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整体视角,通过对新阶段体育产业供给与需求、主体与结构、组成与模式转变的探讨,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本文认为,第一,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发展时,需同时把握体育供给与需求双向升级的节奏,兼顾网络技术普及、消费主体多样化中的体育需求增长,以及国家保障、全球化、现代化、协同化作用下的体育供给更新。第二,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是多维度的,认识到体育产业结构与主体定位是多方面的。体育产业不但在传统与新型产业连接、因地制宜的产业异质性挖掘、产业链创新建构、产业知识再生产中实现了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体育产业空间重置,而且在多主体定位调整与创新合作中实现了经济价值、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第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既是促进体育产业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也是促进殊途同归的体育产业新模式建构过程。即便体育产业内部构成复杂,不同体育产业组织因客观或主观原因发展未能统一步调,但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都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 供给;需求;结构;主体;共同体;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
文 | 袁雷,李思颖
(《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4期)
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于黑龙江调研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既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创新发展,也是对高质量发展的回应。伴随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的论述,及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的表述,可知,新质生产力在我国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智能时代,以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整体所需,也成为经济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开发好与利用好新质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同样是新阶段体育产业所需。 回顾体育产业发展历程可知,其作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在国家中的经济地位经历了从边缘到支柱的转变。目前,国际上已有部分发达国家将体育产业视为最有效的经济来源之一,同时将之视为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启体育职业化改革以来,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较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情况仍有一定差距,但结合近年体育产业统计数据来看,我国体育产业也呈现出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转型的趋势。伴随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我国体育产业向国民支柱性产业转型中将打破既有行业、信息、资源壁垒,实现综合性更高的产业体系建构。由此在基于新质生产力思考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时,便不能从单一行业领域视角观察,而需从多维视域观察。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思想,在基于新质生产力思考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时,还应关注体育产业发展的连续性、异质性。鉴于理解体育产业发展的综合性、连续性、异质性均需统摄全局的观察,也为了更全面地把握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本文从整体视角,通过对新阶段体育产业供给与需求、主体与结构、组成与模式转变的探讨,分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其间,不但产品供给效率快速提高,而且大众消费需求逐渐增加。基于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了解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发展情境的重要切入点。本部分将通过对现代化背景下体育产业供需双向升级的探讨,来把握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情境。
1.1 与日俱增的体育需求
在中国社会发展中,虽然体育的存在历史悠久,但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不像经济、政治等那么稳定,而是常常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政治引导、社会发展情况有关,也与文化观念有关。封建社会时期,除却平复社会动荡等的需要,统治阶级为维护政权稳定,长期宣传与践行重文轻武的观念。由此,在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中,我国大众的体育认知和认同度也并不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在国家号召、经济水平提升下逐渐得到缓解,但过程的艰辛也不容忽视。其间,传统的体育认知仍影响着大众行为。一方面,大众在精力与资源有限时对体育活动、谋生活动进行主观的优先级划分,认为体育是“有闲”活动,而谋生是必须活动,谋生活动先于体育活动。另一方面,大众将体育视为玩乐活动,在“业精于勤荒于嬉”“读书改变命运”等话语宣传中更看重文化学习。受此刻板印象影响,我国体育活动并未实现规模化开展,体育消费需求不高。这种情况在网络技术推广普及后发生了改变。回顾历史,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动互联网行业发展与体育市场化改革,为我国体育发展掀开了新篇章,也使我国体育产业迎来增长拐点。大众在日益加速的信息交互中,逐渐打破对体育的刻板印象,也逐渐提升了体育消费需求。以此为背景,体育产业发展也得到了快速推进。 通过对我国体育发展的简单回顾,可知,体育产业发展同体育消费需求密切相关,而体育消费需求又同外部环境和消费主体密切相关。在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把握外部环境与消费主体转变下的体育需求,也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一方面,网络技术普及应用下的体育需求增加。2020年以来,随着“居家科学健身”的兴起,大众身体认知呈现技术化、理性化与符号化转向,可见网络技术在提升与满足大众体育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伴随网民数量增加以及网络在获取信息渠道中地位的提升,大众体育需求表达和满足路径进一步拓展。当网络成为体育产业回应体育需求的平台,也成为收集整理体育需求的平台,信息要素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彰显。聚焦当下,消费主体多样化下的体育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长期以来,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使文化在代际传递中得到了较为稳固的传承,但随着社会变迁、人口流动、信息交互的加速,这种稳固逐渐被打破。伴随代际文化认知与行为选择的差异性凸显以及新圈层涌现,体育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进而影响了体育产业发展。具体表现为,第一,代际差异化偏好,促进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品质生活是大众的普遍追求,但不同年代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生活需求和体育偏好。例如,在体育参与中,相较于中老年人在传统社会空间中成长,偏好“线下”开展的广场舞、太极拳等体育活动;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Z世代”,对“线上”体育有着更高和更强的包容度、参与度。当“Z世代”成为现代体育迷时,无论其对“线上”“线下”体育的共同接纳,还是其寻求悦己体验、关注社交属性、蕴含价值表达的消费倾向,都反映了该群体与其长辈群体的体育偏好差异。然而也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体育消费、体育生产。由此,在基于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时,体育产业便需关注代际特征、代际差异下的体育需求。第二,正如不同生活经历影响人们的认知和选择,由不同经历的个体所形成的圈层,也具有不同的体育偏好。例如,已有研究指出,滑板运动是一种青年亚文化,青年群体成为城市马拉松的参与主体,可知不同圈层在体育选择中同样具有差异性。这种融合了符号属性的体育需求,实则也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由此,在基于新质生产力推动相关体育产业发展时,既要关注需求转变多样化,还应关注其升级本质。
1.2 新益求新的体育供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内外局势的稳定,国家有了更多精力关注国民发展。在毛泽东提出的“健康第一”号召下,体育教育、体育事业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结合该口号来看,当时发展体育的重要考量是以体育促健康。与之相伴的体育供给,在早期也多以国家支持、公共供给为主。随着社会发展、大众体育需求多元化发展,体育供给的主体、内容等也不断更新。例如,面对近些年日益凸显的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体育不但被视为健康促进活动,而且被视为生命教育、生命意识提升活动。与之相应的体育供给,也在激发与满足多元体育需求中,表现为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参与,并具有形式多样的特征。通过体育需求的增加以及体育供给主体构成、内容的更新,可知,体育供给同样是动态变化的。在基于新质生产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时,除了考虑体育需求升级,还应关注体育供给升级。结合现代化背景下的体育供给转变来看,相关供给升级同样是多维度的,既是国家支持的结果,也是全球化、现代化、协同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国家层面的体育供给创新保障。回顾我国颁布的系列体育发展政策,从《“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整体性文件,到《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相对具体性政策颁布,都反映了我国对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同时相关发展具有与时俱进特征。例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提出,“应用新技术促进传统体育设施转型升级与高效利用,推动开展云赛事、虚拟运动等新兴运动和赛事活动,鼓励研发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数字化运动项目”。在国家支持与号召下,体育产业供给愈发品质化的同时,也愈发时代化。 第二,全球化中体育供给的知识重组。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大众体育认知提高有关,也与全球化发展下多元文化碰撞、要素流动范围扩大、体育市场国际化拓展有关。在对外开放中,伴随全球更高质量资源要素的聚合、更多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参与、更快要素流动下的产品创新,我国体育供给也在供给对象更多、要求更高中进行着知识重新组合。 第三,现代化中体育供给的多维创新。伴随我国现代化发展,体育产业增加了对外交流的同时,也实现了技术的迭代更新。2018年,“双十一”购物节中天猫、淘宝两大电商平台的体育消费总额超过60亿元,成交人数超过2000万。2020年2月,运动健身应用程序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至8928万,同比增长 93.3%。可知,体育产业供给在技术发展中所实现的创新发展是多维度的,除了实物供给,还有虚拟服务供给。近年来可穿戴设备、“云健身”等新产品、新服务的出现,网球的“鹰眼”设备等在体育竞赛中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赛事沉浸式观看体验中的应用,反映了体育产业类型、组织模式、信息获取、运营策略等的现代性发展。 第四,协同化使体育供给更丰富。协同不仅是指体育产业利用技术实现部门间协同,还包括结合其他产业、地区的协同。例如Keep等品牌的健身软件、移动佩戴设备,跨区域的体育共同参与是传感器技术、体育技术等所归属组织的共同作用结构,包含着部门间与地区间分工合作与协同,也说明了体育产业发展实践场域的打开。伴随新消费文化通过平台机制、关键意见消费者、圈层化聚集,更丰富的体育需求、技术发展情况被收集,体育供给的协同化也将进一步提升。整体来看,伴随环境优化、文化重塑、消费升级,体育供给也不断发展更新。在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需把握其供给与需求双向升级的节奏。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学界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供给侧质量,满足人们的消费升级需求,实现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牵引优质供给的良性循环。在新质生产力的开发与利用中,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迎来转型升级的契机。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是多维度的,包含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等内容,而多样化的本质又与结构、主体等相关,因此,为把握新阶段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本部分将围绕结构、主体探讨新质生产力助推下的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举措。
2.1 升级体育产业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作用发挥,受产业结构影响,也影响着产业结构。具体到体育产业结构与新质生产力关系中,结合《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提出的“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及“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一方面,结构层面积极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愿,使体育经济加快融合网络技术,而其中的融合过程实则也是促生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例如,2023年,Keep公司在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指导下,联合人民健康发布《2022国民健身趋势报告》,统计和分析了城乡居民的运动情况。Keep作为网络技术与体育经济深度融合的代表性企业,以高效的体育健身服务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也在大众的支持中进一步促进网络技术发展。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促进智慧健身路径、步道、公园建设,也是新质生产力促进智慧健身、产业体系结构建构的过程。总之,我们在认识到体育产业结构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体育产业结构的影响。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新”既包括新业态、新产业内容的创新,也包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因此新质生产力作用下的体育产业结构便不是简单的更新,而是具有转型升级内涵,并主要表现为新质生产力促进体育产业空间重置。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新”虽然是相对传统而言,但并不意味着同过去发展的剥离。即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因此,新质生产力一方面促进传统体育产业内容转型,另一方面推动传统体育产业与新型体育产业、新型体育产业与核心体育产业的新连接,在维持体育产业发展的连续性中多维拓展了体育产业结构。 其次,基于自身的数据收集、整合、分类、分析能力,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体育产业挖掘不同领域、不同分工、不同地区异质性中,因地制宜地推动了体育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虽然日益多元化,但仍存在发展不均衡的情况。这与地区经济差异有关,也与部分体育产业未能认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未利用好在地资源及满足顾客需求有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体育产业应用新质生产力,应当客观认识自身属性、特征、规律、关系,正视自身发展不足、矛盾,进而实现因地制宜的升级发展,这实则也是在重塑体育产业空间。 再次,新质生产力在助力数字体育发展的同时,助力体育产业链的创新连接,推动体育产业结构新格局的建构。伴随数字体育发展下体育数据管理、虚拟体育运动兴起,我国体育产业市场随之扩大。新质生产力在此过程中,不但能促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规划、创新体育产业链连接,而且有助于体育产业新格局的建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基于数字技术对体育新需求、新连接、新特色的挖掘,体育产业的中心、规范得以更新,体育产业知识得以再生产,而以之为基础的体育产业结构也建构起新格局。整体来看,体育产业基于新质生产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不与过去剥离,而是在传统与新型产业连接、因地制宜的产业异质性挖掘、产业链的创新建构、产业知识再生产中实现了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表现为体育产业空间重塑。2.2 重新定位主体地位
伴随数字经济的兴起,体育市场被进一步打开。结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到的“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在数据要素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流动中,我国体育产业有了更多机会向其他国家推广产品,也遇到了其他国家的体育产业竞争者。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体育产业主体不仅要提高产品质量、进行产品创新,还需提升自身竞争力。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基于新质生产力建构的新生产关系,并在新生产关系发展中促进生产力、提升竞争力的思路。由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涉及单一因素,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因此在认识与之相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时,可从体育产业关涉的多主体转变出发。 第一,新质生产力促进政府重新思考自身在体育产业中的定位。我国虽然重视体育发展,但是受传统文化、资源有限等因素影响,体育产业发展长期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支持和引导虽然从基础上保障了体育产业发展,但也存在政府过度参与下的体育产业自主性和创生力不足等缺点,这也是近些年国家大力倡导自主创新的原因之一。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大众体育参与意愿提升、体育企业经营和创新意识提升,我国体育产业也步入新发展阶段。企业自主成为体育产业保持活力的重要动因,并不意味着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完全退场,体育产业仍需政府的保障与监督。此时,如何界定政府与企业的边界,使政府职责有效发挥的同时,又确保体育产业不受到过度限制,成为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基于新质生产力中信息要素的流动性,政府和市场关系也获得了一种新的调整路径。一方面,政府可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分布与应用,整体把握体育产业发展与分布、体育产业多主体自主性意愿等情况,进而根据各自需求差异重新定位自身在具体产业关系中的位置,分别作为主导者、协同者、保障者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可基于新质生产力,更快速且全面地把握大众体育需求、具体群体需求,进而将社会责任、社会需求融入产业发展,作为体育产业的补位者发挥作用。 第二,新质生产力在促进体育企业创新发展、合作协同、人才培养中,提高了体育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我国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曾因信息闭塞、行业壁垒、信息滞后等原因,呈现出不均衡发展。伴随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的流动,跨行业合作逐渐增加,产业链也进一步更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创新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体育企业在或主动、或被动的市场适应中所进行的人才培养、组织合作,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过程,也是主体地位提升过程。 第三,伴随数字技术发展下个人历史与记忆被外化为多维的数据化轨迹,相关数据塑造数字自我、数字人格,同时成为政府、体育企业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消费者在体育产业中的主体地位也日益凸显。不同于过去资源有限下的信息选择性收集,新质生产力使体育产业能够更快速、更全面地获得体育参与者信息。当同时涵盖客观性、人文性内容的信息成为体育产业打开情感消费市场的依据时,消费者在体育产业的主体地位也逐渐从“隐而不显”向“显且重要”转变。 通过对新质生产力发展下政府、体育企业、消费者在体育产业中主体地位的探讨,可知,新质生产力不但激活了多主体活力,而且促进了多主体在体育产业中的重新定位。在多主体定位调整与创新合作中,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社会责任内涵。由此而实现的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兼顾“形”(结构框架)与“神”(人文属性)。
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也是产业进一步成熟发展的过程。根据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就产生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且无论是质变还是新质生产力中的“质”都具有综合性内涵,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有着多重指涉,指向优化、创新、低碳、高效等多维方面。在多维实践中,体育产业中的多主体各自得到发展,同时也以新质生产要素流动而建立起更强的内在关联,继而实现新发展。
3.1 协同创新的体育产业共同体
回顾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历史,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似乎长期处于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与具体体育市场活力、体育消费能力不同有关,也与资源不均衡、保障不到位有关。对此,面对硬性条件不足导致的产业发展滞后,我国在体育产业的初兴阶段便给予了大量支持与保障。然而仅有国家支撑并不足够,体育产业的经济属性使之在发展中必然面对博弈。对于体育产业中的多主体而言,博弈的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向:一是体育产业内部的博弈;另是体育产业同外部其他产业博弈。这种博弈常常发展在市场中,而政府干预有限,所以面对内外博弈,体育产业的自主性是其在市场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关键。由此,一段时期内体育产业多主体在发展中常常强调独立自主。 伴随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要素流动,内外部博弈的边界逐渐弱化,虽然体育产业中主体的自主性仍是其确保地位的关键,但在自主性之外,关系性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智慧化健身模式推广中,体育产业与科技产业在合作开发智慧化健身设施中彼此博弈,体育产业内部具备相应资格的企业间在彼此博弈,体育和科技产业的具体企业间也在彼此博弈。虽然驱动各主体博弈的动机不尽相同,但都以智慧化健身模式为共识,对于其中的各主体而言,自主性是其参与智慧化健身模式建构的“入场券”,而关系性成为其持续在场的关键。此时,体育产业中多主体基于独立性确证自己,基于关系性建立联系,并在独立性与关系性共同作用下建构起产业共同体。该产业共同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要素流动中,相较以往产业合作关系,更协同也更具创新潜力。 总之,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也是促进体育产业共同体建构的过程。新质生产力促进体育产业效能的释放,也促进多主体共同挖掘潜能、创造价值,以及在个体持续发展与产业持续发展中建立联系。这种从多主体到多层次建构的产业共同体,适应了不同产业主体的差异化动机,兼顾了重叠共识下的主体连接,也对促进关系中的主体凝聚共识、打破鸿沟而建立主体协同的一体化创新平台,具有积极作用。
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对整体产业的促进。不同类别的体育产业在新质生产力融合实践中,也许具体实践有差异,但根本都指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展现出殊途同归的体育产业新模式。 一方面,随着新质生产力打破供给者与消费者、产业组织内部的沟通壁垒,以及打通组织间、行业间的信息交互壁垒,共享经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并引导体育产业管理模式创新。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令原本分布于不同地区、行业的主体建立跨时空互动路径。在多主体互动中,海量体育数据信息被整合,体育产业主体除了从宏观层面可以快速掌握行业信息,从微观层面了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还从中观层面建构新体育产业体系。这种从宏观、中观到微观的体育产业发展,深化了一体化运行体系的建构,也促进了新管理模式的生成。首先,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要素使体育产业组织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这里的定位,既包括自身在产业体系中的定位,也包括自身以技术为核心、以某一消费群体为核心、抑或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体育产业组织基于自身定位选择人才培养、产业合作、供需路径时,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将随之形成。其次,在新质生产力促进下的体育产业一体化运行过程中,体育产业内部人员管理、外部产品管理两条管理路径也将进一步整合,体育产业管理模式随之创新。例如,在体育短视频中,刘畊宏等短视频达人既是企业员工也被作为产品卖点,体育产业管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不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表现出边界弱化、一体化整合。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基于新质生产力而建构起强韧性、强自主的产业链时,往往会因信息交互而呈现出多重领域交织下的产业链延展,而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也是产业深化环境嵌入的过程。以此为基础,体育产业的新商业模式也将随之形成。例如,“天猫球迷日”将体育赛事引入平台,使体育爱好者在观看赛事之外提升消费体验;2020年7月1日,新浪体育联合淘宝直播推出电商首秀。这一系列尝试促进了体育赛事、媒体平台同消费平台的接洽,也反映了体育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出现。 整体而言,即便体育产业内部构成丰富,不同体育产业组织因客观或主观原因未能统一步调发展,但随着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要素发展下体育产业新管理、新商业等新模式的出现,可知,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从总体来看是殊途同归的,都指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
3.3 面向新质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态势
“新质”是社会生产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由科技创新与转化、产业升级与换代所衍生的新形式、新质态。这就标志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遵循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规律,才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载体。也就是说,新质生产力可以使体育产业之间建立主体协同的一体化创新平台,呈现一种体育产业新管理和新商业模式,而且这必将形成一种体育产业的新态势。 一方面,以点带面,形成现代体育产业全域化格局。打造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与传统的生产力相比,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擎。这就决定了新质的体育产业以产业升级为导向,注重新兴产业的发展,且更加注重新质生产要素、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升等。立足体育产业中的科技创新这一“点突破”向体育产业现代化的“面发展”转变,进而实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科技要素在体育产业中的全域化的深度融合,构建产业结构高度优化的新型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另一方面,新中显质,形成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态势。“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但最终要回归到“质”上来,即在创新发展中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产业链的高端链接能力和全球的竞争力,确保我国体育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面向新质的体育产业,应在有效落实新发展理念中使“新”和“质”两种要素协同发展。传统体育产业中的不适合新质生产力的部分将逐渐被现代体育产业替代,尤其是在数字生产力赋能中,智能化的体育制造、体育物联网和新兴的体育产业的“质能”将不断地激发出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效动力和支撑,最终以质促效,形成体育强国建设的新动能。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必然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活力。体育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基本形成消费引领、创新驱动、主体活跃、结构更优的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就是说,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要增强体育产业动力,激活体育产业竞争力,提升体育产业吸引力,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层面调适生产力的最佳质态,发挥其最大效能。 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然要立足科技创新,以数字生产力为抓手,实现体育产业全域化发展。在“新”与“质”的协同中,以“新”强“质”,激活体育产业的最大效能,助力体育强国,构建面向新质的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新体系。
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体育产业呈现出供给与需求的双向升级。在网络技术普及应用、消费主体多样化下的体育需求增长,以及国家保障、全球化、现代化、协同化促进下的体育供给升级中,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也获得了现实支撑。在新阶段,新质生产力通过对体育产业结构、主体的赋能与升级,促进了体育产业的转型。其间,我们需认识到体育产业基于新质生产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不与过去剥离,而是在传统与新型产业连接、因地制宜的产业异质性挖掘、产业链的创新建构、产业知识再生产中实现了体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表现为体育产业空间重塑。同时,在多主体定位调整与创新合作中,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社会责任内涵。由此而实现的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兼顾“形”(结构框架)与“神”(人文属性)。除此之外,基于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而无论是质变还是新质生产力中的“质”都具有综合性内涵,所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下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有着多重指涉。在多重作用中,较为突出的便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时,既促进体育产业共同体建构,也推动了殊途同归的体育产业新模式生成。
原文刊登于《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4期,已于中国知网发布,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袁雷,李思颖.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逻辑[J].体育与科学,2024,45(04):12-18.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