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体育外交面临着大国竞争逐步加剧、世界安全秩序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科技革命推动全球体育产业加速转型、东西方文化冲突增多、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等风险挑战。为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指引下,我国体育外交的战略取向与推进路径包括:坚持对话协商的政治观,推动建设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国际体育关系格局;秉持共建共享的安全观,积极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体育秩序;树立合作共赢的经济观,加快构建体育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遵循交流互鉴的文化观,持续输出与引进优质体育文化;弘扬绿色低碳的生态观,注重发挥体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体育发展;体育外交;推进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下中国体育外交的战略取向与推进路径
文 | 马德浩,薛昭铭,季浏
(《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6期)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面临着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风险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彰显了人类社会对共同理想与美好生活的追求,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大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描绘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国坚持对话协商,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指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2024年,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有力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体育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题中之义。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类健康与休闲意识的提升,体育参与日益成为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文化已成为全球流行的休闲文化,体育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作为面向人类共同和平与福祉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仅应推动我国体育发展,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也应注重发挥中国特色大国体育外交作用,致力于推动全球体育治理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共建共享世界体育发展成效的愿景。此外,体育发展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重要抓手。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言:体育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它能鼓舞人心,它能团结人们,它的力量无可取代。作为全世界共通的语言,体育为人类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广阔平台,有助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开放、包容与团结的愿景。那么,我国体育发展在对外交往上面临哪些风险挑战,如何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锚定体育外交的战略取向以破解风险挑战,进而在全球体育治理中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题。本研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体育外交面临的风险挑战,并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探讨了体育外交的战略取向与推进路径,旨在为中国特色大国体育外交实践提供参考。
1.1 大国竞争逐步加剧,全球体育发展的泛政治化程度加深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论断产生于近些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霸权日益衰落,与之相对应的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崛起,国际力量的对比更趋均衡,大国战略博弈加深,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秩序的深刻变革。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体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从全球体育治理的参与者变为引领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基于意识形态偏见和战略博弈考量,将我国体育崛起视为对现有全球体育治理秩序的挑战,并设置重重障碍限制我国在全球体育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美国曾试图联合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抵制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此,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坦言,政治化可能危及奥运会的未来,如果我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在政治上选边站队,就永远没法让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参加奥运会。再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美国炒作所谓“中国游泳运动员兴奋剂违规”事件,意图僭越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监督管理权,故意抹黑我国游泳运动员,干扰其正常备战。对此,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也对美国通过《罗琴科夫反兴奋剂法案》越界干预世界反兴奋剂工作正常开展的行为表示担忧。可见,在大国竞争加剧的局势下,全球体育发展面临着被政治化、工具化的风险,我国体育外交将受到西方霸权主义越来越多的压制,在国际舆论、对外交往上遭受的挑战也将日益增多。1.2 世界安全秩序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体育治理格局加速演变
近年来,世界安全秩序发生了深刻变化,地缘政治博弈趋于升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恃强凌弱、零和博弈等霸权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加重。世界安全秩序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给全球体育治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对此,《“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在遭遇疫情重创之下,全球体育秩序和赛事格局受到严重影响,由各大国际体育组织支撑的全球体育治理格局或将发生改变。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部分国际体育组织在西方霸权的裹挟下,禁止俄罗斯、白俄罗斯的运动员参加国际体育赛事,使得国际体育秩序的公平公正受到严重破坏。例如,国际奥委会于2022年2月发表声明,建议所有的国际单项体育协会不再邀请或允许俄罗斯、白俄罗斯的运动员参加比赛。虽然国际奥委会曾于2023年初宣布为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运动员以中立身份参加巴黎奥运会探索一条路径,但此举引起了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的抗议。截至2024年7月9日,仅有16名俄罗斯选手和17名白俄罗斯选手被允许在“中立旗帜”下参加巴黎奥运会,与东京奥运会330名俄罗斯选手和104名白俄罗斯选手作为中立运动员参赛相比,两国参加巴黎奥运会的中立运动员人数骤减。总之,随着世界安全秩序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大国介入全球体育治理的程度将日益加深,进而改变传统的由各大国际体育组织支撑的全球体育治理格局。对于我国体育外交而言,这不仅蕴含着在全球体育治理格局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历史机遇,也潜藏着在全球体育治理格局中遭受西方国家敌视与排挤的风险挑战。1.3 科技革命不断深化,推动全球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新业态。受此影响,全球体育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例如,《俄罗斯联邦2035年前体育产业发展战略》指出,科学技术是影响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将开发和生产创新型高科技体育产品作为战略任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强调,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的应用。伴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演进,各国积极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全球体育产业将开拓诸多新赛道。例如,城市体育公园、运动中心将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向服务智能化、消费体验场景化方向转变。科技革命在推动全球体育产业加速转型的同时,也会带来“技术隔阂”,尤其是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技术封锁。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期间,我国曾因技术落后而无法造出适合比赛的冰状雪,国际技术团队不愿向我国分享冰状雪制造技术,迫使我国用时5年才攻克冰状雪制造技术。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全球体育产业加速转型,对于我国体育外交而言,既蕴含着推动国内体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中地位的历史机遇,也潜藏着被发达国家“卡脖子”,削弱我国体育产业全球竞争力的风险挑战。1.4 东西方文化冲突增多,全球体育文化多样化发展受阻
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助技术、资本、传媒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西方文化,主导全球文化消费,挤压非西方文化的生存空间。例如,美国电影产量虽仅占全球的7%,但其放映时间却占全球的50%以上;美国还控制着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每年文化产品的输出为其带来600亿美元的经济利益。此外,新冠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导致逆全球化趋势抬头,民粹主义、单边主义回流,加剧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2020年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了题为《中国是亚洲真正的东亚病夫》的文章,妄图通过捏造新冠病毒溯源抹黑我国形象,煽动对华敌视情绪。近年来,美国多次对我国科技公司研发的TikTok社交软件进行审查与打压,其本质是泛化国家安全概念,维护西方文化霸权。美国还以国家安全为由,关闭或停办作为中美文化交流渠道的孔子学院。据统计,2018年美国拥有106所孔子学院,到2023年则仅有9所孔子学院。奥运会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体育多边文化舞台,在西方霸权的裹挟下,也呈现出西方中心主义化的特征。例如,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的32个大项中,除了柔道、跆拳道等少数东方体育项目外,其他均为西方体育项目。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增多的背景下,对于我国体育外交而言,既要思考如何避免体育的泛国家安全化,积极发挥体育促进和平、增进交流的独特价值,又要思考如何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推动全球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1.5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制约着全球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以来,全球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引发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的关注,其纷纷采取举措保护生态环境。例如,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列为可持续发展目标。欧盟公布的《2030年气候与能源政策框架》提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加强低碳技术研发等举措。我国也制定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等规划。据统计,2022年我国水电消费占全球总量的30.4%,光伏发电消费占31.7%,风电消费占35.2%,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领先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是体育发展的基础,基于不同生态环境资源形成的运动项目丰富了体育文化。生态环境破坏也制约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由于一些运动项目对场地和气温有特殊要求,气候变暖会导致赛事举办地的选择难度升级。据预测,在之前举办过冬奥会的19个城市中,到21世纪末或许仅剩6个城市具备举办冬奥会的气候条件。极端气候灾害频发也将为体育赛事的如期举办带来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对于我国体育外交而言,要强化大国责任担当,注重通过体育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全球体育治理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互动融合。
结合我国体育外交面临的风险挑战,基于党的二十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阐述,本研究认为应从坚持对话协商的政治观、秉持共建共享的安全观、树立合作共赢的经济观、遵循交流互鉴的文化观、弘扬绿色低碳的生态观等方面,锚定我国体育外交的战略取向,积极参与全球体育治理,通过体育促进世界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2.1 坚持对话协商的政治观,注重发挥体育促进和平的作用
2023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以下简称《倡议》)在阐述“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愿景时指出,大国对小国要平等相待,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习近平主席也强调:我们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体育运动强调相互尊重与了解,追求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价值取向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平等相待、对话协商的价值取向高度契合。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承载着人类对和平、团结、进步的美好追求,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对话协商,努力化解分歧,消弭冲突,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事实上,体育是一种基于身体活动构建起来的文化样态,相较于宗教、种族、语言等文化样态,其意识形态色彩并不突显。而且,伴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体育已成为世界性的大众文化,成为人类跨越种族、宗教与国家的通用语言。在大国竞争加剧的局势下,我国体育外交要坚持对话协商的政治观,充分发挥体育的外交价值,搭建与其他国家交流合作的平台,助力大国关系改善。此外,2023年国际奥委会全会通过《奥林匹克宪章》修正案,在基本原则部分强调:在奥林匹克运动范围内,每个人都必须享有参加体育运动的机会,在国际公认的人权方面不受任何歧视。面对全球体育发展被政治化、工具化的风险,我国要结合《奥林匹克宪章》的相关表述,明确体育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不应作为大国政治角力的手段,赋予体育以公平、正义的内在向度。2.2 秉持共建共享的安全观,借助国际体育平台发出安全倡议
《倡议》在阐述“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愿景时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当下,世界安全问题的联动性、跨国性更加突出,需要各国摒弃孤立主义、单边主义思维,坚持共建共享的安全观,共同解决国际安全问题。《奥林匹克宪章》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明确为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教育青年,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世界作贡献。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指出,奥运会是唯一一个能使世界各国在一起以和平方式竞争的盛会,国际奥委会将奥林匹克口号修改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是要告诉世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要更加团结,因为没有团结就没有和平。国际奥委会倡导团结起来促进世界和平的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共建共享促进世界普遍安全的愿景相合相通。2013年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4月6日设为“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旨在借助体育这一全球通用平台,团结各国推动世界和平与安全。2022年“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国际日”将主题定为“确保人人享有可持续与和平的未来:体育的贡献”,进一步突显了体育在解决地区冲突、维护安全方面的独特价值。在世界安全秩序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我国可以借助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契机面向全球或地区发出安全倡议,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议程设置,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共建共享安全观。2.3 树立合作共赢的经济观,推动全球体育产业繁荣发展
《倡议》在阐述“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愿景时指出,把全球经济这块蛋糕做大,更要将这块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不仅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还为体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科技发展在体育中的运用更为广泛。例如,借助信息技术为运动员训练提供可视化的动作技术分析,帮助其优化动作技术;借助遗传工程学优化运动项目选材,提高选材的精准性;借助分子生物学监测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改进训练负荷与方式等。另一方面,产业变革推动着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例如,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为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奥林匹克2020+5议程》指出,通过虚拟和模拟形式的体育推出独特的奥运会产品和体验,将奥林匹克频道作为数字产品和数据分析活动的枢纽,确保奥林匹克广播公司、赞助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支持国际奥委会的数字战略,并从中获益。在《奥林匹克2020+5议程》基础上,国际奥委会于2024年专门发布了《奥林匹克AI议程》,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带给体育发展的预期影响,明确了人工智能在体育发展上的重点应用领域,设计了人工智能融入奥林匹克生态系统的整体方案,并探讨了降低风险以及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所需的治理机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国体育外交要树立合作共赢的经济观,融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体育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积极参与全球体育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提升体育产业的全球竞争力。2.4 遵循交流互鉴的文化观,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和谐共存
《倡议》在阐述“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愿景时指出,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不同的文明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不同的体育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促进了全球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奥运会在五大洲轮流举办,不仅为举办国提供了展示其文化传统与特色的全球舞台,还为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和观众提供了文化交流借鉴的宝贵机会。对此,顾拜旦曾指出,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旨在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文明汇聚一处,融为一体。国际奥委会也强调:奥林匹克运动推崇的不是一种标准文化的单一化,更非西方化或者欧洲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是多文化的也是跨文化的。中华文化秉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推崇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坚守“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这些文化内涵与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和谐、团结、友谊、公平等理念相得益彰。在东西方文化冲突增多的背景下,我国体育外交要遵循交流互鉴的文化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重,提升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软实力,通过体育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共存。2.5 弘扬绿色低碳的生态观,通过体育发展助力生态环境改善
《倡议》在阐述“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愿景时指出,应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强调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是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国际体育组织日益重视生态环境对体育发展的影响,强调体育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曾提出“健康环境中的健康比赛”口号。1991年《奥林匹克宪章》增加了生态环境保护条款,要求申办奥运会的城市从2000年起必须提交一项生态环境保护计划。1995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对奥运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究,以改进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1999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强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与培训,推动体育可持续发展。2017年国际奥委会发布《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使奥林匹克运动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减少负面影响。2021年国际奥委会发布的《奥林匹克2020+5议程》提出,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奥运会全过程,加强体育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作用。在全球日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我国体育外交要弘扬绿色低碳的生态观,通过新技术、新方法解决体育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3.1 推动建设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国际体育关系格局
我国体育外交应坚持对话协商的政治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建设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国际体育关系格局,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3.1.1 重视中美体育交流
作为当今世界非常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不仅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关键议题,也是影响国际体育关系格局的核心要素。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关系的未来是由人民创造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需要拉紧人民的纽带、增进人心的沟通。相较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敏感议题,体育交流更具有民间性和亲和力,中美得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也与20世纪70年代的“乒乓外交”密切相关。在中美博弈加剧的背景下,建议我国体育、教育、外交等相关部门在中美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做好中美体育交流的顶层设计,丰富中美体育交流的领域与项目。例如,2021年为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中美两国乒乓球代表团宣布跨国组队,出战世乒赛混双比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23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在美国18~29岁受访者中,23%的青年人对中国有好感,66%的青年人认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增长,47%的青年人认为中国对美国经济没有消极影响,表明美国青年人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对此,建议更加重视中美青年人之间的体育交流,增进了解,构建着眼于未来的中美关系改善图景。此外,在中美体育交流中应更重视民间体育组织或人员的交往,其相较于政府主导的体育交流活动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例如,我国民间公益组织“公羊会”与美国马可波罗世界基金会联合举办了“2016年美国达拉斯国际龙舟大赛”,以龙舟文化推动中美体育交流。3.1.2 加强中欧体育交流
与中美存在结构性矛盾相比,中欧拥有更多战略共识与合作空间。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中欧都主张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可以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合力应对挑战。在推动中欧体育交流方面,可以借助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拓展与欧洲国家的体育交流领域,增进相互了解与包容。例如,2016年中德签署足球合作协议,促进两国足球交流;2019年中英举办大学生体育文艺周,以橄榄球竞赛为主线,加强两国体育交流;2023年中法举办“两国五城”青少年国际象棋友谊赛,以棋会友、增进友谊。2024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前夕,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促进中法体育人文交流,我国奥委会在法国举办“龙马风度体育精神——中华体育文化展”,其是我国首次在境外奥运会举办的配套体育文化展览活动,有助于向法国和来法观赛的世界各国民众深入介绍我国体育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此外,F1大奖赛中国站、ATP上海网球大师赛等赛事的引进,也有助于增进中欧体育交流。2023年我国宣布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5个欧洲国家持普通护照的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此举为中欧体育交流提供更多便利。3.1.3 夯实我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体育交流
金砖国家作为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日渐走上全球治理的舞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金砖国家是塑造国际格局的重要力量。2023年金砖国家由5个扩容至11个,扩容后的金砖国家总人口数量为36.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达到46%,进一步提升了金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创始成员,可以通过体育平台加强与其他金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例如,我国于2017年、2022年先后举办的金砖国家运动会,均将武术设为3个大项之一,较好地传播了武术文化。未来,可以借助金砖国家运动会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体育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体育外交应坚持共建共享的安全观,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积极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体育秩序,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3.2.1 择机提出全球体育安全倡议
国际体育赛事是推动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交流、克服分歧、形成共识的舞台,具有政治色彩弱、外交功能强的特点。我国目前已成为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中心国之一,可以借助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契机发布全球体育安全倡议。例如,我国借助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契机,推动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奥林匹克休战决议》,呼吁各国以合作代替对抗,共同创造和谐、和平和更美好的世界。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杭州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也倡议,要以体育促和平,坚持与邻为善和互利共赢,抵制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将亚洲打造成世界和平的稳定锚。3.2.2 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组织议程设置
国际体育组织是全球体育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掌控着国际体育组织的议程设置,往往以民主、人权为由干涉国际体育组织自治,忽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利益诉求,危及国际体育秩序的和平稳定。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我国要支持国际体育组织维护自身独立性,积极参与其议程设置,督促其提升决策的民主性与透明度,进而为世界贡献更多优质的公共体育产品。例如,1979年我国推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了《名古屋决议》,开创了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又兼顾台湾地区运动员参加奥运会权利的解决方案(又称“奥运模式”),为国际体育组织处置争议地区运动员的参赛权问题提供了模式参考。3.2.3 防范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期间的安全风险
当下,影响国际体育赛事安全的因素日益复杂多样,除传统的安全风险外,还包括极端气候、网络攻击、新型传染病等带来的非传统安全风险。这要求我国在筹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期间,加强对安全风险的识别,健全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例如,我国在筹备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建立了“1+52”应急预案体系,即编制1个场馆运行《总体应急预案》,针对不同风险类型编制《极端天气应急预案》等52个专项应急预案,以精准化、全覆盖为导向防范各类风险;在筹备举办杭州亚运会期间,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构建安全保障的信息化支撑体系,提升了安全保障效率。这些举措为其他国家防范体育赛事安全风险提供了经验借鉴。3.3 加快构建体育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
我国体育外交应树立合作共赢的经济观,提升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活力,实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战略,推进体育产业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体育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 3.3.1 提升国内体育消费市场活力
一方面,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地见效,增建改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为居民提供更便利的体育场地设施;调动体育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的积极性,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体育赛事服务;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考评办法,为居民提供更科学的健身指导服务,进而扩大体育人口规模,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国内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深化体卫融合,推动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培养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鼓励社会力量提供运动康复、健康管理等市场化服务;加强体旅融合,完善体育旅游标准体系,引导各地利用森林、草原、高山、沙漠、湖泊、海洋等资源开发体育旅游线路、举办户外运动赛事,拓展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推进体养融合,健全体养融合的政策规划,引导体育企业开发“适老化”健身器材,鼓励养老机构建设体育活动中心,挖掘老年人体育消费潜力。通过体卫、体旅、体养等的跨界融合,丰富体育产业样态,培育体育消费增长点。3.3.2 实施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战略
一方面,结合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制定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中长期规划,鼓励体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联合科研院所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同时,引导体育企业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开发新的体育产品类型,提升体育产品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例如,利用VR、AR、5G等技术打造虚拟体育赛事、搭建虚拟健身平台等。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的阶段,劳动力成本上涨,导致我国体育产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在此背景下,要积极推动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的转型升级,由主要集中在体育产品加工生产的低利润率环节,向体育产品研发设计、市场营销与服务等高利润率环节发展,进而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的契机,提升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体育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3.3.3 推进体育产业高水平开放
一方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稳步构建体育产业国际大循环格局。截至2023年6月底,我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我国体育产业在全球布局上要更主动地嵌入“一带一路”建设,鼓励体育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体育赛事组织、体育产品供给等,以对冲少数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等逆全球化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依托我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全球优质体育资源,借助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平台引进体育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截至2022年,我国已在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等地区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高水平开放的前沿阵地,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了全国17.8%的进出口贸易和18.1%的外商直接投资。我国体育产业可以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体育产品进出口贸易,吸引外商投资。3.4 持续输出与引进优质体育文化
我国体育外交应遵循交流互鉴的文化观,尊重各国体育文化差异,持续输出与引进优质体育文化,维护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3.4.1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走出去”
一方面,完善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规则标准,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海外读本,借助孔子学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等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例如,我国推动武术作为特设项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进行展示,推动龙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进行展示,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24年中国皮划艇协会、比亚迪与国际皮划艇联合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龙舟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国际皮划艇联合会主席托马斯·科涅茨科表示,计划从2025年起将龙舟项目纳入皮划艇静水世界杯以及成都世界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这是龙舟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关键步骤。另一方面,借助国际武术联合会、国际龙舟联合会、国际龙狮运动联合会等国际组织推广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依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成立更多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国际组织,提升其国际影响力。3.4.2 丰富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形式
一方面,通过举办中外体育文化交流节、体育文化博览会等形式,搭建中外体育文化沟通的桥梁。例如,我国举办外交官体育系列邀请赛已20余年,深受外国驻华使团的欢迎,有助于各国外交官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体育历史与文化。又如,贵州省举办的“村超”“村BA”在国内“火爆出圈”的同时,也被英国《经济学人》、美国《华尔街日报》与《日本经济新闻》等国际主流媒体报道,一些国际球星也以不同方式表达对“村超”“村BA”的支持。可以说,“村超”“村BA”已逐渐超越体育赛事的单一性,成为深度、立体、真实展现中国人民形象的传播案例。另一方面,运动员被视为“穿着运动衣的外交官”,我国要注重搭建中外运动员交流的平台,借助运动员的正面形象与国际影响力,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例如,2023年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在其主办的“临甲7号沙龙”活动中,邀请张雨霏、邹敬园等优秀运动员围绕“以体育促和平、促团结、促包容”主题,向中外媒体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及对体育多元价值的理解,不仅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优秀运动员自信、团结、友爱的形象,也对外宣传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3.4.3 合理引进国外优质的体育项目与赛事
习近平主席在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指出,青年充满了活力,应该也能够以平等、包容、友爱的视角看待和而不同,用欣赏、互学、互鉴的态度对待多种文化。对此,一方面,引进一些广受青少年喜欢的新兴体育项目,通过促进青少年交流夯实中外体育文化交流互鉴的根基。例如,2024年上海市举办自由式小轮车、霹雳舞、滑板、攀岩四个新兴体育项目的奥运会资格赛,有助于中外青少年共同感受新兴体育项目的魅力。另一方面,注重围绕足球、篮球、排球等全球普及度高的运动项目,举办面向青少年的国际体育赛事。例如,2023年我国不仅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足球世界杯,还获得2024、2026、2028年三届国际中学生体育联合会足球世界杯举办权,为中外青少年进行足球交流搭建了平台。3.5 注重发挥体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示范作用
我国体育外交应弘扬绿色低碳的生态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合理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用科技手段减少资源消耗,使体育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标杆,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几方面。3.5.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与宣传
一方面,借助举办体育赛事的契机,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人们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意识。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绿色奥运”列为三大主题之一,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出“绿色办奥”的理念,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倡导全社会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创造了奥运会碳普惠制的“北京案例”。另一方面,通过发挥运动员的榜样示范效应,带动人们参与各类环境保护行动。例如,2021年北京市组建“奥运明星绿色低碳宣传队”,奥运明星走进社区、学校和企业等场所,开展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活动。3.5.2 合理规划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一方面,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充分利用城市的楼顶路边、高架桥下、公园绿地等“金角银边”配建嵌入式健身设施。例如,上海市利用高架桥下的闲置空间建成了中环篮球公园、洛克公园(北新泾馆)等城市运动综合体,将原来的“灰色空间”变为“绿色空间”。另一方面,积极利用老旧厂房、废弃用地进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将体育生态景观与城市更新相融合。例如,在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首钢工业区曾用于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被改造成了冬奥会组委会办公区,原来的精煤车间被改造为中国国家队冰上项目训练基地,旧的冷却塔旁建起了自由式滑雪大跳台。3.5.3 运用科技手段减少资源消耗
一方面,发展绿色低碳型体育产业,综合运用政策引导、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引导体育企业运用科技手段节能减排。例如,安踏集团通过材料研发与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中环保材料的使用占比,2015—2022年在实现营收规模增长接近400%的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每百万元营收)降低超过40%,用水量减少了22%。另一方面,注重通过新技术解决体育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例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智能化造雪系统,相较于传统造雪,智能化造雪具有出雪点早、用水量少等优势,同样的造雪量节约了20%的水资源;创新制冰技术,在奥运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制冰剂,其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植树120万棵;借助清洁能源技术,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所有场馆赛时常规电力需求100%由可再生能源供应。这些新技术的运用,不仅为国内其他行业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态观提供了经验借鉴,也使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为我国致力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展示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外事工作机制改革,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的提出为我国体育外交应对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风险挑战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下,我国体育外交在战略取向上应坚持对话协商的政治观、秉持共建共享的安全观、树立合作共赢的经济观、遵循交流互鉴的文化观、弘扬绿色低碳的生态观;在推进路径上应推动建设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国际体育关系格局,积极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体育秩序,加快构建体育产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持续输出与引进优质体育文化,注重发挥体育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示范作用,进而为全球体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原文刊登于《体育与科学》2024年第6期,已于中国知网发布,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马德浩,薛昭铭,季浏.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下中国体育外交的战略取向与推进路径[J].体育与科学,2024,45(06):11-19.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