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在东北大地上囊获一枚小平钱。古朴优雅,珍稀少见。币面书“重德聖寶”四字,素背。通体被黑漆古包裹,裸露处呈金黄色,似有鎏金。
图1-3
实测直径约25mm,厚2mm,币文高0.7mm,闊穿7.5mm,廓肉(0.2mm)和外缘廓(面0.8mm,背1.8mm)均细窄,内穿壁被精修,币重6.08克。测算材质比重13g/cm³,它可能应是一枚含金量达68%的金币。
图4-7
此钱在诸“钱谱”上均无载录,其铸造地,铸造者成秘。但有前行藏家研究过,其铸造背景,时间和地点有两种说法:
① 第一种说“重德圣宝”钱是辽承天皇后耶律普速完时期铸行的一种非行用钱币。
用互联网搜索,“重德”确实是西辽第二代皇帝仁宗耶律夷列的妹妹耶律普速完在仁宗去世后改元的年号,但时间上存在一些争议。
1. 改元时间:
耶律普速完在仁宗耶律夷列去世后(公元1163年)临朝称制,改元“崇福”,并在崇福十四年(公元1176年)十一月改明年年号为“重德”。
然而,史料上也有记载指出“重德”年号的使用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重德”可能是误记,实际并未正式使用。
2. 历史背景:
耶律普速完是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的女儿,仁宗耶律夷列的妹妹。仁宗去世后,由于太子耶律直鲁古年幼,耶律普速完受遗诏临朝称制,改元“崇福”。称为西辽承天太后,系“西辽女帝”,契丹族人,执政于1163—1177年,在后期改元“重德”。
3. 钱币证据:
从出土的钱币中发现有“重德元宝”和“重德通宝”。表明“重德”年号可能确实存在并被使用,尽管史料记载有限,甚至在辽代历年年号表中均无从查获,只是其具体时间和历史细节仍需进一步考证。
从上述情况推测,同期铸造 “重德圣宝”钱也有可能。只是它非行用钱,而是一种纪念币或祭祀用品。
②第二种说法认为,“重德圣宝”是在湖南永州当地的铸造钱币厂,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所铸的钱币。时间是明末崇祯年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湖南,攻进永州腹地,因军需开支巨大,于是在张献忠的命令下,于湖南永州开铸了风格和明代官铸迥异的“重德圣宝”,铸造目的是为了解决军需开支等问题,而非用于民间殉葬等用途。
但这种说法后来也被否定。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重德圣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种钱币,其铸造地点和背景存在多种说法,但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它与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在湖南永州的铸造活动有关。
但业界以第一种说法占主导地位。又因 “皇德”,“重德”钱在稀少的西辽钱中最为少见,而“重德”钱更是稀见。其珍贵之处就在于它是西辽钱中极珍罕的非行用钱,一种带纪念性质的古钱币。
另外, “重德圣寶”钱在业界又称为“三鬼钱”。所谓“三鬼”,非阴森或神秘之意,也非与其用途或铸造背景有关,而是由于它有被称为“四不像”的独特的书法风格。
观 “重德圣宝”的书体,它的字形,融合了多种书体的特点,难以被明确归类为中华书法的那一种。 其文字书写的诡异程度,书法风格的鬼灵精怪,与明代中央统一铸造的钱币文字有很大差异。据说,这种独特的书法风格最初是由日本泉友提出的,后逐渐流传开来。具体来说,它的:
“重”字是小篆体;
“德”字左侧双人部首与右上部带楷行意,右部下“心”又是篆书;
“聖”字上部带隶意,下部“王”又是篆书。
“寶”字长冠隶书。
四个字的书体融合,笔法融合。将篆书的圆润、隶书的波磔、楷书的方正和行书的流畅等多种笔法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作品中既有篆书的曲线,又有隶书的方折,还有楷书的点画和行草的连笔,各种书体的点画形态交织在一起,使得钱币的整体风格难以界定,形成了一种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字形结构。在笔画运用上体现了原作者独特的艺术追求和个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书体突破了传统书体的规范,不拘泥于某一种书体的固定模式,展现出一种自由、洒脱的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被称为“三鬼钱”,“四不像”的“重德圣宝”钱,因其不同于明钱的艺术风格,不同于辽钱的粗狂古朴,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独树一帜,而成一支独秀。看是篆书体的“重德圣宝”其实是因为它融合了多种书体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而难以归类的书法风格。这种风格体现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艺术才华,也丰富了书法艺术在古钱币上的表现形式。
因而,“重德聖寶”钱在收藏市场上因书法的独特性,铸材选料的珍贵性和稀罕少见而具有较高的价值和认可度,成就为古钱币中的一种具有相当收藏价值的特色品种。
2025年2月9日撰稿于成都
~END~
关于“重德聖寶”铜币的考证,DeepSeek目前搜索结果中并未直接提及该铜币的具体信息。不过,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钱币学知识,可以推测以下几点:
1. “重德”年号的历史背景
“重德”是西辽时期耶律普速完在仁宗耶律夷列去世后(公元1176年)改元的年号。耶律普速完是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的女儿,仁宗的妹妹,她在仁宗去世后临朝称制,改元“崇福”,后于崇福十四年(公元1176年)十一月改明年(作者注:,应该是1177年)年号为“重德”。
2. “聖寶”的含义
“聖寶”是古代钱币中常见的铭文之一,通常用于表示钱币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例如,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钱币中就有“圣寶”字样,象征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
3. “重德聖寶”铜币的可能性
- 历史背景:西辽作为辽朝的延续,其钱币铸造风格可能继承了辽代的特点。辽代钱币多以年号加“通宝”或“元宝”命名,如“天赞通宝”“清宁元宝”等。
- 钱币命名规律:如果“重德圣寶”铜币存在,可能是耶律普速完在改元“重德”后铸造的钱币,用于彰显其政权的合法性。钱币上的“圣寶”字样可能与其称制后的政治宣传有关。
- 存世情况: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支持“重德聖寶”铜币的存在。
西辽钱币存世稀少,且多为“崇福通宝”或“重德通宝”等。
(笔者注:因此,本文前部份展示的这枚“重德圣寶”小平金币实物,应是填补了这种钱币历史存在的空白,具有相当的价值和意义)
4. 进一步考证建议
- 文献查阅:建议查阅《辽史》《西辽史》等相关史料,寻找关于“重德”年号期间钱币铸造的记载。
- 考古发现:关注近年来西辽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尤其是钱币类文物的出土情况。
(本文展示的“重德聖寶”钱来源于东北伊春地区,乃远古西辽控制地,其钱币可能是原铸钱的存世遗珍。)
- 钱币学资料:参考《古泉五十名珍》等钱币学专著,了解西辽钱币的铸造特点和存世情况。
结论
“重德聖寶”铜币的存在尚未得到确凿的证据支持,但从历史背景和钱币命名规律来看,其存在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进一步的文献研究和考古发现将是解开这一谜题的关键。
2025年2月9日“深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