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175mm的超大型清寳苏局铸红铜质“咸丰重寳”出谱样币

文摘   2025-01-07 00:00   四川  

     清咸丰年间,“宝苏”铸有一红铜质材质,直径175mm的巨大型无面值“咸丰重宝”。这是全网唯一可见的至罕的,具有高度收藏价值的古钱币。


     这枚钱币的直径175mm,超过了通常所见到的咸丰重宝钱币的尺寸,更远超罕见的“当千”铜钱直径大小,因此被称为“巨大型”。此外,它是由红铜质材料铸造的,在材质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咸丰重宝钱币是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铸造的,当时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清政府的财政状况十分拮据,为了筹措军费和缓解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铸造大面额的钱币,即“咸丰大钱”。这些大钱的面值有多种,包括当十、当五十、当百,当千等,不同的面值和铸造局使得咸丰重宝钱币具有丰富的版别和变化。


      据《咸丰泉汇》介绍,

     宝苏局是清代江苏省的铸钱局。清政府曾在顺治五年(1648年)题准于江苏省江宁府设厂开铸,但康熙九年(1670年)停后不复开设。而江苏省苏州府铸钱却在康熙六年后添设,于雍正时改为寳苏局,经乾隆、嘉庆、道光,直至咸丰初年,都有背为满文宝苏的年号小平钱,其苏字满文如下:

  宝苏局原系采买洋铜与滇铜配搭供铸。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势力迅速发展,于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天京(江苏江宁府),宝苏局滇铜通道受阻,乃全赖洋铜,并开始铸行大钱。


 

      宝苏局所铸造的钱币向来以铜质精良,制作工整,钱大边宽,书法秀美而著称,深得钱币收藏者的喜爱。尤其是咸丰年间的宝苏局大钱,更是清朝钱币中的上佳品,以品种多样性、特色性在清代咸丰钱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一向被泉界和学者广泛重视。



      今世可见宝苏局咸丰钱,有小平、当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五十、当百及当五百,当千共九种纪值等级,有铜、铁、铅、银等质料。其版别之多,仅次于京局钱。


       以小平钱为例,即有大型、小型,大字、小字,阔线、狭缘,尔宝、缶宝,方头通、三角通等区分。其中部颁式祖钱为故宫实物原拓。


      但通用的宝苏咸丰钱中究竟有无“当五百”和“当千”,业内几十年中都是争议的焦点。


     业界有传苏炉确铸有“当五百”,“当千”大钱,被当作至宝。其中,当五百下落不明,当千除认可保留的拓片外,也有实币现世。因此演绎出了不少传奇故事,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出现议论和最为藏家关注的两枚咸丰大钱。     


      宝苏局钱币中有一种特大宽缘钱,特别夺人眼球、耐人寻味、自成体系,已成为宝苏钱币的标志性钱式。


      本文所展这枚大钱,缘宽达13mm,可是少见之品。它非“当五百”,也非“当千”钱。其钱体硕大,面背上均无币值,但从整体状态看,应是宝苏局所铸大型“开炉”样钱,铸量必寡!


      这样超大型的“咸丰重寳”钱,在 《大钱图录》中无载,互联网中未见。其钱用料精良,材质致密,雕工和铸工均颇为精湛,直视具有视觉冲击力!

      此钱直径175mm,厚9.0mm,穿口39mm穿廓7.5mm,外缘宽13mm币文高1.6mm,重1439g。


     其钱文为楷书,书体公正,匀称有神,笔划深竣,字口清晰,光洁无粘连。钱平面与钱文侧平相交处棱角分明,仔细审视个别处隐见刀痕。是钱面,背地章干净,光洁,呈上突状。

      内穿壁精修成鱼脊梁,外廓内缘边道稍有拔模斜度。穿廓阔方直,内穿壁斜削整齐。缘阔平整细腻,外缘部规整光滑呈倒“∩”状。

      钱体被釉浸的暗红色包浆包裹,古朴自然,系传世之品。


      据《咸丰泉汇》书载,宝苏局铸钱中“官炉当百,多为缶宝,尔宝者极少见”。此藏“寳”为“尔”寳,自然珍罕。    


      这种巨大型的“咸丰重宝”钱,由于其尺寸巨大、材质特殊,存世量极罕,必为古钱币之重器,令其市场价值和收藏价值难以估量。


         2025年元月6日撰稿于成都

西夏辽金明清民古钱研究交流
建此号仅为做图做文介绍本人藏品,与同好交流切磋。文中观点均系个见,不忽悠任何人!关注我者,可帮其对所藏作初鉴,但绝非定论,真伪尚需藏家自辩。再次声明本号不做交易!本号来去自由可关可取,但勿出言不逊,带酸带讽,无理判假,令人生厌,一律拉黑不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