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工具与体育知识的新理解”学术工作坊简讯

学术   2024-02-26 11:39   江苏  


2024年2月16日(美国时间2月15日),OpenAI正式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震撼了世界,继去年发布Chat GPT再次引发热议,伴之而来的,便是系列围绕人工智能或喜或忧或中性的探讨。在Sora生成的长达一分钟的连续高清、高拟真度的人物场景视频中,我们看到自然逼真的景色也看到高拟真的人类身体运动。基于体育研究同身体运动的本体关联,我们不禁思考“AI世界观”下的运动行为,为进一步理解和释Sora给人类运动行为带来机遇与挑战,《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于2024年2月23日举办了以“Sora工具与体育知识的新理解”为主题的线上学术工作坊。在本次学术工作坊中,上海报业集团资深编辑吴驷、上海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路云亭、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智慧、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赵毅、《体育与科学》杂志主编程志理,分别从游戏、技术文明、社会学、体育治理与体育法律、体认范式运动行为志叙事寻找真相的研究视角,对本次主题进行了生动、深刻、颇具启发性的探讨,拓展了我们对体育学研究的认知边界。

《体育与科学》杂志主编程志理了简短的开场白:基于体育与科学杂志秉承的学术先锋性与学科方法论建设的办刊宗旨编辑部商量围绕文生视频工具Sora对体育运动知识的新理解这个话题做一次学术工作坊自Sora发布后,我研读了Open AI的技术报告,该报告带我很大触动。从体育学研究运动行为来看,因为动作技术属于默会知识,用传统的体育学研究范式做“学科式”的探究,采取因素还原的客观对象性分析,在概念体系里思考,而不是做身体在场的运动情境的行为追忆,抵达主体性的运动行为真相困难的,那么运动行为真相如何呈现Sora的AI逻辑所展现的世界观很具启发意义。Open AI技术报告给Sora的界定是“世界模拟器”,在一个非物理空间里生成了一个具有现实感的世界样子Spacetime Latent Patches这种潜变量时空碎片建构起来的视觉语言系统其动态、立体、3D状态刚好跟人的运动行为特征有完美的一致性。我们习惯的研究体育的思维方式动作技术在人们的脑子里并非动态时空过程性而是从认识论知识角度建模做研究的SoraAI世界观终于给了我们一次本体论反思机会,这与体育学独立性学科方法论研究存在莫大关系。



主旨报告环节

      

吴驷以《AI革命:解放大脑释放身体》为主题,从游戏视角,围绕本次工作坊主题,从五个方面展开了探讨。(1)虚拟世界:AI未来可能满足人们对武术世界的身体想象。虽然现在相关技术还未成熟,但未来AI可能能够满足我们对武术世界的身体想象,带来武术新玩法。Sora将现实世界实现不了的动作,通过虚拟和现实融为一体实现。除此之外,互联网拯救奥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大概率将成为互联网竞技世界的一部分,它将是一场新旧竞技运动的深度融合,如同正在传播界发生的新旧媒体融合。(2)实体世界:生成式AI带来身体第二次解放。体育游戏乃是身体解放的典范。如果说人类从身体第一次解放(直立行走释放双手)开始玩游戏,那么人工智能革命是人类身体的第二次进化,人工智能解放大脑释放身体,使人类身体进入一个自由王国。(3)体育学革命:从生物学到生存论。体育课传播体育技能的知识论立场有问题,具身认知只是观察体育的一个方向,应该从生存论角度来观察体育。(4)体育生存论的思考方向:魅力魔力意志力。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中,知识论占上风,但没有对体育生存论的本体思考。人工智能革命倒逼我们的身体重新回到体育游戏的世界,思考根本的魅力魔力意志力。(5)游戏先于游戏者:梅西香港风波的反思。技术发展下人类社会可能会诞生一种新的游戏。通过这次梅西香港风波,可见体育魅力远远大于政治。技术革命推着体育向前走,应重新认识、思考人类在新环境里应持有怎样的生存态度。


路云亭以《Sora的隐喻:技术文明的发展理路》为题,从技术文明的角度切入,围绕本次工作坊从四个方面展开了探讨。1)Sora作为一个媒介事件引起轰动。路云亭通过AI发展梳理了既往研究成果中涉及的三个概念,即心想事成、白日梦、想象力。2)Sora对体育的影响。路云亭认为Sora对体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体育的体系性影响。路云亭介绍AI是游戏玩出来的,不是规划出来的。AI的原点来自军队竞争,而军队竞争来源于极限压力,极限压力可以催生出最优质的想象力。计划是规整、稳定的,但缺乏想象、创新因此可以重新思考一下游戏重要还是重大理想(仪式的东西)重要的问题触动体育教育。在路云亭看来,Sora等人工智能对于当前仪式化教育和科学化教育都产生触动,但可能更容易触动仪式化教育对体育训练的影响。路云亭认为以前的训练是表演,现在可通过抖音等平台获取相关体育知识和示范,解放了动作化的知识产权。Sora列出文案便能做出教学视频,进一步推动了教学品质的提升对科研展示的影响。在路云亭看来,AI进步为科研带来便利,也倒逼法律控制,需进行AI立法。3)体育和文明史。路云亭通过查阅技术史相关书籍,看到技术史就是文明史的观点。在路云亭看来,体育本身是文明史,如果讲体育的本体,需将之与文明史联系在一起。世界发展面临文明融合的终极形态,竞争的目的是融合,而融合的动力来自自然进化、自由意志保持、自然游戏的法系化,这些将AI技术和体育拎到很高的高度。没有自然游戏就没有发明创造,自然游戏不应受到仪式化约束。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仪式考试,并非自然考试,没有进入自由表达阶段,压抑了想象力、创造力。4)逻辑学遗产。在路云亭看来,随着科学变为世界的科学家集团摆脱国家体系,变成全人类体系,在科学的文明化体系,科学、体育、文化、发明都完全连在一起,这便是Sora自身的隐喻及价值

王智慧以《虚拟表象:不确定的身体与自我》为主题,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了以Sora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发展下的运动、身体与自我。他认为人工智能及系列技术进步,给我们认知、理解知识的边界,以及身体运动的参与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正是基于对不确定性的关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1)现实情境:Sora的诞生是人类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事件。王智慧认为Sora不是终点,伴随着技术进步,可能会产生下一代更先进的技术。从社会学视角理解人工智能及其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行为主体空间位置以及行为主体和空间位置之间的关系的视角介入。人类整体发展过程,早期基于集体表象互动和存在,伴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人类逐渐进入一种数字表象,那么Sora的诞生,则逐渐推动我们进入了虚拟表象的社会。虚拟表象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身体虚拟共在。在从集体表象、数字表象走向虚拟表象的过程中,如果从社会空间互动的角度来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改变,其中便包含身体在场方式的改变。间,“事件—关系”研究方法论对我们理解Sora文生产品具有一定启示。Sora诞生以后会带来不同的身体运动行为共在,即虚拟表象的世界、数字表象的世界和基于身体共在的传统运动行为世界三种状态的共存。基于相关改变,现实情境中也会有三种不同的关系需要再认识、再理解。首先,重新建立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范式。其次,需要再理解人与人造物的关系。最后,需要重新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2)变革先声:后人类时代身体运动和行为意识的知识范式革命即将到来。后人类时代指在人工智能发展下人与类人共存的时代。在王智慧看来,身体运动作为个体感知世界、确认自己存在的方式,伴随技术发展,更新个体对身体的认知以及运动行为、运动知识。平行社会空间的建立,更新了基于现实空间身体和虚拟空间身体,以及身体在现实社会中自我和秩序间的互动、虚拟空间中虚拟的自我和秩序间的互动。人类身体运动在虚拟空间的呈现将带来新变革,身体运动也面临三个不同层次叙事:一是面临的是意象符号层面的空间形态叙事;二是基于故事文本的逻辑情节叙事;三是理念创新层面的叙事。其中理念层是基于意向层面和故事叙事共同作用而建构的。未来虚拟空间的竞技,会围绕三种不同层面的叙事加以呈现,并将三种不同叙事表现所勾连起来的关系作为最终评判的一个标准。3)未来使命:探寻不确定性议题将成为身体运动研究的价值转向。王智慧提到,近些年在体育学、社会学领域呈现的把人带回研究中心,把人的主体性带到社会或者运动行为之中的声音。这种声音预示着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首先是价值转向,是关注符号互动和人际纽带关系的社会联结趋势,即从本体出发建构人本性的理解方式。其次是Sora给人类信息和知识的改变,体现在微观情境互动之中,这为我们探寻新的知识增长点提供了契机。最后,是关注不同主体间的互动,以及权力与权力支配者之间的关系。这里的权力指向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权力传统的继承,就是韦伯意义上的科层体系运用。另一方面指向福柯意义上的知识权力,是掌握技术者掌握知识,还是掌握技术者来掌握权力操控的归属。这给我们带来新的基于不同主体利益互动和权力符号互动的思考。总之Sora诞生以后,既改写了我们对于客观世界以及客观事实存在的认知,也为我们思考基于身体存在而产生的运动情境中自我与秩序联结关系以新的启示。人的主体性回归,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技术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在不确定性身体与自我之间的文化拓扑关系。此时,可以通过韦伯和尔泰意义上的观察性理解、解释性理解与体验性理解的方法论实现新的知识生产,进而重新理解自我存在、自我的运动情境和行为意识。




赵毅以《Sora对体育法律与体育治理的挑战》为主题,从四个方面探讨了Sora对体育的影响。(1)对Sora机理的认识。赵毅首先介绍了Sora技术和视频生成过程,Sora不仅仅是一种文本到视频的深层模式,更是一种探索和理解真实世界的方式。(2)Sora对体育机理的挑战。在赵毅看来,Sora对运动行为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因素分析,能够综合模拟整个运动行为的情境,从而揭示出运动行为的真相,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运动行为发生的具体情境。Sora在体育教育层面,可以促进高效的模拟训练场景,帮助运动员更好地准备比赛、制定策略和应对方法。Sora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有利于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落实。不过过度使用Sora等人工智能,也会导致用户脱离身体而仅以意识开展体育活动。如果人脱离身体,以意识为主体去参与体育活动,是与体育的本质相违背的,并不能够达到强健体魄的目标。而且长期佩戴一些相关设备,也会影响到用户的身心健康。(3)Sora对体育法律的挑战。赵毅通过举例,介绍了Sora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能会影响竞技比赛的公平性、体育知识产权保护,同时涉及运动员的隐私权、形象权、肖像权以及数据权益。如果生成虚假信息,也可能导致侵权责任。除此之外,侵权主体界定也是法律适用上的难题。(4)Sora对体育治理的挑战。赵毅认为,Sora技术有助于体育管理者更加精准决策,提升禁赛判罚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可视化技术改善运动训练方法,且有助于提升观众体验和体育营销。不过也需要注意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可能侵害裁判员的自由裁量空间,加剧体育组织、运动员个体之间的差距,损害运动员合法权益引发数据安全问题等。从法治层面,要对Sora等人工智能运用开展立法调研,一是开展规制层面的立法,以预防其滥用风险;二是开展促进立法,鼓励引导其发挥对体育行业的积极作用;三是通过体育社会组织制定有效行业自治规则,规范内部治理。

 




程志理以《Sora启示录》为主题,以体认范式从方法论视角探讨了Sora对运动行为探寻真相的机理产生怎样的影响。首先,Sora工作逻辑类似模拟人类脑子里情境化的内容这种情境化不同于体育学研究习惯性的概念化倾向,比如对于动作技术学习我们习惯于讲解示范方式讲解便是概念化的。“示范具有形象思维的特征,但是学习者看到的并不是动作本身,因为动作的表达除了具有可以“被看到”的结构外形,还有演示者做动作的本体感,其并不能呈现,所以讲解示范并不是符合动作技术学习的最合理方式。我们习惯于认识论的方式研究体育运动,用概念来演绎研究对象,是运动行为作为体育学研究对象的方法论错位。对此,程志理觉得基于认识论概念认知的体育学研究倾向背离了运动行为的本体,自然也就很难获得运动行为人技术表达的行为真相程志理结合徐梦桃平昌冬奥会落地稳定性技术表达的失误,以及赛后技术诊断会的专家意见与运动竞训实践效果间的距离,探讨了以学科的角度做研究而不是竞训本体层面做研究,对解决运动行为中问题的有效性的低效度问题,并提出了他对此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次,程志理结合自己多年体认研究的所见所感所思,认为“知行合一”是一个行为认知的问题他说,我们通常认为知行合一是讲认知在行为中落实,其实这是对“知行合一”这个中国传统典籍中基本概念的误读知行合一的“知”并不是对某种知识的认知,更不是指导人生的大道理,“知”指的是事实本身,事实通过行为而呈现,就是知行合一。这在Sora生成过程机理中得到验证我们知道Sora依赖于潜变量时空碎片这就像人脑子里那些“碎碎念”,这种碎碎念则隐藏着思想的内容要素和信息。体育学研究人的运动行为传统的科学还原论走到了今天体认本体论是学科独立性进展的一部分。在运动世界里发生的问题,唯有回到运动情境去做运动行为人的口述史,依赖于运动行为人的“切身感的语料”(好比Sora的潜变量时空碎片),做成故事生成性文本化的运动行为叙事呈现运动行为人在动作技术表达情境中的整个行为过程这种叙事式论证就是运动行为学的方法论程志理结合苏炳添运动行为口述史,展示了运动行为叙事论证方式。最后,程志理认为Sora的AI逻辑让我们回归了本体论也就是存在论行为认知,人类文明是认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具有认识论的知识想象的特征,未必是存在的真相。程志理举了一个例子,人类长达1500年都不怀疑“地心说”并非真相。程志理还呼应了前边几位学者提出来的论点,强调了体育运动的游戏本体意义,人因游戏而文化游戏而生


学术交流部分

      

观众提问1:请问Sora在现实场景中如何拓展体育教师的认知空间并产生情景互动?


程志理:这是动作技术学习问题。我们传统的动作技术教学强调讲解示范,这十年我在体认研究中发现,讲解示范的教学法在动作技术学习中有效性不高。当然它作为辅助性教学方式是可以。实际上动作技术是不能言说的,这是动作技术作为默会知识的特征。讲解示范依赖于概念性的言说,示范给学生看,学生看到的不是动作本身,看到的只是动作的外形。然而我们做动作是有本体感受的,这个本体感受作为“身体感”是没有办法用言说来传递的。我们可以思考能不能改变一下教学方式,就是在运动情境里去学习,让学生直接在运动情境里获得身体感,以行为认知生成动作。我们传统的动作技术教学是“模式化”的,把在运动过程中的动作技术从运动情境中抽离出来,书写为一套运动学习模式化方案,比如教足球攻防技术,就有一套多种组合的“二过一”动作技术模式化方案,其实这种脱离了运动情境的非实用性动作技术,是背离了运动行为表达的真相的,为此,学生虽说“学会”了动作,但是依旧不会打篮球或者踢足球。


观众提问2:请问吴驷老师是否能就你发言时提到的“具身认知是将身体视为知识的手段”,再深入讲解一下?


吴驷:具身认知最初从心理学过来,我认为它跟体育关系不太大,体育学应该有它自己的一个源头。它的源头不在技术论也不在心理学。



往期回顾 

预告| “Sora工具与体育知识的新理解”学术工作坊

本期推荐| 新《体育法》背景下体育协会的治理逻辑与治理路径——以互益法人理论为中心

本期推荐| 基于“体认观”的体育课程教学问题的本体论回应——与程志理的学术对话

本期推荐| 运动社会学:身体生物性与社会性联结的谱系及范式

《体育与科学》2023全年文章总目录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体育与科学
第一时间为读者提供杂志载文及相关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