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杭州亚运会结束后,巴黎奥运会即将到来,中国乒乓球队为适应国际竞赛格局、提升自主实力,进行了高速优化和发展,为指引国乒剖析问题成因,助推实力内核的强化更新,专访了中国乒坛的权威人物徐寅生,以现代乒乓球技术的几个核心问题为线索,细析中国乒乓球队面临的中心问题,规划疏解路径,具体包括兼容各类特殊打法、重点解决伤病问题、提高双打配合能力。针对备战奥运应精进的技战术打法,徐寅生认为基于国乒运动员在提升中、近、远台综合相持实力的基础上,应以竞技制胜为第一要义,加强近台快攻钳制力和控制力的训练。针对下网、出界失误等情况,徐寅生倡导应重拾削球打法和规范板型。此外,徐寅生还谈及多元新兴打法,指出应着眼于左手、颗粒胶技战术打法的磨练等。
巴黎奥运展望:现代乒乓球技术的若干问题——与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的对话
文 | 黄文文
(《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6期)
1 对国乒队备战巴黎奥运会的建议
黄文文(以下简称“黄”):现阶段国乒队的备战重心落在明年的巴黎奥运会上,徐主席您能针对国乒队出战的技战术打法,或者是多方面战术策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展望吗?
徐寅生(以下简称“徐”):根据我长期以来的观察分析,国乒队针对此次巴黎奥运会的备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重点解决伤病,乒乓球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和比赛密度很大,从日常训练到集中备战再到紧锣密鼓上赛场完成竞技,整个过程处于持续超强度的状态,势必产生身体能量的高损耗,故在安排训练和保护身体方面要有对策。其二就是应对塑料球使用的挑战。这是从乒乓球技术层面产生的相应连锁反应,即越用强度较大的力量完成击球,产生的速度就越快,旋转程度也越强,相应的得分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就容易陷入被动局面。这不免需要运动员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适应和娴熟操练,从而获得愈发强劲的相持对抗能力。而高强度的对抗对身体机能的要求很高,若运动员身体素质的能力训练还未真正跟上,只能超能力、超负荷训练比赛,亦是造成运动员伤病的重要原因。其三是重新分配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的比例。按照新时期乒坛的发展趋势,体能训练的比例如果还是与以前相同,可能会跟不上整体形势。这就需要增加训练实战比例,提高针对性和强度,并与医务密切配合,形成医体一体化的训练康复模式,保障队员们在高强度疲劳训练之后的有效恢复。
黄:伤病问题是影响竞技体育的重要因素。徐主席,您是站在现象和问题面前,提供了深层次的原因和可供解决的措施,还有哪些方面亦是国乒队在备战过程中需要注意并加强的呢?
徐:从战略部署和战术层面,我认为国乒队还需提高双打的水平。众所周知,奥运会团体赛制中的双打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双打的能力与单打相比,在局面把控、争抢意识、节奏衔接和得分手段上还有所不足。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双打配对发挥不理想,体现不出取胜优势,甚至个别场次还会输给外国队。所以在双打的问题上,我们国乒要进行认真的会诊,找出问题的症结,重点落在提高默契配合度,突出解决双打中的主动性问题,在前三板上苦下功夫。
黄:我们前面提及的都是国乒备战奥运过程中面对阻碍的“内归因”,放眼国际乒坛,外部势力的冲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乒队在奥运赛场上的制胜。如前段时间成都大运会上,从未打过国际赛事的出泽杏佳“一串三”击败了钱天一、何卓佳和王晓彤三个国乒一队运动员,为我们拿下女团、女单冠军制造了不小的障碍和麻烦。又比如大家所熟知的伊藤美诚,在2018年国际乒联瑞典公开赛上同样击溃了国乒三名一线主力丁宁、刘诗雯、朱雨玲并夺取冠军,可见伊藤仍然是国乒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再比如平野美宇分别于2017年乒乓球亚洲锦标赛和2023年萨格勒冠军赛上击败国乒主力队员,登上冠军领奖台。上述案例都折射出一个问题:赛场上会有不少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赛前的准备要更仔细、更全面。
徐:就此,我想讨论国乒技术应当专注进一步创新、引领发展潮流的主题。放眼整个国际乒坛,不同国家都在竞技洪流中开创了极具特色和竞争力的乒乓球技战术打法。我们理性分析不同国家的创新,并不应该被定义为崇洋媚外,抑或是长他人威风,而应当尊重事实、谦虚好学、兼容并包。像被国际乒联称为划时代变革的弧圈球技术、前三板及近台快攻结合弧圈球的全新打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乒坛的跨越和创新。国乒只有真正从来时路回望每一次创新的印记,才能在日后的每一次竞技征途上稳操长远胜券。
黄:诚如徐主席您所言,乒乓项目的长远发展,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学习、发展、创新三个关键词。国乒的创新之路就包括直板横打技术、颗粒打法、削球打法、直板快攻等,也都在不同的竞赛时局彰显出了不凡的生命力,也应当在此次备战巴黎奥运的过程中有所沿袭。
2 小球改大球
黄:在我的认知中,中国乒乓界的老一辈精英以传统快攻为主导,敏锐地抓住乒乓球五大要素之一的速度,加强 “前三板”技术,围绕快速、准确、凶狠、多变、主动的目标,同时将攻、推、搓、拉、发球等基本技术进行了有机组合。徐主席,在现代乒乓球技战术方面,欧洲横拍两面攻打法日趋成熟,甚至成为世界乒坛的主流,您为何在这种背景下,提出“近台、中台与远台”三者关系的问题呢?
徐:我们打乒乓球的速度比日本、欧洲快,但快是相对的。当横拍两面弧圈技术控制着台面时 ,直拍正胶左推右攻打法怎么快呢? 有人问:是正胶快还是反胶快?就器材的性质看,正胶出球可略快些, 但只要反胶运用得当,基础速度外加旋转速度,其整体速度亦是可观的。何况,正胶打法在中、远台相持中是没有能力的。
黄:曾经欧洲的进步,促使我们的传统快攻学习掌握弧圈球技术,便出现了郗恩庭、郭跃华和曹燕华等一批新打法的选手。但反手仍然是弱点,其无法处于进攻的状态,自然面临难堪和困境。
徐:中国式直拍横打成功弥补了反手软弱的不足。相比而言,横拍全攻型打法的上位,确实使其发展为主流打法。时下,国乒队中的主力队员几乎都是横拍全攻型打法。
黄:随着“大球时代”的到来,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呈现怎样的态势?我认为直板反胶加一个“转”字和推进直径40毫米大球进入赛场,极大地丰富了乒乓球技术演进的内涵,这两项创新是对世界乒乓球运动的重大贡献。
徐:对于“小球改大球”的初衷,很真诚、很务实地说,就是为了提高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小球时代”攻对削还好看,攻对攻又不是砂板对砂板,底板、海绵、胶皮的性能都提高了,球还是那么小,速度之快、旋转之强,打不了三四板就捡球了,叫观众怎么喝彩?所以,要让乒乓球发展成为世界上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之一,那就是让其与其他竞技体育项目竞争时凸显观感上的优势,能让观众欣赏到精彩的竞技场面和持续迭起的高潮,这也是国际乒联的共识。
黄:1993年的七运会上,能容纳一万八千人的工人体育馆看台却十分空旷,团体决赛的关键场次看台上除了组织的“文明啦啦队”外,总共只有不到两千人的观众,刚够坐满最下层的看台。还有当时中瑞乒乓球赛在沪较量,观众寥寥无几。新闻报道称:“三板决胜输掉观众兴趣,漫长比赛耗尽场外激情。”所以,您作为国际乒联主席,提议“小球改大球”,眼光深远,效果明显。
徐:体育竞赛的生命力在于观众,当时乒乓球比赛正经历“观众危机”,为了把观众请回乒乓球馆,国际乒联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广“大球”是其中一项重要手段。然而,一项前所未有的提议要落到实处,肯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首要的就是需要生产厂商的支持,否则一切都沦为空谈。
黄:我知道这个故事。当年,您是在参加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召开的国际乒联会议后,决然站在有利于世界乒乓球运动可持续性发展的前提下,于深夜拨通了“红双喜”副总经理楼世和的电话。郑重提出开创性地推行“小球改大球”的新策略,并由“红双喜”厂开模试制。
徐:在整个过程中,从设计方案再到后续的一体化生产,幸得上海红双喜的全力响应,真的是功不可没。当时,红双喜公司赶制六万只“大球”,送给国际乒联,让国际乒联到各国乒协会去推广。
黄:据我掌握的材料,中国乒乓球协会培训中心于1996年举行了“浦东01杯”新型乒乓球比赛。此为我国乒坛首次采用直径为40毫米的大球的比赛,参赛的队员是来自全国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学员。赛后,队员们说,第一次打“大球”,感觉旋转弱、速度偏慢,用力必须加强,但增加了来回球的次数。接着又在苏州办了一个大球邀请赛,请来马琳和白俄罗斯的萨姆索诺夫等中外好手参加。比赛期间,科研人员现场测试,媒体采访运动员及观众,了解使用大球的反馈,结果是一致的。
3 近台、中台与远台
黄:可以说提议小球改为大球这一开创性的举措对整个乒坛而言都是很轰动的,也对乒乓球能进一步得到全球关注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我想徐主席您也一定对此感到很欣慰,想请您谈谈这项变化对乒乓球技术有什么影响。
徐:这就引出了乒乓球技术发展中,值得讨论近台、中台与远台的关系问题。将小球变为大球是史无前例的,运动员、教练员能否适应?这一点也是我当初对推行小球改大球有所犹豫的原因之一,但好在广大运动员和教练员均高度配合、全力支持。教练员们针对大球制定了全新的训练计划,包括加强对大球速度、旋转及球性的了解,以增强运动员对击球意识及技战术运用的自信心,包括将接发球抢冲、挑打、接发球抢拉技术置于训练中的重要位置,还包括在训练及比赛中加强手上调节能力的培养等。一系列的“对症下药”,致使乒乓球运动员循序渐进地适应了大球,并在体能及技术水平方面有了提升。当然,还要有观众的响应。
黄:观众的响应是非常热烈的,这从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证明了改革的成功。从科研统计的资料看,球体直径增加2毫米后,大球的速度下降13%,旋转减弱21%。时下,不仅王励勤、马龙等横拍两边攻的运动员,直板运动员如马琳、王皓、许昕等也都掌握了中、远台对拉、对冲的技术, 煞是好看。2015年乒超上海队与四川队的比赛,许昕与朱霖峰上演42板对攻引发了乒坛震动。电视台每每公布的十佳金球,多是中远台高技术、强对抗,对拉、对冲的激烈而多变的场面。
徐:确实,自2000年启用40毫米大球,2014年7月起采用ABS塑料球40+后,“大球时代”因材质的变化、乒乓球体的加大,一方面限制了速度与旋转的威力,使力量发挥的作用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则因大球降低了球速、运动员在中远台相持的趋向应运而生。这种速度、旋转、落点、力量多变转换战术打法,不仅是基本功的较量,亦是心理素质的博弈,大大提升了乒乓球运动的竞技质量和观赏度。
黄:这说明现代乒乓球技术的趋势不一样了。不管你是在现场中观战,还是欣赏视频,乒乓球运动中“相持球”的概念得到了深化。
徐:然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现阶段乒坛出现了这样的倾向:中远台技术成熟之后,以马龙、王楚钦、张本智和等为代表的运动员反手进攻技术的暴拧暴弹融合一体,就不畏惧退台了,一改往日认为“退台肯定输球”的看法。比较明显的情形是运动员的前三板处理,不管是发球后抢先上手,还是接发球或摆短、或拧拉,过后便习惯性地退台,将比赛战局和攻守范围控制在中台区域,甚至推进到远台。自然,乒乓球比赛在观感上会有跃动起伏感,在对战中展现出了大刀阔斧的非凡实力。但细究起来,大部分运动员有忽视近台技战术运用的可能,或者说对速度和近台技战术的重视有所下降。
黄:这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在大量的教学观察和研究中也得出以下结论:在近台、中台、远台和旋转、速度、力量双重性的三者关系中,近台和速度的要素是不可低估的。即便在中台形成了相持,也要规避过多的退台,积极地追求速度,以求在速度上占先和突破。而力避出现 “近台抢攻”不稳定和“退台炫技”的标签式打法。
徐:当然,我是从“竞技—制胜”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的。现代乒乓球技术因大球的关系,强调击球技术一体化,旋转力量速度三大动力要素集成化。此外,还要重视和研究发球抢攻的优势,相持时中近台的高点进攻和相持中的速度特长如何发挥等。还有就是根据运动员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日本的伊藤美诚身高较矮、力量不足,退台就会失去优势,故而她利用一面反胶、一面生胶,借着胶皮性能将球往下压,以期坚持在近台,达到速度占优。
黄: 那么,从训练的角度说,是否可以理解“退台”的指令过于密集。
徐:是的。在这方面樊振东的表现比较先进和典型,这不仅在技术上,也包括在意识上。可以注意到,樊振东在掌握了中远对拉、对冲技战术的同时,仍能在中近台保持相当的进攻速度,故实战的优势比较明显。这就是说,随着加强中远台技战术的训练,有可能忽视对近台技战术的打磨。而从“竞技-制胜”的需要说,如何提高近台的控制力和钳制力依然十分重要。
4 下网还是出界
黄:不久前,徐主席您曾要我观察统计一下运动员比赛中的失误情况,是出界多还是下网多,造成失误的原因是什么。徐主席,您怎么会想到这个一直在发生,却一直被人忽视的问题?
徐:这个问题确实不怎么被人重视。不论是教练团队,还是运动员自身;不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大多关注比赛的胜负,或技战术的分析,却忽略了对具体失误类型的把握。
黄:正是在您的启示下,我带着问题对世界乒乓球三大赛的40场比赛录像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技术失误中出界多于下网。为什么现在很多运动员有这种问题呢?我认为,现在是上旋球、弧圈球对抗时代,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运动员,从小就开始在上旋球和弧圈球里进行训练对抗。
徐:你的理解是对的。历经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弧圈球热潮,下旋球遇上弧圈球没有彰显出相应的胜率,所以慢慢就遭到了漠视。尤其大球出现以后,降低了旋转,进攻型选手的对攻、对冲,多为上旋球来回的相互攻防转换,出界自然就多了。教练员、运动员必然会在这方面对症下药。然而,这又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的问题。据我的观察经验,即便是优秀运动员,在发接发环节,第一板抢冲下旋球的下网失误,每局会有1至2个。现有的11分制下,这个失分比例不低啊!能多得一两分,对整个胜局起很大作用。这方面的训练忽视了,包括拉冲削球的能力也下降了。所以,重拾下旋球对解决失误问题和实力提升尤为重要,包括现阶段要特别重视对付削球的打法。“风水轮流转”,在特定时期内未成为主流的打法,反而会在不经意间给人们立一个“下马威”。
黄:现实与您的看法十分吻合。2019年,侯英超连续击溃四大国乒名将,夺得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冠军。当时,他是已退役的运动员,已被贴上打法相对保守、胜算渺茫的标签。但亲临赛场,侯的削球仍占了上风。这证明现役国乒队员对抗削球的漏洞,具体包括摸不清对方的旋转,导致反手拧拉能力锐减及正手稳定性下降。
徐:做系统性的统计和分析,对现阶段乃至未来的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至关重要。这只是相对粗略的失误情况,若进行系统专题性统计,甚至进行图像和数据的计算机技术分析,可更加精准记录下网失误的不同情形,有利于教练员探寻不同情况下的失误原因,而攻克之。其实,运动员不仅在接发球时,面对较高难度的下旋球会导致下网失误,打高球没掌握好压球的力度也可能导致下网。在打高球的过程中,比如说原先在球台前用15米力量摩擦,由此产生的弧线正好过网并落在对面球台的得分位置,但当对拉高球时,双方的距离拉得稍远,到18米的时候,依旧用原先的力量进行摩擦拉球,就可能导致下网。
黄:综合来说,尽管接下旋球会不慎下网,但下网的情形仍是各式各样的,甚至回击上旋球时也会发生。在一局比赛中,减少下网1至2次,比分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11分制,每分都很重要,能多得一两分,积累出来,对整个胜局有很大作用。
徐:明晰了下网的情况,如何改进不免要提到板型这个基本问题。我个人认为根据不同的旋转强弱来调整板型是改善乒乓球失误的重要途径。现在男女老少,进攻时统一压板型,以对付上旋来球,从而忽视了对付下旋球的板型。打乒乓球需要对付多种来球,上下旋侧旋还有高球及下降球,理应根据来球调整板型,该压的压,该亮的亮。现主要依靠反贴球拍,有这种性能,可以摩擦制造弧线。要改变下网失误,适当调整板型,有难度就只能加强摩擦,避免下网。这好比高尔夫之所以有球杆,就是为了给运动员提供焦点距离,以灵活应对不同区域、角度、距离的高尔夫球。而长短不一的球杆、角度不同的杆面也有利于帮助运动员在不同情况下调整起杆的角度。乒乓球也是同样的道理,需要运动员根据不同的来球性能、落点,用不同的技战术来调整板型,完成高质量的冲拉、击打等。而板型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个握拍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在迎击旋转球的时候。若是统一的板型,就很容易打出向下走的“漏球”和碰板边的“高飞球”,所以,学会调整板型对于高质量的训练刻不容缓。
黄:总结而言,随着上旋球比例的增加,要重视发接发环节中抢冲下旋球的训练,以及下旋球转为上旋球板型的调节。还要重视下旋球的训练,要过“削球关”。
5 关注左手打法的训练
黄:今年七月落幕的WTT比赛中,60岁的倪夏莲连赢4名中国青年乒乓球运动员,夺得女单冠军。其意志品质值得学习,其技术特点值得研究。倪夏莲作为一名左手直板长胶选手,可称“复古”的打法在当今乒坛极为罕见,致使缺乏经验的国乒小将乱了阵脚。可见左手打法的出奇制胜。徐主席,很想听听您的见解。
徐:首先应该提倡左手参与双打。因为左手跟右手打,左手占了稀缺的优势。从训练方法上讲,两个右手运动员之间习惯了相应的击球线路,当左手跟右手练球时,变成了练直线,但直线线路较斜线线路更短,故专门练习的机会就少。再言之,左手运动员很少有主攻侧身打法的,像焦志敏、白杨都是如此,一侧身正手拉便是空档,而斜线对于右手运动员来说是练习次数最多、最熟练的技术之一,也最容易得分。相反,惯用左手的乒乓球运动员和惯用右手的乒乓球运动员对打是吃亏的,因其在针对最后一条线路、最容易得分的技战术方面训练较少。也就是说从训练方法、战术来讲,左手训练规程是受制于右手的,目前并没有独创性,是现下和未来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惯用右手的运动员在迎战左手运动员的适应度上是有所欠缺的,前者会面临后者依靠侧身扩大空档的情况,那么训练和比赛就做不到完全对应了。这里讲的击球线路和击球技术,都需要仔细磨炼。左手训练同样也是从练直线开始,但因为是统一的训练流程和要求,所以鲜少会有灵活打直线和斜线的左手运动员,这就是问题所在。所以,要研究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实力,配备不同的打法、不同的握拍、不同的球拍的队员来配合。
黄:就是要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身材、打法、使用的球拍性能、左右手握拍,包括快攻、弧圈、横拍、直拍等,不同训练方法都要讲究针对性,并积极制定出合理的训练方针。
原文刊登于《体育与科学》2023年第6期,已于中国知网发布,如果其他媒体或机构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
文献引用格式:
黄文文.巴黎奥运展望:现代乒乓球技术的若干问题——与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的对话[J].体育与科学,2023,44(06):1-5.
本期推荐| “体育素养” 还是 “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译名辨析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