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钱币上有篆书篆五绝。
一是“悬针篆”。此书体始于秦,流行于西汉王莽时期。 王莽乃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侄,为汉朝皇帝刘家后代。
其特征是结构布局合理,上密下疏,笔划清秀妩媚,给人以端庄秀美之感。笔势重画细末,细末钎直,如同悬针。早期的悬针篆如蝌蚪文,在货布、布泉上有文字记载。

汉代就兴起的“打马钱”-“紫燕之马”用的也是这种“悬针篆”。此钱直径29.2mm厚1.7mm重7.27克。

此币之携刻币文是典型的“悬针篆“体。钱币铸造特征颇有年代感,红斑绿锈,包浆老道成熟,与战国,秦时期铸币特征相似。其铸造不精,币文和马图立面不深,尤其是穿口与宋时的正四边形不同而略带弧角,币面有穿廓,而币背无廓。
另网传这种钱起源于汉,盛行于宋、元时期,称作“打马格钱”,又称“马钱”,一种类似现在棋类游戏的棋子,博弈品。李清照曾著《打马图经》,流传至今。两宋之际,打马博弈极盛。
背图中的紫燕马是汉文帝的九匹骏马浮云、赤电、绝群、逸骠、龙子、麟驹、绝尘、紫燕骝、绿螭骢之一。取材于“紫燕骝”。紫燕,亦作" 紫鷰 ",是古代骏马名,也是燕名(也称越燕),还泛指骏马,系为文人墨客赞美良马常用之词。
南朝梁简文帝《九日侍皇太子乐游宴》:紫燕跃武,赤兔越空。
唐李白《天马歌》:回头笑紫燕,但觉尔辈愚。
明何景明《七述》:马则骅骝、赤骥、紫燕、青骥,漉漉师师,駪駪骙骙。
因而,我综合断代为这枚钱是汉代所铸之物。
此种钱汉代后朝也有大量铸造,但直眼所见是币文所载的“悬针篆”已有变化,笔画较粗,失去了最早的悬针篆“笔划清秀妩媚,端庄秀美之感”。
且从实物上看,它虽说是按照宋代的钱纹和图案铸造的,但铸造工艺却大不一样。铜质不精、字迹扁平、笔划偏粗。在清代马钱的图案还有所改动,就是在穿孔下方又多加了一个马蹬子。我想这都应该是辩识此种钱币铸造时代特征之要点。
如“某钱币价格网”载“紫燕之马花钱评级币”,尺寸29.5mm*1.5mm 重6.3g。


二是“柳叶篆”。晋卫瓘作,因形如柳叶,故名。它是小篆的变体, 起笔尖,中宽,住笔锐。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在孝建元年(454年)至明帝泰始三年(467年)铸“孝建四铢”四字作薤(音谢)柳叶篆。币文纤细柔长。
钱面横书“孝建”年号,钱背横书“四铢”钱重,同于宋文帝“四铢”,面背文均横读。为古钱铭文中所仅见。因币文如同倒着生长的韭叶,又有被称着“韭叶篆”者。
初铸钱径约2.2厘米,重2.4克左右;未久即见减重,制作粗劣,边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间盗铸者云起”,更有省去背文“四铢”而仅存面文“孝建”之光背小钱,更趋薄小。
径1.6厘米,重0.5克左右。
因鼓铸时有错范、异范发生,“孝建四铢”常见合背,重文、倒书者,版式颇多。
三是“玉箸篆”。
始于北周时期与铁线篆两者近似,只是更为细挺刚劲,悬针篆和韭叶篆都是“玉箸篆”的变体,“玉箸篆”也有人称“玉筋篆”,是小篆书法艺术中最为完美的一种书体。古钱币“布泉”,
“永通万国”钱为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铸造,面、背皆有内外郭,一枚当五行大布钱十枚。其中,后两种钱币隋初仍在关中地区沿用。材料有铜、银,直径30mm,重6.1g。

四是“金剪篆”。它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装饰性篆书字体。是以剪子的内刃剪刀形状做每个字的结笔,以中身屈曲为线的篆书装饰字体。民间流行的鸟虫书、蝌蚪文、 穗书、金剪篆、凤尾书、金剪书、飞白书均属此文,都是在笔划形态之中加以形象的笔体。而铭写到钱币上的“金剪篆”则是其中的皎皎者。著名的大辽铸“龟鹤齐寿”花钱就载有此书体。

还有“鸟虫篆”(又称鸟书或鸟虫书)是先秦篆书的变体,属于金文里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在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的一种特殊文字。
而应用此篆体在钱币上则仅有“熙宁重宝”,如下图自藏品。

五是北宋时期的“九叠篆”。
九叠篆是篆书中的一种艺术变体,笔势弯曲。折叠均匀,讲究对称,含有画意,装饰意味很浓,盛行于宋元时期。
在宋钱中唯一载有此种篆体的就是著名的九叠篆“皇宋通宝”钱。民间收藏家庞帆顺先生的藏品如图:

而在古花钱上应用却较多。如“本命元神”花钱:


九叠篆“龟龄鹤寿”鎏金背四蝙蝠钱径54.02毫米,穿径9.54毫米,厚3.62毫米,重42.7克。

大辽祭祀大钱也多有采用。如“九叠篆”背“穿上下星月图”钱:


古钱币上的这五种篆书,冷艳了数千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魁宝和遗产。承载这些篆书体的钱币,每一枚都值得珍藏。
2023年元月8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