拓展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拓展体育产业市场。在新型创新范式下,体育产业链各主体连接方式、协作内容均发生转变,产生外溢扩散的技术创新效应,孵化新型产业组织和市场,有助于提升体育产业链创新能力。首先,创新生态系统激发技术创新,为体育产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拓展体育产业市场范围。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共同开发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丰富消费者购物体验,为体育消费市场开辟新的空间。其次,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体育消费升级,拓展体育产业市场。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体育企业通过深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及时洞察消费者诉求,引导消费者形成新消费习惯。《2023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显示,2023年上海举办的118项体育赛事带动相关体育消费37.13亿元。同时,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体育企业通过持续的市场调研和产品迭代,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体育产品和服务的追求,促进体育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最后,创新生态系统帮助体育企业发现新的效益增长点与差异化竞争优势。体育市场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体育企业在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上不断创新,通过故事化、体验化等营销手段,丰富体育产品内涵,吸引更广泛客户群体,增强品牌吸引力与市场影响力,从而有效拓展体育市场。  

另一方面,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体育产业跨界融合。在新兴数字技术作用下,数据要素、数字化劳动力改变了体育企业的规模、层级和边界,使体育产业链同其他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间联系方式发生转变,产业链边界被打破,形成以体育产业为主体的新型产业融合创新网络。首先,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并孕育新业态。创新生态系统加速传统体育产业链解构与重构,通过技术交流、多元化策略设计等方式推动体育产业链与其他产业链相互渗透融合,提升体育产业链融合力。同时,体育产业跨界合作有助于形成体育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提升体育产业链整体创新能力。其次,创新生态系统促进体育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体育产业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通过整合教育、培训、科研等资源,推动体育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服务创新,形成人才培养与体育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生态。最后,创新生态系统激发体育产业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医疗卫生领域开展跨界合作,推动体育“+旅游”“+文化”“+教育”“+平台”等跨界融合,释放市场活力,打造更为多元的体育生活化、社交化、消费化新场景,提升体育产业链融合力。譬如,以“村BA”“村超”为代表的乡村体育赛事对乡村经济拉动作用明显,贵州省台江县一年内(2022—2023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3亿元。



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现实困境


3.1 弱链之困:创新技术应用不足导致体育产业链不强健


一方面,创新技术应用分布不均衡易导致体育产业链结构失衡。新质生产力催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体育产业链生产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环节进行赋能,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巨大潜力,但创新技术在体育产业链中的应用呈现明显不均衡性,影响体育产业链发展动态与韧性。以人工智能产业为典型代表,中国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次数和融资额最高时分别占到全球的30%和50%,而体育科技企业融资次数和融资额在全球占比均仅为10%左右,这反映出科技创新在我国体育领域渗透过程中应用较弱,体育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变革较为落后。首先,创新技术在体育产业链中分布呈现领域不均衡。体育产业包含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竞赛表演业等多种业态,创新技术在赛事组织、体育产品研发方面应用较广,在运动员训练和体育设施管理等领域的技术应用则相对滞后。其次,创新技术在体育产业链中分布呈现地域不均衡。受地区发展差异影响,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体育产业政策环境相对优良,更易吸引高新技术企业,从而促进当地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最后,创新技术在体育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中应用分布不均衡。创新技术主要集中于中下游企业,而涉及原材料供应和初级加工的上游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资金投入有限,难以承担大规模技术改造和创新研发,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  

另一方面,创新技术链上转化困难易导致体育产业链价值匮乏。创新技术作为新型劳动工具,必须与丰富的应用场景融合才能创造价值,创新技术在体育产业链上的扩散与融合是应用的前提。我国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相关研究显示,在每年取得的近千项体育科技成果中,只有20%左右的成果转化,其中形成产业规模的只有大约5%。首先,创新技术在体育产业链上的扩散存在障碍。创新技术从产业链源头向各环节传播过程中,由于链上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体育企业往往缺乏足够信息来评估创新技术可靠性与效益,易形成技术壁垒。其次,创新技术在转化过程中存在兼容性与适应性问题。体育产业链上不同企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需求和应用场景,部分技术开发者缺乏对体育产业专业需求的深入理解,阻碍创新技术转化与应用。此外,创新技术往往以专利、版权等形式进行保护,高昂的技术许可费用加深了低资源体育企业获取新技术的壁垒。最后,创新技术转化成功与否取决于目标用户群体的接受与否。体育产业中各群体对创新技术的感知态度和接受程度不尽相同,而技术发展需要用户的积极参与反馈作为数据支撑。然而,体育消费者往往对创新技术缺乏信任,这使得体育企业在创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协调成本增加,难以形成企业与消费者互利共赢的有效价值共创。


3.2 断链之患:数据要素流通受阻导致体育产业链不稳定


一方面,数据要素引领科技创新潜能受限。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为1.75,相较于2012年提升了0.09,其中第三产业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力量。尽管数据要素被视为推动体育产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但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多重制约。首先,以数据要素作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化模式未完全形成。在体育产业中,数据要素驱动科技创新潜力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此外,在各利益主体间数据信息共享与处理过程中,还存在系统性机制障碍。其次,体育产业数据收集、分流与共享过程面临诸多阻碍,“数据孤岛”现象进一步限制了体育企业对数据深层价值的挖掘和应用,影响了体育产业链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此外,体育产业在数据资源的挖掘、开发及吸纳方面能力亟须加强。目前,数据资源与体育产业实体经济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数实融合”的滞后性进一步阻滞了体育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限制了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的培育与发展。  

另一方面,数据要素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与不充分的问题。随着体育市场对数据要素需求的快速增长,数据开发与应用深度和规模均在不断扩大。然而,在规模化应用以及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数据要素发展面临多种挑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体育产业链中的有效应用。首先,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且应用程度不深,体育赛事的数据采集、流通、扩散以及应用缺乏有效支撑载体,其赋能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受限。其次,高质量体育数据存在供应不充分、分配不均匀、共享不通畅等现实问题。《数字化采购引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有79%的中小企业仍处于数字化水平较低的初级探索阶段。中小型体育企业“用数难”“用数门槛高”等问题尤为凸显,这些问题日渐成为阻滞中小微体育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降低了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效率。最后,随着数据要素逐渐渗透体育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数据隐私泄露和数据窃取等问题加剧,在威胁体育企业信息安全的同时,对体育产业链稳定性构成挑战。数据安全与数据治理重要性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同时,“数字鸿沟”与“数字贫困”等现象日益显著,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差距以及城乡、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3.3 短链之障:创新型人才紧缺导致体育产业链不完整 


一方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人力资源是新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要素,《体育强国建设人才规划(2023—2035年)》指出,要充分发挥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牵引作用,培养更多“高精尖”人才,打造支撑体育强国建设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当前我国体育领域“产学研”脱节问题凸显,《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数字人才总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仍需完善。首先,教育体系与体育产业实际需求脱节。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体系中实践环节不够充分,教学课程缺乏体育领域前沿科技内容,人才培养和价值激发过于聚焦基础研究,在体育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创新性不足。其次,体育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较为单一。体育产业链具有复杂性特征,这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背景。最后,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体育产业链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当下我国体育产业国际化教育体系和体育人才国际交流项目相对有限,降低了体育产业创新型人才的全球竞争力。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行业吸引力不足。人才是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创新型人才通过知识分享、创造和应用,为体育产业链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为718.6万人,距《“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到的2025年从业人员超过800万仍存在一定差距。首先,体育产业薪酬水平相较于科技、金融、医药等行业波动较大,体育产业链上企业收入结构存在局限性,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尤其是体育赛事企业收入具有较强赛事依赖性,足球俱乐部成绩高低影响门票销售、品牌赞助与转播权等多方面收入来源。譬如,2024年1月C罗中国行比赛延期,退票人数达6万人,退票金额近2亿元。其次,体育产业投资回报机制不够完善,体育产业的投资风险相对较高,经济效益和资金投入相比其他高科技行业较低,且回报周期较长,这不利于创新型人才职业发展。最后,体育产业内部资金分配不均衡,加剧产业结构僵化。体育产业中资金主要集中在少数传统领域,新兴领域如训练科技、智能穿戴设备和数字化体育服务发展部分受限,这会显著降低创新型人才吸引力,导致体育产业链不完整。


3.4 缺链之难:创新生态系统失衡导致体育产业链不健全 


一方面,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受市场环境影响。体育产业创新系统包含多个创新主体,基于其拓扑结构特征,链上各主体均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而影响体育产业链整体结构,导致体育产业链不健全。首先,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合作机制失衡。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完善竞合机制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前提,创新生态系统中体育产业链各主体均从单线竞争转为双线竞合。在体育消费市场激烈竞争刺激下,体育产业链上企业难以找准并控制好自身生态位,系统边界无法得到有效拓展。其次,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共生机制失衡。协同共生在市场机制调节下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主体交互的基本法则,体育产业通过与文化、医疗、旅游等产业加速融合完成自身业态创新升级,通过与内含创新链的融合发展对体育产业链条进行加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全球体育产业链出现断裂迹象,体育企业难以通过协同共生机制实现体育营销模式创新,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受阻,体育产业链条难以得到延伸。最后,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扩散机制失衡。体育产业链不断推进创新结构扩散,在资源要素流转过程中实现创新技术动态演进。外部市场风险冲击会削弱龙头企业、创新企业对中小型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延缓中小型企业模仿速度,降低创新扩散效应。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受政策环境影响。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仍处于构建初期,政府效用被摆在突出位置,政府从“可为”“应为”“能为”三个层面构建中央与地方连接的多层级政策体系框架,为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提供方向指引。从系统论角度出发,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其协调保障机制受政策环境影响较大。首先,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与实施缺乏协调性。政策协调性不足导致创新生态系统中资源浪费和政策目标之间冲突等问题产生,阻碍体育产业的整体创新和发展。譬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体育场馆等健身场所的水、电、气、热价格应按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执行。但实际上,健身场所多为租赁商业用地,实行商水商电标准,缺乏地方部门的联动及配套政策,因此,优惠政策难以完全实施。其次,体育产业政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缺乏有效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法治保障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机制的不健全与执行力度不足,直接影响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活力与竞争力。最后,体育产业缺乏跨领域政策整合。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涉及多部门多领域,体育产业政策须促进不同部门间沟通与协作,打破资源整合壁垒,形成协同共生效应,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体育产业政策面临跨部门整合不足等问题,各项体育产业政策分布于不同政府文件且形式多样,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未形成一致的激励政策管理体系。此外,政策描述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具体落实措施,影响预期成效及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效能。



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推进路径


4.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为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开拓“强链”场景


一方面,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为体育产业链“强链”提供源头活水。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创新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关键在于形成强有力的创新供给能力。一是要提高区域体育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区域创新协调机制,促进区域间技术与资源共享,持续加大体育领域科技研发投入,吸纳聚集创新资源,构建以体育企业为主体、以体育消费市场为导向,灵活化、便捷化、高效化的体育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体育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二是要提高体育产业技术引领能力。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聚焦体育产业创新关键领域和“卡脖子”技术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技术在实现体育产业链各环节安全可控过程中的作用。连接体育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体育企业,共同开发适用于体育产业的技术解决方案,力争在体育关键领域取得一批前沿性科技成果,切实解决创新技术在体育产业内应用不充分问题。  

另一方面,释放科技创新乘数效应,为体育产业链“强链”提供强劲动能。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通过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为体育产业链注入“新鲜血液”。一是要有力牵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有机耦合,围绕体育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通过科技和其他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成果转化,推动体育产业创新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一体发展,不断提升体育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二是要聚焦体育领域创新,鼓励体育产业链各类创新主体跨界交叉集成创新,放大科技创新效应,在业态、模式、组织、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大胆探索,塑造体育产业创新的新优势。三是要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大对体育产业链上的科技创新成果的金融投资。坚持以支持科技创新活动为主,围绕体育产业链、创新链部署资金链,推进体育金融市场数字化发展,建立相关体育资产信息数据库,打造区块链金融平台,健全完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为体育产业链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4.2 加速数据要素流通,为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夯实“固链”基础


一方面,加快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数据要素作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在激发体育产业链各环节潜能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数据要素观,推动数据要素价值的衡量、交换和分配,支撑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激发产业链各环节潜能,以价值链引领产业链、创新链。一是要建立健全高效的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制度,破除体育产业领域内数据垄断和“数据孤岛”现象。制定完整的跨产业链主体、跨产业平台数据交互规则,促进不同体育产业链主体间数据共享与交换,增强数据要素的透明度和可访问性。重构产学研主体间沟通协调机制,打通沟通渠道,破除不同体育产业链主体间数据信息交流壁垒,实现数据资源最大化利用。二是要加速发展数据要素驱动的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应用模式。基于体育产业的现有基础条件和数据禀赋,充分挖掘并释放数据要素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潜力。深化数据要素与体育产业融合创新,通过推动体育产品个性化、体育生产智能化、体育服务网络化等体育新业态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空间,推动体育产业业务流程的全链条数字化,实现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另一方面,夯实数据要素市场开发基础。加快数据要素产业化、商业化与市场化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系统开发数据要素潜力,将数据要素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推进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途径。数据要素为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提供强大支撑,集中体现为数字技术贯穿体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扩大了体育产业供给侧生产边界的同时,激活了体育产业需求侧消费潜力,高效达成体育产业链供需匹配,进而夯实体育产业链基础。一是要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如5G、物联网、区块链等。重点布局云平台、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构建覆盖体育产业东中西部高效互补、协同联动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全方位、多层次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间体育产业合作与资源共享。二是要增加体育市场数据要素供给,重点扶持“专精特新”体育企业。强化“专精特新”体育企业作为体育产业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鼓励中小型体育企业聚焦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积极引导“专精特新”体育企业挖掘自身优势,着力围绕主业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推动中小型体育企业在体育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的转型升级。增加体育市场数据要素有效供给,为体育产业链抵御外部冲击、分散链内压力传导、实现自我修复和稳定运转构筑多维安全防线,夯实“固链”基础。

4.3 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为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厘清“延链”思路


一方面,聚焦高素质人才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素质劳动者是能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技术具身性人才。人力资本跃升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基础,人才优势是形成产业优势的前提,应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充分发挥高素质劳动者对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一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高素质劳动者培育与体育产业链布局同步规划。围绕体育产业链中亟待解决的断点、堵点、难点,实施更加合理、积极、开放的人才培养政策,聚焦体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等重大科技方向选拔和培养人才。二是深化高素质劳动者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围绕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与体育产业链结合度较高的先进技术领域,加强相关技能人才培养,加大对体育产业各业态核心技术领域紧缺人才的扶持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与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结构全方位衔接,鼓励高素质劳动者构建信息化、数智化体育产业链,助力体育产业链“延链”升级。  

另一方面,推动产教供需双向联通。高素质劳动者培育突出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将体育产业需求、核心技术问题以及实际案例引入教学内容中,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体育人才,推动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一是要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新格局。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教育专业设置,形成紧密衔接体育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要大力支持体育产业链上游主体制定产教融合工作方案。通过构建体育领域科技创新人才集聚机制,提高科技人才创新集聚度。同时,丰富产教融合办学模式,鼓励专业体育院校协同当地体育特色企业,共商共建运动医学实验研究中心、体育用品科技创新中心等孵化平台,促进体育产业链和教育链有机衔接。

4.4 完善创新生态系统,为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提供“补链”支撑


一方面,健全体育产业链图谱。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与扩散过程是传统体育产业价值链向价值网络演变的动态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对传统体育产业价值链进行生态化改造,需要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达到群落稳态。体育产业链图谱是分析体育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趋势的有力工具,能够识别体育产业链各环节的空白点。一是强化体育产业创新协同机制。优化体育产业链内部研发、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有效关联,横向与纵向拓展体育产业链空间,加快“体育+”新业态创新升级,丰富体育产业结构内容。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构建协同高效、安全弹性、系统完善的现代化体育产业创新协同机制。二是推动体育产业“四链”深度融合。体育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协同投入,与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的程度直接关乎体育产业链韧性的强弱。通过优化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政府应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大体育相关领域研发投入。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体育产业人才吸引政策,鼓励海外人才回国,促进高校与体育企业间人才流动。三是建立体育产业链“链长制”。要解决系统中体育产业链集聚效应低的问题,必须以体育企业需求为中心补链、强链,建立“链长制”,发挥“链办”协调作用,推动“链主”和大中小微企业实现融通发展,结合区域优势形成体育产业集群生态圈,提升体育产业链配套能力,为体育产业链提供“补链”支撑。  

另一方面,加强体育产业链创新制度保障。近年来受全球产业链断链危机影响,部分国家产业链本土化、区域化趋势明显。为更好应对和引领大变局,应加强我国体育产业链创新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快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政策举措,体育产业链上资本、产品、服务和数据等要素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的高效流动与集聚,大规模市场优势可为国内大循环和吸引国际循环提供强大的体育消费驱动力。二是建立健全创新成果保护机制。持续完善体育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专利法、体育商标法、体育赛事法等,依法平等保护体育企业产权,切实维护创新者合法权益。加强对体育产业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贡献激励等监督激励机制,对体育产业链各环节实施监控,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等实行包容审慎监管,鼓励体育企业家敢创新、能创新,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体育产业营商环境。


结语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链历经新冠疫情和重大体育公共安全事件等外部风险冲击后,逐渐呈现“韧中有脆”趋势,体育产业链“断链”风险日益加剧。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产业链现代化的根本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数据要素、高素质人才与创新生态系统等机制,深度赋能体育产业链提升抵抗力、竞争力、创新力与融合力,进而加强体育产业链韧性。在剖析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基础上,明晰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存在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推进路径,以期为推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进程、加快建设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原文刊登于《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4期,已于中国知网发布,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沈克印,曹庆泽. 新质生产力提升体育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J]. 体育与科学, 2024, 45 (04): 1-11+31. 



往期回顾 

新刊速览 | 《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4期

佳文导读|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用品贸易竞争竞争力比较研究——兼论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用品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

本期推荐| 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史料分享| 葛雷在中国(1920—1927)——对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体育部干事葛雷的历史考察

佳文导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国际形势与应对方略

重点推荐| 职业足球俱乐部重整机制研究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体育与科学
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杂志载文及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