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结何以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者网络构建——基于闽南L村宋江阵保护的民族志
梁艺炜,张 越,杨海晨
1
作者信息
2
作者自白
各位读者,大家好!非常荣幸我与张越、杨海晨老师合作的《联结何以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者网络构建——基于闽南L村宋江阵保护的民族志》一文发表在《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3期上。在此向大家介绍和分享该文的写作背景和思路。
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的强烈呼吁,使得我国开始自觉关注根植于中华民族民间沃土的非遗文化有效保护问题。随着《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的相继颁布,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落实地方非遗文化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众多萧疏已久的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得以重新盘活、焕发生机,并在不断摸索中蹚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非遗保护之路。
在此背景下,学界进行了关于体育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命题的诸多研究,强调文化持有者在体育非遗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并提出了文化持有者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体育非遗保护模式与经验。然而,笔者在闽南L村的田野调研发现,在体育非遗宋江阵的各项活动中,在作为文化持有者的L村村民几近缺位的情况下,宋江阵保护依旧呈现出了良好的运作态势。由此,基于上述悖论提出经验层面的问题:在文化持有者L村村民几乎集体缺位的现实情况下,宋江阵体育活动何以能够形成当下如此盛大的“仪式景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维也纳学派奠基人石里克表示:“我们必须要对所研究的主题形成确定的概念,来明确我们将要研究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将丰富的田野现象进行提炼、抽象,以概念化表达其经验事实背后的理论内涵,是实现经验表层现象到深层理论对话的可行路径。通过对L村宋江阵“仪式景观”进行概念化剖析,发现其本质是各行动者在非遗保护过程中交织关系的结果呈现。
在此基础上,回顾相关文献发现,有关行动者关系变化的探讨多被放置到社会网络结构中。例如,在格兰诺维特与林南看来,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任何主体(人或组织)间的关系都会对主体行为产生影响,以促使目的性行动的实现。但上述研究主要描述了人类行动者之间联结的社会网络,没有关注到其他社会力量或非人类行动者的能动作用与影响。实际上,人类不只是生活在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真空世界,非人类物质同样是这个世界的重要构成部分。人可以改变物质世界,同样,物质世界也在时刻塑造人类,人类、非人类呈现出互为主体的关系。为探析多元行动主体的关系,也为避免上述研究中仅关注一对或几对人类社会关系的不足,于是,部分研究者修正了对原有社会网络的定义,形成一种重新看待社会网络的认知方法,建立了自然与社会、人类与非人类等多元主体联系交织的“联结社会学”网络,即行动者网络理论。
以拉图尔为代表的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人与非人之物对称性联结的关系网络,构成和创造了社会事实和任何现象。该理论的研究焦点在于行动者是如何建构网络联结的,并采用行动者(actor)、转译(translation)和网络(network)三个核心概念阐述联结的建构过程。行动者是指任何能够制造差异而改变事物状态的人和非人类的存在。在行动实践中,行动者们通过明确目标—角色限定—共力联盟—解决异议四个阶段的连续互叠、嵌套,进行利益诉求表达、相互关系建立、既定目标趋向,此过程被拉图尔称为转译。而网络是一种描述连接的方法,通过追踪行动者间互动、协商的“行动轨迹”,来描述行动和建构网络的过程。
在行动者网络理论视域下,研究者们从体育非遗保护个案实证出发,探讨了行动者类型、行动逻辑、作用路径、互构机制、传承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启发。但仍有部分问题尚未厘清或阐释不足:首先,既有研究虽然突出了人与非人的同等地位,但无法充分阐释“文化持有者”缺位的体育非遗保护实践如何有效运行;其次,既有研究主要是对行动者互动关系结果为导向的分析,容易忽略现象背后的深层症结,即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现状、存在这样的问题。
为弥补前人的研究局限和解释不足,以及考虑到地方个案成功经验的参照价值,本研究尝试抛砖引玉,以L村宋江阵保护为个案,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对其中的行动者展开多维度观察,通过开放式与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对经验现象背后的行动意义展开追问。同时,运用民族志叙事方法,依据时间线索和关键事件的串联交织,以脉络化方式“深描”L村宋江阵保护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行动事实,将L村宋江阵保护行动放置到“行动者—转译—网络”研究框架中进行整体性观照,尝试从理论层面回答并阐释:缺少“文化持有者”这一人类行动者的宋江阵保护何以可能?宋江阵保护行动者网络是如何构建的? 各方行动者又是通过怎样的微观互动调适维系整体网络的基本运行?以期为其他体育非遗项目保护提供暂时性替代方案和经验借鉴。
L村宋江阵保护个案中,在地方行政力量和核心行动者LLS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主导优势下,文化持有者L村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与能动性逐渐消解。但非遗文化政策方针、L村地方性知识、宋江阵文化空间及景观、政府及其衍生部门、宋江阵文化团体组织等行动者围绕“L村宋江阵保护”这一共同目标,通过筹建组织、合作共识等利益相关化方式限定角色,实施结缘联结、政策便利、平台搭建等联盟一体化策略进行共力联盟,并采取重组兴趣目标、群体置换与替代、妥协与退让等异议解决办法维持网络的整体性和持续运行。
伴随“返乡精英的关键引领”“L村村民的角色替代”“宋江阵文化空间的铸造生成”等多元行动者的渐进与凸显,L村宋江阵保护行动者网络勾勒并表现出“单缘—多缘”“人类—非人类”行动者社会关系网络的延伸与转向。即在横向维度上扩展了L村宋江阵保护可依赖的村落外部主体资源(从血缘、地缘、亲缘扩展至业缘、趣缘关系);在纵向维度上非人类行动者作为媒介载体为人类行动者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了人类与非人类行动者的关联与互动。这种网络构建逻辑不再受限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网络连接方式,而是以物质性力量嵌入、动员和保障L村宋江阵保护行动在文化持有者近乎缺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有序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宋江阵保护过程中,行动者关系建立和行动实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未来仍需长期、历时性地进行观察,但关键在于赋予更多行动者核心角色定位,加强一般行动者的利益赋予,进行多缘关系网络的联结与促动,从而提升行动者网络的抗风险能力,使体育非遗项目得以长效保护。
3
论文摘要
4
论文原文
原文刊登于《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3期,已于中国知网发布,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梁艺炜,张越,杨海晨.联结何以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者网络构建——基于闽南L村宋江阵保护的民族志[J].体育与科学,2024,45(03):60-68+87.
佳文导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国际形势与应对方略
本期推荐| 文化重叠共识: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结机制——基于富禄苗族乡抢花炮的田野调查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