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库钱,是中国古代钱币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悠久的货币史,更在历代铸币文化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一, 历史起源
镇库钱的起源可追溯至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王朝在铸造流通货币的同时,特制了一种名为“大唐镇库”的大型钱币,其上铸有“镇库”字样,主要用于镇灾驱邪、祈求吉祥富贵。这枚钱币的铸造,标志着镇库钱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二,镇库钱的功能与意义
镇库钱并非流通货币,而是铸币机构在正式开炉铸造流通钱币之前,特意制作的一种超大尺寸、超重的钱币。它通常被悬挂在库房上方或特殊位置,以镇守库藏,寓意吉祥富贵、兴旺发达。镇库钱的铸造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铸币技术的最高水平。
除了象征意义,镇库钱还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它往往象征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代表着君临天下。每当政权更迭或新帝登基,朝廷都会铸造新的镇库钱,以示纪念和避邪。铸造的“镇库钱”还有呈上审核,备案,呈样,呈送的性质。
三,发展演变
镇库钱最早是从南唐的“大唐镇库”开始的,历朝历代都有铸造镇库钱的传统。
“大唐镇库”铜钱该是中国“镇库钱”之祖,但它局限于当时的金属冶炼技术,钱币雕刻技术和铸造技术,钱币铸工粗糙,视觉上欠美观,但它在中国铸钱历史上的意义和收藏价值确是非凡的!
到了清代,“镇库钱”文化达到了巅峰。几乎每个年号都会铸造“镇库钱”,这些镇库钱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背面铸有“大清镇库”字样,铸造规范,版式固定;另一类背面仅铸“镇库”字样,铸造较为灵活,样式多变。除了官方铸造的镇库钱,一些民间铸币机构也会制作自己的镇库钱。
官铸之镇库钱,用料考究,多为精炼铜或合金。因有呈上(皇上,工部,户部)核准,备案,呈样,呈送的性质。一是责任,二是表功,为自己的升迁。其币文书体,铸材选料,雕工,铸工,后处理(修锉,抛光,甚至鎏金)均颇为精湛,考究,很是到位。
所以,我据自己所藏多枚“镇库钱”实物把玩品鉴,研究的结果,总结出官铸出“镇库钱”均非常精致,主要表现在这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料精良,材质致密。镇库钱多为黄铜、红铜、紫铜、银铜合金,金银铜合金等。因大多是熟坑传世之品,整体包浆自然,几无锈蚀,生坑地埋物除外。
②钱币尺寸较大,直径,厚度,重量均与行用钱不同。多数镇库钱的规格,重量均远超同行制的行用钱。
③币文书体规范,镌刻和铸造精湛。镌刻和铸造币的文字口清晰,立面深竣,挺拔不粘联,不拖泥带水。
据鲍康《大泉图录》,收录不少咸丰钱币,均提到咸丰钱文“多出名手”;民国泉家陈仁涛也曾指出:咸丰宝武局诸钱有苏体者,宝福、宝巩、宝陕诸品或遒丽或挺劲,多出名人手笔。即各铸钱局多聘当年的大书法家名手书写,而各铸钱局所聘书法家不同,大约有楷书,戴书,陈书,赵书之不同。
有如寶泉局戴书(戴熙(淳士)所书之钱文的刚劲有力,收放自如。钱文之劲、雕刻之精、古铜之味堪称三绝!
又如寶苏局铸钱中的端庄的楷书体是宝苏局官炉铸品之选。其钱文字体深俊,结构端庄规整,钱文笔画,点划撇捺分明,钱文线条有粗有细,粗若含雷霆万钧之力,从钱文中透露出一股抑扬顿挫之气,精美又无一丝一毫拖泥带水,令人叹为观止。
虽目前尚不知其楷书的书写者,但可以推测这些钱文是由当时官方指定的具有较高的书法造诣,并受到皇帝的赏识和任命的人士所书写的。
但其字体字形方正,笔画有力,字体结构严谨,似“陈书”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有人说币文是清代杰出的女画家,书法家陈书所书,但陈书有生之年(1660-1736年),只是在康熙在位(1662年至1722年)和后朝雍正在位(1722至1735年)之间。但并不在咸丰年间 ( 1850至1861年)。
所以,如康熙或雍正年铸钱中的有“陈书”币文,可能是此女书法家所书。但如咸丰年间的钱文书家可能是另一个姓陈的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陈孚思正是在咸丰年间与祁藻、许乃普、赵文恪齐名,并被誉为晚清书法四杰之一,四人书法造诣很深,皆涉钱文书写。
再如宝河局钱的书法遒劲大气,刚中见柔,笔法老道。
又再如宝福局咸丰大钱的钱文飘逸,有赵体之风,亦如俊朗之士,潇洒自在。
还如寶云局铸当五百、当千者由赵文恪所书。赵文恪即赵光(1797一1865年),昆明人,字蓉航,号退庵,嘉庆进士。同治间官至刑部尚书,在刑部十余年。其书体字端庄劲媚。
上述各局铸咸丰大钱均是比较热门的品类。
④钱币铸工规范,外圆内方,外缘和穿口穿廓标称,规整。穿内壁精修,无毛刺,内壁成鱼脊梁,向币年,背面倾斜,有拔模斜度。整体视觉大气,美观,具有视觉冲击力。
民间铸币机构铸造的“镇库钱”在用料,书体,外观和铸成品感官等多方面均不如官铸规范,但同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但不是任何钱币都能称之为“镇库钱”的!
以下是笔者近半世纪收藏的几枚不同铸钱局铸造的“镇库钱”,献展如下:
1,“大唐镇库”。
铸造年代:南唐,直径55mm,厚4.2mm,穿口11.2mm币文高2.5mm重46.24克。
网络信息指定材质为“青铜”,但经测算,铸材比重在15g/cm³左右,可能铸材非“青铜”,而在其中含有贵金属。
2,楷书“顺治通宝满汉宝原套子钱”镇库
直径112.5mm厚5.5mm穿口18.8mm穿廓4.2mm字高1.5mm重323.36g。
3,行书带魏碑“顺治重宝满汉文寶泉镇库”。
直径115.2mm厚5.5mm穿口17.8mm穿廓5.0mm字高2.4mm重307.18g。
该藏品币缘系宽缘。在缘“镇库”表面携刻有密集的萃花纹;钱币外边愣为光边,其围绕钱币圆形边沿的多条深横纹,证明该钱币是沿用古传统磨边工艺制造的。观此钱币此藏品表面和断面均显材质致密精良。
此藏品从雕工或铸工、钱文书相、材质等三观看,必为官炉铸造之上等“镇库”宝物。此藏品尺寸巨大,此钱用材精良,精黄铜铸造,包浆熟旧,锈色入骨,钱文楷体,立面深峻,雕刻精湛,笔锋如刀切,刀迹清晰可见;钱文书法精美,行书中有魏碑体意,劲瘦刚健,具有周容斋太史所书钱文的风貌,既工整严谨又雄浑大气,似乎隐隐露出一丝丝顺治励精图治的气息。表面使用鎏金防护,经 300 多年岁月洗礼仍能保持其金黄亮光,实属不易。说明该钱绝非一般人能持有,是一枚难得的存世佳品
4,大轮胎“康熙通宝背大清镇库”鎏金币
藏品直径95.8mm,厚7.4mm,穿口13mm,穿阔2.0mm,外缘19mm,字高2.5mm,重377.71g。钱币超重,沉手。整体金光灿灿地,漂亮之极。
用容积法测比重约9.44g/cm3。分析系表面含金量层较厚。查钱币的裸露面、币文立面全有目测较厚实的鎏金层全覆盖。
币面“康熙通寶”字体是宋体,背“大清镇库”是楷体。此币在国内互联网上未查见相同者或相似者,因疑为手雕工艺和精湛的铸工而判定绝非民间流通物,或为初铸样币后雕鎏金处理的样币或呈样币,或为专为宫廷达官贵人打造的纪念品,为仅存传世品。
5,楷书“康熙通宝背满汉文东镇库”
此钱直径112.8mm,厚5.2mm,穿19.4mm,廓4.3mm,外缘宽10mm,字深1.4mm。币重324克。
推论此“康熙通宝背满汉文东镇库”大钱铸造时间可能是在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间山东济南造币局铸造,或道光朝云南(东川)宝东局铸的“套子钱”。其包浆自然,浓郁,坚实,已生成皮壳。地章平整,有修整痕。币文刀刻,刻痕明显,沿笔划走向底部边缘有凹槽。内穿有拔模斜度,内壁精修。辩识这是一枚采用失蜡法精铸后经手工精修的钱币。
6,楷书“雍正通宝背满汉文(寶苏)镇库”
“360图书馆”中见2020年6月29日“尽显风流”作者发表过相同的一枚,标注为1722年大清世宗雍正年间铸造的“铜权钱”(“铜权”即俗称为“秤砣”)。
除此,别无多见。此钱笔者有藏品两品。
其1实测外径112.8mm,厚度7.3mm,穿口20mm,穿廓4.0mm、外缘宽9.2mm,字高2.0mm,重442.62克。
笔者藏品2
实测外径122.5mm,厚度5.5mm,穿口18.9mm,穿廓4.5mm、外缘宽8.8mm,字高1.8mm,重311.13克。
笔划线条根部边缘可见有宽度约1mm沿笔划书体走向的浅槽和非笔直带凹凸弯曲的雕刻痕,均应系人工携刻钱币形成的特征。背文满文“寶苏”横排,“寶”为出头寶;“镇库”字直读。四字均离穿离廓。笔划中有非笔直带凹凸弯曲的仅有人工携刻才能形成的特征。
钱币地章平整,表面鎏金,金光闪闪,经数百年沧桑,已形成入骨的浅薄包浆。清洗或檫拭不掉。
在币面正12点位右侧,有凹陷痕,似为铸造镇库钱时浇注口流痕。
藏品厚重沉手。面文“雍正通宝”楷体,工整严谨又雄浑大气,四字直读。
7,楷书“乾隆通寶背满汉文寶苏镇库”
直径113mm,厚7.4mm,穿20.5mm,穿廓4mm,外缘9.2mm,字高2.2mm,重459.87克。
此钱用材精良,精黄铜铸造,包浆熟旧,锈色入骨,钱文楷体,立面深峻,雕刻精湛,笔锋如刀切,刀迹清晰可见;钱文书法精美,劲瘦刚健,具有周容斋太史所书钱文的风貌,既工整严谨又雄浑大气,似乎隐隐露出一丝丝乾隆励精图治的气息。
8,行书“乾隆重寶背满汉文寶泉镇库”
直径117.5mm厚5.7mm穿口18mm穿廓4.2mm字高2.2mm重325.82g。
9,“嘉庆通宝背满汉文寶源镇库”
大清户部宝源局铸有一种直径11.2cm的大型嘉庆铜权钱,系仁宗爱新觉颛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铸造,被评为一级大珍。
我的藏品币实测数据直径122.3mm,厚7.7mm,穿19.5mm,内廓4.5mm,外缘9.0mm,重453.48克。
纵观藏品与评级币拓谱图无异,从铸材,镌刻和铸造工艺,包浆等各方面整体观省属开门之品。
10,楷书“道光通宝背满文寶苏镇库”。
2013-04-10新浪博主“极品镇国公”发表一枚。如下图:
藏品材质应为青铜。
我的藏品直径145mm,厚7.4mm,内穿径23.3mm,穿廓5.2mm,外缘20.05mm,重801g。
内穿壁逢中位置分别斜向币面和币背,系为拔模斜度。
此钱系黑龙江伊春原满族正黄五旗后人转手,应是满族上层传承之物。
藏品包浆自然古朴,铜质精良,雕铸极精,钱文笔锋锐利,字口清晰,神采奕奕,端庄瑰丽,书写风范有大家气势。
11,真书“道光通寶背大清镇库”钱。
此钱径67.8mm厚7.0mm穿10mm,外缘13.2mm币文高1.3mm。重129.8克。
此钱晃眼表色似银,实际材质比重为铜。包浆看起来也尚老旧,尤其是地章上的黑褐色氧化物,自然厚实。虽面文“道光通宝”四字尚与道光年铸钱特征相近,但背面“大清镇库”四字,笔画和立面欠佳,雕工,铸工均欠精细,并非完美。
四,珍贵价值
由于镇库钱铸造时间短、流通范围小、铸造数量少,因此流传至今的“镇库钱”真品极为稀少,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例如,清代的“咸丰通宝镇库钱”如今已价值连城,而一些稀有的镇库钱更是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珍品。
五,现代传承
为了弘扬中国悠久的钱币文化,自1982年开始,我国先后发行了多组金、银仿镇库钱纪念币、章,如“大唐镇库”银质币。
这些纪念币、章仿制了唐朝,清朝时期的镇库钱,不仅再现了古代铸币工艺的精湛,更让镇库钱这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镇库钱,作为中国古代钱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见证了中国货币历史的变迁,更承载着古老的东方文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寓意,深受广大钱币爱好者的喜爱,成为中国钱币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5年元月7日撰稿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