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已有多篇拙作说过清咸丰年间,宝福局制钱堪称咸丰钱之翘楚。
寶福局咸丰铸钱之钱文书体多样,其中有一种“山谷体”书法。这种“山谷体”书文在钱币上表现出在笔画顶部成⌒状,细窄,下部逐渐扩宽,每一笔画均似山谷峰,而笔画之间就是谷底。所以,称作“山谷体”。这种书法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书体,称为“黄山谷”。
有许多文人墨客对黄山谷的书法贊赏有佳。如有书法家评价道:
黄庭坚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
“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看这枚“咸丰通宝背寶福竖五十”钱币的书法,钱文真是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又秀美端庄。
另外,这枚钱铸体厚重,不吝铜材,不减重。在直径,厚度,重量应该是全方位超大清各局铸“当五十”之铜钱。
再有,此钱雕工,铸工和后处理都非常精湛,其铸相精整,外缘方圆廓正,穿口穿廓规整,穿内壁精修,成鱼脊背。平整地章,字廓深竣,线条清晰,穿轮干净均为雕母币特征。铸制质量顶尖,制工讲究,令手感沉重,舒服。本品铸相必为官炉出品,系大开门之品。
但见本藏品两枚,一枚黄铜质。直径达74.5毫米,厚7.7毫米,穿12mm,穿廓2.2mm币文高2.2mm重约204.87克。
一枚青铜质。直径达74.5毫米,厚7.8毫米,穿12mm,穿廓2.2mm币文高2.2mm重约214.69克。
均乃超厚重之五十钱,其声美妙动听,颤音缭绕。
“咸豐通宝”四字均为上窄下宽的山谷体,“龴”头窄“通”;“通”“寶”二字均有宋徽宗御书钱的风貌。
世面曾现有直径55毫米,厚8.9毫米,重约156.4克的同类“通宝五十钱”已是小巫见大巫。 以此藏五十之币值而有此重量,在清钱同币值的钱币中用堪称一绝!
据《咸丰泉汇》中录入的宝福局铜钱,材质有青,黄,红铜几种。铸体受岁月浸润,股铜色和黑古漆包浆自然,油润,老道。从裸露部分查见,表面似有鎏金,是传世之品,未经地埋腐蚀,无严重氧化层,基本是原资原味的状态。
此种宝福局“咸丰通宝五十”,在马定祥编撰《咸丰泉汇》时,似为“降咸斜十版”不过区区五十元钱。
但百年消逝,此品的价值已不可等日而与。它虽非珍稀品式,然遗存并不多,单枚的价格低于十万可能无法囊入,由此可见它的珍稀贵重!
从收藏角度上说,其价值亦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会持续攀升。
2025年元月16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