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览 | 《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3期

学术   2024-05-24 14:58   江苏  

展望巴黎奥运






备战巴黎奥运会:釜山世乒赛后谈中国乒乓球打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与国际乒联名誉委员姚振绪的学术对话


吴飞,刘国兵


摘要:2024年釜山世乒赛,中国女队首场3∶2取胜,但女乒世界排名第一的孙颖莎和世界排名第三的王艺迪分别负于印度的怪胶打法运动员。“中国女队5名队员打法单一”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再次成为国人议论的焦点。为备战巴黎奥运会,找出问题所在,指引乒乓球发展方向,专访了原国家乒乓球队领队、前国际乒联技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乒联名誉委员姚振绪。梳理了特殊打法的脉络和历史贡献,分析了目前打法单一的深层次原因和青少年特殊打法培养问题,探讨了巴黎奥运会应对特殊打法的具体方式。姚振绪还针对规则修改、国家利益和项目发展提出了更权威的观点。

关键词:特殊打法;削球;备战奥运会;国际组织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特色体育






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


陈林会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对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与推进路径,认为:新质生产力可以从纾解体育产业发展压力、增强体育产业发展动力、激活体育产业发展竞争力、提升体育产业发展能力等方面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提高对新质生产力的认知,增强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本领;要促进科学技术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新质生产力配置体育资源的能力,优化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要强化科技创新对体育产业的引领,构筑高质量的体育产业发展新动能;要深化体育产业的数字协同和科技创新,进一步提振并扩大体育消费,发挥消费对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还要全面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保障,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能力,积极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体育产业;虚拟体育;体育消费






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作用机制与效应检验


任波

摘要:在理论分析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效应基础上,构建乡村产业振兴与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测度。实证层面主要采用2014—2021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检验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机制与效应。结果显示:(1)在影响作用上,体育产业能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2)在传导机制上,体育产业通过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对乡村产业振兴产生促进作用;(3)在影响效应上,体育产业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显著正向影响存在“边际效应”的非线性递增特点;(4)在区域异质性上,东部和西部地区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积极效应强于中部和东北地区。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产业振兴;体育产业;居民消费水平;新质生产力


青年论坛






职业足球俱乐部重整机制研究


陶然,赵毅


摘要: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的运营模式、股权结构以及融资能力尚未充分实现市场化,因而其面临着盈利能力薄弱、股权高度集中、融资壁垒较高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问题的叠加导致许多职业足球俱乐部深陷债务危机之中。为摆脱这一困境,职业足球俱乐部急需重整机制的支持,以市场化的方式主动解决自身债务问题。职业足球俱乐部具备特殊的重整价值,包括人力资源价值、地方文化价值、球队品牌价值。职业足球俱乐部重整机制的构建应当注意限制“金元足球”运营模式,优化俱乐部股权结构及出资形式。中国足球协会可尝试建立行业内部的预重整程序。在特殊情形下,法院可对俱乐部及其母公司适用深石原则或实质合并规则。

关键词:职业足球俱乐部;重整;体育法






组织支持感对赛会志愿者持续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刘圣文,梁媛,李京律,郝祥钧,高富贵

摘要:北京冬奥会在疫情特殊时态下创设了“闭环管理”的有效模式,为应急状态下志愿组织管理提供了成功经验。文章以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818名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组织支持感与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构建了志愿者“组织支持感—组织公民行为—持续参与意愿”模型,破解了“组织支持感”到“持续参与意愿”作用机制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支持感”“组织公民行为”对“持续参与意愿”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2)“组织公民行为”在志愿者“组织支持感”和“持续参与意愿”之间起着中介作用;(3)闭环内志愿者因封闭管理产生“刺猬效应”,导致获得的领导支持感和同事支持感略低。结合以上研究,提出优化志愿服务管理的政策建议,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现实指导。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组织支持感;组织公民行为;持续参与意愿





从“柔弱美”走向“健美”:中国20世纪30年代女性身体观的文化嬗变


李楠,孙淑慧


摘要:文章运用身体社会学原理,借助社会文化史考察大众文化、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变迁的视角,来探讨20世纪30年代女性身体观念的建构。爬梳“健美”这一西式话语在中国的转译与传播,近代中国女性的身体观由传统的以“弱”为美转向以“健”为美,并成为流行一时的社会文化景观。在此过程中,包含了国族期许、科学知识与消费主义三种主要意识形态间的复杂交织、转换与相斥。研究发现:近代女性身体观发生变化源于国家为改变衰败现状要求女性服从于强国强种的政治需求,“健美”因时而创。与此同时,女性解放思潮也让女性主张身体的自我掌控,在这样的拉扯中,科学话语和消费话语成为不同立场人群的发声工具,而体育运动则是被各方话语认可的、塑造女性身体外显的重要手段,“健美”也由此完成了中国本土话语的转变,延展成为建构20世纪30年代女性身体观的关键线索。

关键词:健美;近代体育;身体解放;女性体育





网络社会跑团自组织机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


吴广亮,桑陪虎,李昊祯,王倩茹,辛瀚


摘要: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跑步进一步从个体化运动转变为集体现象,跑团也从地方社会拓展到网络社会,建立起网络社会跑团。自组织的网络社会跑团,实则超越了单纯的运动团体,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人们生活需求、认知行为的转变。通过探讨网络社会跑团的自组织及其优化,思考了网络社会跑团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认为:网络社会跑团经历了从“我”到“我们”的形成过程,其间,主体兴趣、社会性与网络环境在助推其形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社会跑团自组织机制的秩序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间,知识分享、多元交互、多元参与强化了跑团的情感连接、组织黏性、共治能力,提升了跑团内部的信任、互动和共生意识。在网络社会跑团的优化自治思考中,除了关注主体性、结构性内容,还需拓宽视角,结合技术、资本等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兴趣;技术;虚拟;自组织;结构性;主体性


传统体育文化与传播






联结何以强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者网络构建——基于闽南L村宋江阵保护的民族志

梁艺炜,张越,杨海晨


摘要:受行动者网络理论启发,以L村宋江阵保护个案为切入点,对文化持有者几近缺位的体育非遗项目保护良好的运作态势展开民族志研究。研究发现,围绕“L村宋江阵保护”这一共同目标,核心行动者LLS通过筹建组织、合作共识等利益相关化方式进行其他行动者角色限定,实施结缘联结、政策便利、平台搭建等联盟一体化策略促使行动者共力参与、协商和作用宋江阵保护行动,构建了L村宋江阵保护网络联盟。同时,采取重组兴趣目标、群体置换与替代、妥协与退让等异议解决办法维持网络的整体性和持续运行。研究认为,伴随“返乡精英的关键引领”“L村村民的角色替代”“宋江阵文化空间的铸造生成”等多元行动者的渐进与凸显,勾勒并表现出的“单缘—多缘”“人类—非人类”行动者关系网络的延伸与转向,不再受限于传统意义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网络连接方式,而是以物质性力量保障宋江阵保护行动在L村村民近乎集体缺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有序推进。由此,赋予更多行动者核心角色定位、加强一般行动者利益相关化、进行多缘关系网络的联结与促动,或能为其他体育非遗项目保护提供暂时性替代方案。

关键词:体育非遗;行动者网络;宋江阵;民族志研究





文化IP赋能太极拳非遗活态传承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基于河南温县打造特色文体旅“太极IP”的实证考察


朱江华,刘继志,王三


摘要:文化IP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凝聚力,它是赋能太极拳非遗活态传承的重要驱动力。在“两创”方针指导的语境下,以河南温县打造特色文体旅“太极IP”的实践活动为案例,以文化IP赋能太极拳非遗活态传承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运用文化资本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首先,在分析文化IP资源开发中的提炼文化元素、创作文化内容、形成群聚传播、推进跨界融合等环节,太极拳非遗活态传承中的传承主体、政府保障、社会支持、人文环境、项目适应性创新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阐释文化IP资源开发与太极拳非遗活态传承一体化的共生关系。其次,分析与探究文化IP赋能太极拳非遗活态传承的逻辑机理,其中,文化元素渗透赋能太极拳非遗资源释放,文化内容创新赋能太极拳非遗衍生品附加值提升,群聚传播效应赋能太极拳非遗文化空间拓展,跨界融合赋能太极拳非遗文化共生圈形成等。最后,推导出文化IP赋能太极拳非遗活态传承的实现路径:第一,从挖掘走向消费的价值传导路径;第二,从常态走向时尚的样态塑造路径;第三,从地方走向世界的符号打造路径;第四,从边界走向跨界的互利共生路径等。

关键词:知识产权;太极拳非遗;活态传承;文化资源;文化资本


研究报告






民族传统体育医学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花家涛,刘冠启


摘要:疾病与健康是个体生命进程中要面对的重要命题。以西方“幸存者龙舟队”乳腺癌患者的疾痛叙事为分析对象,讨论体育医学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议题。研究认为:(1)民族传统体育的西方疾痛叙事自20世纪末产生以来,历经克服恐惧、自我觉醒、竞合精神、自我超越等前后相继的叙事主题,形成了实用导向、个体阐释、患者参与式田野工作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范式;(2)西方民族传统体育医学人类学研究,虽以患者参与式调查提高叙事效度,但存在文化体证缺乏、系统观照不足、二阶观察不够的困境,在接续中国理论传统中存在不能融入生命情感、社会心态、人文历史等局限;(3)在健康中国战略下具体实践的理论研究与治疗实务中,实现由“疾痛叙事”转向“生命传记法”的范式生成,也就是将社会转型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发展取得关联,形成“患者疾痛体验、社区健康共同体、国家健康规制”总体关联的研究框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医学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医学人类学;创伤后成长;参与式研究;疾痛叙事;生命传记法






武术技术审美重心的转变


刘文武,刘志豪,何进胜

摘要:如何对武术技术进行审美决定了武术技术发展的方向。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系统讨论了武术技术审美重心转变的议题。先是从具体表现及其负面影响入手,对当前武术“以巧为美”的评价标准进行了批判性反思,继而多维度论证了武术技术审美重心向“以力为美”转变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武术技术审美重心向“以力为美”转变的实施办法:改当前竞技武术与大众武术的“单轨制”为“双轨制”;从身体和技术两个方面促成“以力为美”的武术技术审美重心的转变。

关键词:武术;技术;审美;以巧为美;以力为美





青年女性武术“网红”“飒”形象建构:身体展演、媒介生成与自我规范


陈保学,叶浩浩,金玉柱,崔如杰


摘要:青年女性武术“网红”“飒”形象建构是“网红”、媒体、粉丝互动的过程。以身体社会学和性别社会学为理论基础,通过网络观察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围绕着“飒”形象建构,分析青年女性是以什么方式展开身体展演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媒介生成机制,又以何种进路实现自我规范等3个核心问题。研究表明,青年女性武术“网红”“飒”形象建构主要以武术技巧的身体化展示、形塑女拳的对抗性表演、经典人物的个性化装扮、武侠场景的时空化再现为具体的展演方式。“飒”形象建构的媒介生成机制主要有网络文化自信下的符号互动机制,消费语境中的技术赋能机制,注意力经济下的审视权力机制,从流量变现到关系变现机制等。实现“飒”形象的正向范导需要以表象规范、涵养规范、话语规范、价值规范为自我规范进路。最后,期许这种充满自信独立、阳光洒脱、铿锵刚健的“飒”美风采成为更多青年女性追求的新时尚。

关键词:青年女性;武术网红;飒;形象建构;自我规范






老年人体育融入数字化社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刘利鸿,刘晓侠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体育的数字化建设。然而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体育的数字化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从而产生“数字鸿沟”,因此,找到帮助老年人体育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得出:相关的政策制度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健全及完善;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急需发挥其带动作用;公共智能体育设施的供给是短板,急需加大对社区智能体育环境建设的投入,完善智能体育设施;相关智能产品的适老化设计质量不高,应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群体的适用性及安全性;社会帮扶和数字化监控缺乏,亟待建立社会帮扶机构,健全老年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搭建老年人体育数字平台。

关键词:老年人体育;融入;影响因素体系;数字化;智能化 





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的人际冲突信息知觉的影响


仲冰冰,颜军,陶宝乐,江悦妍,陆天赐,陈瀚文,丁智超

摘要:目的:从行为与神经电生理层面上考察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的人际冲突信息知觉的影响。方法:招募62名高人际关系困扰的非体育专业本科生,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3次、每次累计30至35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对照组不进行干预。锻炼干预前后测均采用Koban的社会资源冲突任务评估人际冲突信息知觉,收集行为和ERP数据并分析。结果:(1)在正确率上,对照组被试的冲突信息知觉平均正确率显著低于实验组被试,在反应时上,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在无冲突情境下反应速度显著更快,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试平均反应时间有显著下降;(2)冲突情境下的P1平均波幅高于无冲突情境,而N2平均波幅在冲突下略有下降;(3)冲突情境下的P3波幅显著高于无冲突情境,时间、组别与冲突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4)LPP的平均波幅在后测时低于前测,冲突情境下显著高于无冲突情境,时间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结论:面对冲突信息时,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警觉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提高了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在人际冲突信息知觉上的正确率,加快了被试对人际冲突信息的感知效率。同时,中等强度体育锻炼有效增强了人际关系困扰大学生在知觉加工过程中对冲突信息的认知控制能力(P3),使其情绪稳定、认知高效(LPP),更加准确地判断冲突信息。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人际冲突;信息加工;事件相关电位



往期回顾 

本期推荐| 文化重叠共识: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联结机制——基于富禄苗族乡抢花炮的田野调查研究

本期推荐|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的体育文化理论品质与传播策略

本期推荐| 运动行为志的身体感:Sora与运动行为真相生成逻辑——与程志理的学术对话

本期推荐| Sora来了,运动世界还会是真实的吗?——基于“Sora 工具与体育知识新理解”工作坊的研究

新刊速览 | 《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2期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体育与科学
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杂志载文及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