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宝德局位于河北省的北部热河,是中原地区与漠北商贸的集散地,用钱量极大,当地官员在咸丰四年八月二十六日接到宝德局委员乌尔通阿和穆翰指示后,即开始筹备宝德局铸钱事宜,但由于当时夫匠尚未到齐,再加上所需铸造的工具等物又不合用,实际是到九月初才按卯开局试铸,
宝德局所铸钱主要用于发放兵饷,官俸、夫匠工价、衙门公费、喇嘛俸饷及公务用费。
但“咸丰大钱折当过大,虚值太多,民不乐使”,甚至发生了热河商民罢市事件。 仅到咸丰五年八月,热河宝德局银库空虚,无款项可用,再加上“大钱亦难行使”,八月初二日寶德局就暂停鼓铸了,到了咸丰十年( 1860 年) 正式关闭。从启铸到关闭,寶德局总铸行铜钱时间不足一年。铸量无多,致存世量不丰。有人说,寶德局铸“当百”大钱总共铸造不足4万枚,令“当百”钱求之尤罕。如是开炉试铸钱,或雕母钱当更为稀罕少见。
老朽早年藏有一枚“寶德局咸丰元宝當百”钱。直径64.5mm,厚度5.2mm,穿阔11.5mm,穿廓宽2.0mm,字高1.2-1.8mm外缘宽8.5mm,重量105.85g。
此钱应是完全未于流通品,除币外缘和边愣有铸造缺陷(少数凹陷点)或把玩流转磕碰外,钱币保存完美。
藏品铸材为精黄铜,面无砂眼气泡。地张空旷处有工艺隆起,这是当时铸造雕母钱的一个特例。
你看它的币文笔划细瘦高挺,笔划旁、外郭内缘,内郭及外缘内沿处都有很深的刀痕,这叫“清根”。内穿孔是锉出来的,四个角凹进,几无铸造痕迹。由于经百年之久流传,有磕碰磨损,但其外轮仍可看出尖削状,斜边状,是车磨修整而成。
令人不解的是这块铜钱,它的币文字间地章上有铜块高高隆起。但它又不像光滑凸起的,而是满布不规则刀痕、削痕,形成的不规则凸起,在狭窄处甚至隆起的是一条线,块面转折生硬明显。
我猜想,这是钱币雕刻工匠为了赶工快速完成母钱雕刻,只是取一块同尺寸的厚重圆铜板,在文字笔划外、外郭内沿及内郭外沿处深刻几刀形成钱的样子,又将地章沿币文笔画周边稍稍铲低即告完工,似乎太过粗糙简洁了点。
但它的方穿外圆规矩,币文书体完美,雕刻笔画清晰,刚劲有力,立面深竣挺拔,毫无粘连。细观币文之每一个满、汉文的起落笔端部笔峰锐利,显示出原大家的书法墨寶之美。
字口,穿孔外廓,内壁,加工细部清晰可见。币文字口与地章连接处,即钱文的侧立面与钱体呈现出近50-60度左右的角度,让币文线条呈现上窄下宽的态势,说明此币之币文是经过精细修整出来的,颇有“字口如斩”之感,是一丝不苟的精湛之作。
除这枚寶德局当百外,我曾经在收藏的其他局铸咸丰钱和它朝小平雕母钱也发现过类似的地章凸起状态,但被同好质疑。
我查见《钱币学论坛》上有“钱卓”先生撰“清朝母钱”一文,也提到了这种清朝母钱:
“这样版别的钱能见到制作不同的几种,有的地张业已清除干净。连圆滑凸起都没有;还有的地张亦满布刀痕,但分布走向却迥异。这种版式的祖钱不止一枚,似乎同时雕刻了几枚祖钱。”
这是清钱铸雕母钱的一种特例,就是直接在铜钱“母坯”上雕刻钱币样币的显现。
此寶德局“咸丰元宝当百”雕母铸工优良,古铜色和少许氧化铜(绿锈),包浆油浸,熟旧、色泽符合咸丰开炉试铸金属配比特征 。
另外,我查见李宪章先生在《江苏货币》2008年第一期的文章《咸丰宝德母钱及钱局兴废考》介绍,现存的宝德“咸丰元宝”背“当百”的钱币,其直径大约在47-48 毫米,厚3.9—4.0mm,重量在40-45.5g克左右。还有其他人说,宝德局“咸丰元宝”当百母钱的钱币,直径为4.5厘米,厚度3.8厘米,重42克。一枚华夏拍品的重在43g左右。
而这枚寶德局“母坯”雕刻的样钱,其直径超过他们20mm,厚度超1.4mm,重量超过上述同款币63g。这一特征也符合雕母钱一定较“行用钱”尺寸大,厚重的特征。
据此, 我毫不犹豫地认定它是一枚“手雕呈样母坯钱”无疑!
想当年,寶德局为尽快尽可能地符合部颁标准,以足尺寸,足重量之条件,在铜胚上请工匠雕刻出尽可能完美的钱币形象,呈上恭请审批,是何等用心!推测其雕刻时间应在正式铸行时间之前,也就是在咸丰四年8月前后,9月之前,距今已有160余年,它是一枚开门之清钱历史物证,值得珍藏。
2025年元月17日撰稿于成都