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寶泉局铸“咸丰重寶背当五十”雕母样钱的工艺特征

文摘   2025-02-06 11:56   四川  

引言

      咸丰年间(1851-1861年),清政府因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大量铸造大面值钱币以应对军费开支和经济困境。宝泉局作为清代中央“工,户部”铸钱局之一,其铸造的“咸丰重宝背当五十”雕母样钱因其精湛的工艺和稀有的存世量,成为古钱币收藏与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从材质、铸造工艺、钱文特征、尺寸与重量、锈色与包浆等方面,探讨宝泉局铸“咸丰重宝背当五十”雕母样钱的工艺特征。  


一、材质特征


      雕母样钱的材质通常选用精炼黄铜或青铜,经过多次冶炼,铜质细密,质地均匀。宝泉局雕母样钱的材质多为四炼以上,甚至达到六、七炼,以确保钱体的坚固性和细腻度。这种高纯度的铜材不仅提升了钱币的质感,还使其在铸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展现细节。  本文展示品经采用排水法和金属体积与铸材比重计算法初步验证,材质密度为8.9g/cm³。


二、铸造工艺


      1. 雕工精湛。雕母钱的雕工精湛。主要提现在以下几点:

      ①雕母样钱由雕刻师手工雕刻而成,钱文清晰深峻,笔划刚劲有力,都是上窄下宽,字口无粘连。

      ②在有的币文空白处留有工艺余量(凸起物),如“咸”字与穿上廓之间,“寶”字“宀”左下,右“缶”与穿廓左面,“重”字最后一横左侧,背满文“寶左侧与外缘内环间均可看见。这些都是手雕余量的客观证据!

      ③地章光洁平整,有肉眼可见的由条纹和上面的无数弧形纹构成的若干修整纹。

      ④ 字根与地章衔接处有修整槽,钱文笔画立面是上窄下宽的梯形笔划,边缘有肉眼可见纵横反复修整的戳痕。

       关于这点,有许多研究者认为是机雕的痕迹。这对辨识是钱币是人工雕刻亦或是机雕雕刻之真伪,存在极大的争议。涉及对钱币材料学,冶炼学,铸造学和金加工工艺,后处理工艺等多学科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我查见计算机CAD软件也可以创建3D模型或2D模型,以定义雕刻的形状和尺寸。但其生成刀具路径,由CAM软件决定的雕刻刀的移动轨迹,包括雕刻品滴轮廓切割、区域清除、平行切削等,已能满足雕刻需求。但因刀具和链接结构的限制,计算机程序控制的机刀大多只能直立修整切口,因而在雕刻物面上形成的修整纹与手工刀雕的纹理迥异,在放大镜下观察更为明显。

       如再考虑机雕物件的发明和启用时间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节点:

      (1)18世纪末:工业革命推动了机械技术的进步,早期机械设备开始用于雕刻和制造。

      (2)19世纪初:随着蒸汽机和精密机械的发展,机器雕刻技术逐渐成熟,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装饰等领域。

      (3)19世纪中期:数控技术(NC)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机器雕刻的精度和自动化水平。

       也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咸丰重寶”铜雕刻品有可能是在18世纪末或19世纪中叶铸成的。

     但需结合钱币的铸材性质,币文风格,穿口和穿内壁和包浆的状态综合辨识。如有科检仪器进一步测试钱币生成的历史时间更为美妙!      

      ⑤内廓修穿痕迹明显。用于做母钱的雕母样品穿内壁一定会修成双斜面鱼脊状菱面;而作为呈样币的雕样钱不一定有这种鱼脊梁。     

     ⑥外缘有拔模斜度(令币面直径与币背直径略有差异),彰显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2. 铸相规整:雕母样钱的铸相方正圆矩,铸体精整,穿轮干净利落,无明显瑕疵。其铸造工艺体现了官炉的高标准,钱体厚重,尺寸和重量远超普通行用钱。  


三、钱文特征


     1. 书法风格:钱文为楷书,书写端庄隽美,笔划力道十足,字形大而莽壮,布局协调。特别是“寶”字的独特书意,体现了官炉正品的典型风格。  

     2. 字口深峻:钱文字口深峻,笔划清晰,无粘连现象,显示出雕母样钱的高精度雕刻特征。  


四、尺寸与重量


      雕母样钱的直径通常在50毫米以上,重量超过50克,远超普通行用钱。

      例如,下面这一枚宝泉局“咸丰重宝背当五十”雕母样钱藏品,的直径可达50mm,厚7.5mm,穿7.0mm,廓2.0mm外缘宽5.6mm币文高1.8mm重约达102克,体现了其作为雕刻样钱的特殊地位。  


五、锈色与包浆

      雕母熟坑藏品样钱的锈色和包浆是传世自然天成,钱体表面的皮壳虽然浅薄,但与原铸铜材已成一体,包浆老道,分布均匀,呈古铜色。而经生坑地埋的部分雕母样钱,可能因保存环境影响,受地下水,各种化学物浸蚀,会呈现水银沁溢出的特征,可进一步证明了其历史久远和保存状态。  


结论

       宝泉局铸“咸丰重宝背当五十”雕母样钱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材质和稀有的存世量,成为清代钱币中的珍品。其工艺特征不仅反映了清代铸币技术的高超水平,也为后世研究咸丰年间的经济与货币制度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

      通过对雕母样钱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铸币工艺的精髓及其历史价值,也才能体现出收藏的真正价值: 是传承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研究和还原历史,是赏析古钱币的雕刻或铸造艺术,当然它也有市场价值,但这点不该是收藏家关注的重点。


      注:

      本文仅为个见,是对雕刻钱币的一种研究讨论,不想误导任何爱家。期盼读者批判性阅读,有不同高见,尽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不侮辱,不攻击,不谩骂的前提下和谐发表。


            2025年2月6日撰稿于成都

西夏辽金明清民古钱研究交流
建此号仅为做图做文介绍本人藏品,与同好交流切磋。文中观点均系个见,不忽悠任何人!关注我者,可帮其对所藏作初鉴,但绝非定论,真伪尚需藏家自辩。再次声明本号不做交易!本号来去自由可关可取,但勿出言不逊,带酸带讽,无理判假,令人生厌,一律拉黑不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